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24597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0.21KB
各抒己见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各抒己见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抒己见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教学理念更新不到位,依旧依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顾教师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接受、是否理解,忽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教学理念。
3、课堂教学中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关注部分尖子生,忽略学困生;
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学内容一味的贪多、求快;
贪难、求怪,教学中无上限的随意拓展知识,难题、怪题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教学中缺乏底线意识,以致不能达成本节学生应知应会知识的有效教学。
4、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
具体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少,甚至不让学生参与,老师为学生代劳直接得出知识结论,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丧失,厌学、辍学;
教学中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激励性评价语言,不能有效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极少的可怜的学习动力,不加油反而冷嘲热讽,彻底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教学中对重难点知识及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强化、夯实,而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造成尖子生学的不清晰,学困生学的糊涂,进而形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最终掌握的知识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6、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如不能就讲完的知识进行提问、强化(“我哪里没有说清楚”、“同学们哪里还存在疑问”等类似课堂用语,获得学生掌握情况),以致教师不能获取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第一手反馈信息,而盲目推进教学,造成错过了某些知识的最佳讲授时机(截拳道式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学习障碍,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将知识讲解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为学生学习留下知识漏洞,为教学留下遗憾。
7、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及规范化训练;
如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养成记笔记、在书上有效标注、作业规范书写的习惯,教给学生思考分析某类习题、说清课上如何听讲、课下如何复习等学习方法。
二、达到高效课堂的策略
1、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真正理解、落实教与学的关系。
构建高效课堂应主要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两方面展开,也就是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弄清楚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小学生学习数学,绝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学习归根结蒂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规律的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没有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有认识,因此,学习的主动性是学习的内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内因的另一方面是遵循认识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学生的学习就是完成这两个“飞跃”,要实现这两个“飞跃”,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操作,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动手做数学”的理论。
这一理论再次强调了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首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内因对提高学习质量、达到高效课堂起决定作用。
教学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教学绝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
教学实际上是引导学习。
就是说,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授予”学生;
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形成基本技能进行“导航”、“塔桥”、“铺路”,使其比较顺利地完成两个“飞跃”,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教”,首先要研究“学”;
研究儿童学习各类数学知识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态度、学习方法、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尽相同,各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不相同。
因此,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需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不能用教师的认识去代替学生的认识,也不能用个别学生的认识去代替全体学生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由此产生的形式主义,才能真正让课堂高效。
2、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四备:
1)备学生。
首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
其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得到根本性落实;
在促进本课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有意义,而不是被动、机械性掌握;
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若没有是否授予;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有一个先期的预设,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具备积极的情感。
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标。
2)备教材。
首先,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
其次,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不出现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
3)备媒介。
媒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凑,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备教师。
备教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把备学生、备教材、备媒介中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位的融合。
其次,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教师自己的摆位问题,即课堂教学40分钟自己以什么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是讲授者、指导者、组织者等等,要有一个先期的考虑,其次,如果条件准许,可以问问经验丰富者的处理办法,还应该看看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的杂志、书籍,是怎样进行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三、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给学生留足发挥区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发挥区间。
例如:
教师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
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高效、投入、快乐的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年级王媛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更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但要学会生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还要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学会一定的识记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技能、感悟新的识记方式。
在识字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1、看插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2、字配“画”识字法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告诉同学们,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
3、歌诀识字法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
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
如教“坏”字,编成“地里不长草,坏了”;
如教“法、丢”时,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
“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
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4、做游戏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而游戏是孩子们的乐园,可满足他们好玩的心理。
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做一些识字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如教学生字时,我会采取“猜字谜”、“开火车”、“编顺口溜”等游戏,如,教学“画”字,我根据它的构字特点编成谜语“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盖上盖”;
如“告”字,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它们的构字特点,四人一小组去编排谜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
“一口咬往牛尾巴是‘告’字。
”这样的表达十分形象生动,学生一下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运用自如;
又如“滚”这个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把字分解成三部分,再引导学生编成了谜语“一个老公公躲在衣服里,热得直流汗”。
学生学着编谜语,一定会认真分析字形,抓住特点,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在轻松的气氛中,难点已化解。
而巩固字词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内的“摘果子”、“我指你猜”、“抢读卡片”、“爬好山坡”等游戏,以实现互动交流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这样,在游戏中学会了生字,在游戏中展示了自我,在游戏中学习了生字,感受到自主与合作识字的欢乐,使识字教学步入了“学生乐学”的境地。
5、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
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
松、柏、桦、树等;
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
河、清、湖、海等;
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
如猫、狗、狐狸等;
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
提、抬、挑、担等。
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6、运用规律识字法
在教学中,我还打破常规,让学生根据词语,运用规律,自己研究归纳出生字。
我常启发学生:
“假如让你造这个字,你会怎么造呢?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不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如教识字游戏时,我首先教给学生基本字“包”,让学生掌握音、形、义,再让学生找出带有“包”的熟字“跑”,作为例字引导学生发现:
“跑”是用两部分合起来表示的,“足”与字的意思有关,“包”与读音差不多。
接着出示新词,学生借助声旁“包”宇,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自己试着创造出这几个生字。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创造的字,并说出理由,又在班上交流。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归类识字课的一般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运用规律识字,把学生当作探求知识的主人。
又如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的,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意的不同来匹配形旁,如在教“睛、情、清、请,蜻、晴”这些字时,启发学生比一比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这些字右边都一样,只是偏旁不同,学生感悟到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学生不但很快集注这些字,而且会慢慢根据形旁去推测字意,并从中总结出“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并把这一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培养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
7、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
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
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
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
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8、比较联系识字法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
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
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
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9、生字组合识字法
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门、们”时,我先复习“门”字,再以旧字带新字;
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
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
在具体的语音环境中,也同样用比较的办法组合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同音字“做、作”时,分清“做、作”在形、义上的不同,再组织学生进行组词或句式填空练习,给学生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记;
又如在教学“元、园、完、玩、远”时,我侧重从字形和字义上帮助学生识记,使学生懂得:
“元”的意义第一是开始的意思,有如“元旦”、“元月”等;
第二是为首的意思,有如“元首”、“元帅”等;
第三是主要的意思,如“元气”、“元音”等。
“园”第一是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的地方,有如“花园”、“菜园”、“田园”、“果园”、“公园”;
第二是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有如公园、园林、乐园、动物园等。
“远”指距离大,所以是走之儿旁,如远方、远近、远处。
“完”是结束的意思,如完成、完工、做完、写完等。
“玩”是游戏的意思,如玩耍、玩水等。
10、联想、生活识字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
我觉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联系课文识字,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在识记“懒”这个字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懒狮子”、“懒洋洋”这两个词以及课文内容来理解“懒”的字意,学生们还组了一些与它有关的词语,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生字,如:
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商品的标签、实物名称、各种图书、电脑、报纸、门牌、电视里的字幕、车站上的站名等。
我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如:
识字剪报、有趣的商标、我认识的门牌等等,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生字,注意在生活中认识、积累生字。
我还提醒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辅导孩子识字,如让家长给水果、菜做上标签,然后让孩子去认去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
“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五年级刘小金
在落实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的今天,我们开展高效课堂的教研,是及时而有效的。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高效课堂的实质应重点专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
要把学生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
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
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5、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实行分层次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
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
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关注学生实际构建高效课堂
——对《水和水蒸气》的说课
综合组高飞
一、我对教材的认识:
我执教的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本课是循着上节课“水珠从哪里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
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的从液态变成气态。
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
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
为了观察这一变化,学生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
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擦到黑板(或镜子)上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认识水的蒸发,同时思考生活中蒸发的例子;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性;
3、联系生活,意识到“问题来源于生活,学习科学会服务于生活”。
三、对学生的预设及对教材的思考:
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我想,高效课堂就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学习基础,不做重复的解说,比如学生本身已经知道水在自然状态下能减少这一自然现象,导课时就没有必要绕弯子,而直接引出主要教学内容就行了。
在教学的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往浅碟子中倒入少许水,用笔做好水面标记,然后把装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几分钟,观察碟子里水量的变化。
几分钟后,碟子里的水肯定会减少些。
”但实际上,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别说是几分钟,即使放上一上午,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变化。
所以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做了改革:
在教材中,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是这样设计的:
1、教师提出问题:
雨后水洼里的水为什么会变干→2、观察活动:
观察浅碟子中的水量在太阳照射下的变化(注:
这个观察活动并不能当堂完成)→3、对碟子中水量的变化作出科学的解释→4、解答实际问题:
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变干的→5、画出我们的想法(注:
课本在第3环节中已经用图画的方式展现了水蒸发的过程,在这里再画,学生只是重复课本上的画法。
)
我对这一部分的设计是:
1、观察活动:
让学生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
水为什么会变干(相当于把教材中的1和2环节合并)→2、对水量的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3、联系实际:
生活中还有哪些蒸发的例子。
我想: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因为我在第一次讲课的时候就是按照教材的设计进行的,当第一个问题“水洼里的水为什么会变干”提出来时,学生接着就解释到是水变成水蒸气蒸发了,几乎没有学生说渗到水里去,因为现在的学生每天见到的几乎都是水泥路、地面砖,吸水性都很差,也就是说学生是有蒸发的认知基础的。
当再提出观察碟子里的水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抒己见 高效 课堂 认识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