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2718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50KB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劳动模范"
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首届六盘水市道德模范"
等17项殊荣;
2015年获得全国"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
当别人夸赞他为大家做了表率时,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只是用心去做了自己承诺过的每一件事而已。
周家德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类奖章奖状,这是他的一笔财富,但他却从不把这些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把它们作为动力,时刻鞭策自己继续努力。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2017【2】说起董文香,在青岛的公交圈里无人不知,作为青岛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分公司金坛路车队2路线电车驾驶员,93年开始进入2路车队的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交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
20年如一日,她总结了一套青岛巴士特色的“董文香式服务”,带会了一个“姐妹班”,成为公交行业创先争优的一面旗帜。
练就一身功服务一路通
董文香带领班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沿2路线周边徒步考察,往返公里,详细掌握沿途15个商场超市、7所中学和旅游区、火车站的客流信息,对车辆经过的109个路口、151条斑马线、25个信号灯、5处坡道、9个急转弯以及32个换乘点了如指掌,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安全驾驶操作流程及乘客服务指南。
同时在全线路倡导“熟练一条线,走遍每条街”,熟记应答134个主要景点路段,人人争当“活地图”、“问不倒”。
董文香苦背青岛市170条公交线路首末车时间和起、止点站名,她带领的团队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口清”“绝活能手”。
一次运行中,一位老人为找不到交通医院正发愁,董文香脱口而出,“在无棣路4号,从承德路下车”,对答如流,让乘客满意而归。
为提高服务技巧,班组姐妹们成立了“语言艺术探讨小组”,从乘客心理需求的角度开展课题研究,运用“情景对话”模拟车厢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文明用语的忌语。
近年来,董文香带领班组成员“走出去,请进来”,在提高服务技艺上动脑筋、下功夫,主动登门到青铁“海之情”车组取经座谈。
还开设哑语培训课和“路线学英语知识角”,聘请加拿大籍外教现场讲解、授课。
为配合“一站式”微笑服务,她们特邀29中旅游学校专业老师现场指导车厢服务礼仪等迎宾常识,规范了行、立、坐、起等标准化动作。
2008年,姐妹班选派代表两次赴北京参加由国家交通运输部举办的“全国青年文明号”技能展示会,精湛得体的展示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来自青岛公交的优质服务技能绝活团队予以报道。
播下一份爱托起一片缘
早在1990年,一位腿部严重残疾的乘客因进入了“姐妹班”的视线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位乘客叫朱长柱,是青岛印刷厂的退休工人,因工伤致双腿残疾,走路时身体倾斜几乎达到45度,十分吃力。
当得知老人独自生活、无儿无女时,姐妹班就接纳了这位特需乘客,将人性化服务从车厢延伸到了朱师付家中,洗衣做饭、清扫卫生,扶他上、下车,配备专门的软座垫,春去秋来,班组人员更换,爱心接力不变,至今已坚持20多年。
董文香说:
“公交车这个流动的窗口,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有义务让朱师付活得有尊严,让他站立起来行走,让他有年有节、有儿有女”。
85岁的老人王勋是一名烈属,常年受到姐妹班的关照,董文香自费为王大妈订阅《老年生活报》,定期登门家访,每年清明节,班组姐妹总会陪同老人去烈士陵园为其父扫墓,亲如一家,这一爱心行动已持续了14年。
王勋老人感激之余送上一面锦旗,写道:
“无私赠报数载,播撒爱心无限”。
文明一条线温暖一座城
董文香式服务可归纳为八个一,即:
一心一意为乘客着想,一言一行让乘客满意,一点一滴从关爱做起,一枝一叶用真情相伴。
敬老、助残、扶弱、帮困。
董文香和她的姐妹班在日常服务中揣摩、整理出一套“董文香式服务”。
做为一名班长,董文香是姐妹班的领军人物,如何当好领头雁?
董文香带领她的姐妹班在安全服务运行指标考核中,姐妹班始终位居电车2路线前列,她们制定的《爱车例保考核细则》、《安全管理实施细则》、《Lyc节能操作法》、《安全行车十不》等规章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历年来在运行服务实践中首创的《李秋华服务工作40条》、《礼貌用语20句》以及《三树四勤八满意》等成为班组档案中的精神财富。
练兵比武、热心公益,在姐妹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爱心送考”、“金秋助学”、“震灾募捐”、“乘客驿站”、“快乐车厢”等“红飘带”志愿者行动在2路线蔚然成风,已辐射到公交各条线路。
2路线连续6年被评为青岛市市民满意线路,山东省文明委授予2路线“文明公交线路”称号。
“每次出车都是新的起点”。
董文香始终铭记“创新服务,履行职责”的使命,紧握方向盘,以更好的服务回报乘客。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2017【3】先后改进工装夹具40多项、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取得各种专利14项……在2016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中,出现了一位“85后”农民工发明家的身影,他就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的胡振球。
2007年,这个来自安徽宿州的小伙高中刚毕业便来沪打工。
转眼10年间,他从一个不懂技术的外来打工者,成长为技术能手、创新能手,从普通的一线装配工成长为技改专家和车间主任,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2016年,他还被选为首批上海工匠,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是农民工获奖第一人。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更没有技术和从业经验,10年前来上海时可以说两眼一抹黑,差一点就‘打道回府’。
”胡振球略带羞涩地向记者回忆当初来上海时的场景。
就在快看不到希望时,闵行区梅陇镇的神舟汽车公司向这位淳朴的小伙子抛出了“橄榄枝”,他成为车间的一名装配工人。
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胡振球暗下决心: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
当时,他对于“好工人”的定义是,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
但一段时间后,胡振球发现,在这家科技型企业内不少员工都是从各大知名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创新点子,来简化工艺流程,这给他内心带来不小的落差。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看着研发人员通过各种工艺革新提高效率,我便萌发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也要成为这样的研发人员,才真正配得上‘好’这个字。
”胡振球说。
可是那时的他连图纸都不会看,只好从“零基础”开始学起。
他常常在午休时间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们给他讲图纸,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弄懂,他这股劲也着实让“老法师”们感动。
为了能更安心地学习,他干脆搬到了职工集体宿舍,下班后就往单位职工书屋里钻,经常看书到深夜。
当时,生怕前学后忘,胡振球把书上的重点知识摘抄下来,一条、两条、三条……慢慢积累至今,已经记了满满的好几本。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只要认真,普通工人也能成为专家,成为高技能人才。
短短几个月,从钣金工、钳工、车工到打磨工,胡振球便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操作技巧。
2009年,他以农民工班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上海市总工会组织的EBA培训,系统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
之后他又续读了工商管理的大专班,现在正就读本科。
“我跟他认识8年了,他不但有悟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它做好,这是他的性格。
”正在车间工作的潘邦国这样评价胡振球。
胡振球发明的“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的金奖,其他各项专利也陆续申请成功,胡振球成了工友们心中的“大发明家”,公司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的工友开始钻研技改,厂里技术创新氛围也越来越浓。
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搞创新
除了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胡振球认为创新还需要多动手、多实践的“实干精神”。
整日与冰冷机器为伴的胡振球,总喜欢在它们身上琢磨出点什么,而这种“琢磨”的精神也给他的创新带来灵感。
2008年底,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车进入生产阶段,当时大伙儿天天加班,但生产效率就是提不上去。
胡振球大胆提议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
可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难题,模具中的关键环节举升油缸部位始终无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
他反复琢磨尝试,最终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进行固定的办法。
“通过这次创新尝试,做出的产品不但标准能够统一,还能把所有工序在这上面完全完成,一台整车装配由原来3个人必须要三四天完成,现在一天可以装配1台。
”胡振球兴奋地说,模具投入使用后,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
如今,由胡振球研发的一款名为“纯吸式道路清扫车”已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但产品刚出来时,却遭遇了一段颇为坎坷的经历。
早在2013年,辽宁盘锦开发建设工地订了公司的3台清扫车试用,可得到的反馈是:
不好用、要退货。
当时公司月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为了保住这份200万元的订单,公司便派胡振球去实地一探究竟。
“我当时到现场一看,发现当地黄沙石子遍地,清扫车的清扫效果确实打了折扣。
可一连三天始终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胡振球说,当时对方说,如果解决不了,就要退货。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善于从实践中创新的他干脆跟着车一起走,车在前面开,他就跟在车后“吃着”汽车碾起的灰土细细察看。
这时他脑中灵光一现,原来清扫车前后两排吸尘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导致了吸不干净。
“我当时就想,如果把两排清扫孔错开,再把副吸的角度由垂直变成60度倾斜,主吸和副吸相结合,内部加装导流板,增加吸力、增加进风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胡振球马上跟当地工人合作,反复试验改进,一举破解了难题,还让对方当场签收了3台改良过的清扫车。
不仅避免了一次产品的退货,更增强了他立足岗位、在实践中创新的自信。
这项在“火线”创新改革的新工艺,胡振球把它命名为“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极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洁效果及物料回收的效率,具有扫路不扬尘的优势。
胡振球说:
“那次辽宁之行,也让我意识到实践逼出新思路,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搞创新。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开发了多种节能纯吸式新车型,都是按照码头、钢厂、水泥厂、高速公路、市政环卫等市场的具体需求来研发的。
做创新发明的引领者
“胡振球的成绩与他勤奋善思、追求进步分不开,平时走在路上他都在想着技术要怎么改进。
”据潘邦国介绍,胡振球首创的“卸料抑尘装置技术”中防尘罩的设置,就是他在下班回家路上躲雨时想到的。
环卫专用清扫车在卸料,也就是倾倒垃圾时有大量灰尘扬起,为解决这个问题,胡振球从避雨时注意到的雨棚上找到了灵感,提出在纯吸式道路吸尘车的基础上加装一个类似雨棚形状、防水膜布材质的防尘罩,再用电控系统加以控制。
在多次试验中,这款装置能让卸料时的浮尘扬起量减少90%以上,从而解决二次扬尘问题。
从2014年年末开始设想,在半年多的测试时间里,这款装置技术渐趋成熟,已经被胡振球申请成为国家发明专利。
“边做边想,会有一些收获。
原来还只是装配工的时候,没有创新的概念,把活儿干好就行。
但是慢慢地对技改感兴趣之后,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在被评为全国劳模并成为车间主任后,胡振球坦言自己的工作跟以前基本一样,依然活跃在一线,在车间做技改和创新。
“车间的技改不能停步,要时刻想着怎么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段时间,他正和车间的工友们一起研发一款新型落叶清扫车,专门用来清扫上海市区法国梧桐的落叶,解决现有吸尘车在吸入落叶后容易堵塞的难题。
10年时间过得很快,胡振球已经从刚入厂时一心踏踏实实干好活的工人,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技师。
他自己也说:
“对我来说,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引领整个环卫市场。
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到;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得更好。
”如今,胡振球的创新成果共创造了约4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他用实际行动和技术革新来为企业、行业创造了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技改工人的人生价值。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2017【4】张富贵,1913年8月5日出生在威海文登高村镇望海隋家村一贫农家庭。
从13岁开始,张富贵就靠给地主当长工度日。
1940年,家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后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从抵债的雇农逐步变身为劳模,1950年、1979年张富贵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富贵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父亲流落他乡,年幼的富贵过继给了寡妇伯母。
他的伯母靠日夜纺线织布,买了两亩地。
张富贵7岁就跟着伯母下地干活,尽管没白没黑地干,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从13岁开始,他就给地主当长工。
25岁那年,伯母为给他成亲,向地主借了110元钱,取钱的时候,先扣下当年的利钱,只给了77元,从此,一家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驴打滚的债,富贵只好把仅有的二亩地押给地主抵了债。
1940年,共产党、八路军来到了望海隋家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待遇的斗争,使张富贵第一次扬眉吐气,雇工的年报酬增加到1200斤粮食。
在民主政府的支持下,他赎回了抵债的那二亩地。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党中央在陕甘宁向抗日军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
这年年底,张富贵与何其孔等五户农民一起,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大家推举他担任了组长。
互助组的五户农民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解决了许多个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翌年,经过民主协商,张富贵的互助组作为母组,发展成八个组,并实行了记工划分,等价交换,使全村都组织起来了。
张富贵还到周围村,帮助建立了120个互助组,高村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1944年10月10日,张富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秋后,文登县民主政府在万家庄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劳模大会。
张富贵在会上介绍了互助合作经验,当选为全县第一名劳动模范。
县长亲自为他戴上光荣花,并奖给他一头大黄牛。
1945年冬,张富贵已是胶东区特等劳动模范了。
当时,威海市的市长于洲,邀请他来威海介绍经验,并约定来的时候派人去接。
约定的时间到了,张富贵扛着一张铁锨,背着一个粪篓子就上路了。
100多华里的路,从早上东方刚露白启程,傍晚就来到了威海市政府的大门口。
一路上,他顺路拾了三篓粪,每拾满一篓,便走到附近村庄,打听谁是军属,把粪倒在军属的粪场上。
有一天,张富贵到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五尚地村去介绍经验。
村里早就布置好了会场,还特地买来鞭炮,当大家正焦急等待的时候,大路上走来了一个背着粪篓子的庄稼人。
当时,谁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要人陪同,大家没想到这个庄稼人就是张富贵。
只见他朝人们笑了笑,就从欢迎他的人群中挤了过去,直向会场走去。
这时,有人连声喊道:
“快点鞭炮,张富贵同志来了!
”张富贵就这样,不坐车,不骑马,先后走了102个村庄,把办互助组的经验送到了千家万户。
1950年9月,又一个喜讯传到望海隋家村,张富贵要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
在欢迎宴会上,当他代表山东省的劳动模范,向毛主席敬酒的时候,多日背熟的几句话,在一刹那,竟忘得一干二净,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
毛主席亲切地站起来同他碰杯,并连声说:
“谢谢!
谢谢!
”
抗美援朝期间,张富贵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
到了朝鲜战场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哨所到坑道,从这个阵地到那个阵地,把一袋袋慰问品送到最可爱的人手中。
1978午12月18日至22日,张富贵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开始,有些人想不通。
张富贵亲自向干部、群众讲自己思想认识的过程,介绍具体办法。
他说:
“过去想富不敢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真正挖掉穷根。
早搞责任制的早富,晚搞的晚富,不搞责任制的就难富。
”张富贵的肺腑之言,把干部群众的心说活了,责任制也搞起来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劳模 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