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15524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8.73KB
垂钓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垂钓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垂钓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专心垂钓。
在钓鱼现场不高谈阔论,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垂钓。
5、遇事心平气和,礼貌待人。
残阳西坠,空篓而归时,不嫉妒别人钓的鱼多。
勿以一时之胜为喜,勿以暂时之败而烦!
三、钓鱼安全常识
到荒江野河垂钓,常要爬山涉水,沿途崖陡水深,天气变化莫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安全。
如果垂钓者急功近利,往往因小失大,一旦发生危险,后悔莫及!
钓鱼活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安全常识:
1、旅途安全常识
(1)外出钓鱼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无论在近郊河溪下钩,还是远足湖沼垂钓,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事先做好野外旅行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雨季要带雨具,炎夏要戴草帽,还要带野餐食品、饮水和鱼饵、渔具。
以及防虫咬的药品。
患有心脏等疾病的垂钓者,更不可忘记携带救急药品。
钓鱼的胜利和成功取决于周密的准备工作。
(2)远足垂钓宜结伴同行。
外出垂钓,爬山涉水,餐风饮露,下钩于荒江野河,或进入密林湖泊垂钓,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幽情。
然而,山高水险,风去莫测,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结伴同行,遇事可以相互帮助,也可免去家中亲人牵肠挂肚。
(3)野外垂钓,过河涉水要特别小心。
俗语说:
“远怕水”,是说外出远行,遇水涉渡不可轻举妄动。
无论是浪涛拍岸的江河,还是绿波晶莹的湖沼,垂钓者不知深浅时,不可贸然下水。
必涉时,要探知水的深浅和河底是否有淤泥、流沙、漩涡和深坑等险情。
遇暴风骤雨,要等雨过天晴再走。
阴云密布、细雨霏霏的天气,陡坡草地和岩石都很滑,必须小心。
沿沼泽行走或涉渡沼泽,更要小心,不可冒险前行,必涉时要探明水情,还要手握横木,以免遇没顶之灾。
2、下钩垂钓安全常识
垂钓者在岸陡水深的崖边垂钓要特别小心!
崖下常是深渊,漩涡翻动,水深莫测,如果垂钓者不会凫水,一旦滑跌崖下,危险万分!
因此,垂钓者不要在深渊的陡岸边上垂钓。
此外,悬崖危岩,裸石松动,风吹草摇时常有岩石滚落,所以垂钓者也不要在陡崖下面投钩,以免落石伤人。
雨季垂钓要时刻警惕山洪突发,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垂钓位置必须选在山洪不能为害之处。
如果必须在宽阔的河滩下钩,也要选在万一山洪突发时有利逃避的地点,才不致发生意外。
如果在沼泽中的水泡子或淤泥湖畔下钩,垂钓者则必须选在地势高隆硬实之处,千万不能光考虑垂钓之利,而忘了沼泽淤泥没顶之险。
如果钓钩和渔线被水草缠住,或被水下岩石、杂草、枯枝挂住,垂钓者要审时度势,从不同的角度试着拉拽,因势利导,有时可迎刃而解。
水情不明,千万不能盲目下水摘钩。
笔者曾亲眼看见一垂钓者为了一段渔线,冒险下水,结果葬身水底,教训惨重,愿垂钓者引以为戒!
选择具体的下钩位置,不但要考虑垂钓之利,更要注意自身安全,避险趋安才是取胜之道。
3、夜钓安全常识
夜钓既能锻炼垂钓者的勇敢胆识,又能取得好收获。
但垂钓者在黑暗的环境里活动,艰险尤甚,必须比白天更要注意安全。
夏夜是蚊子、蠓虫、毒蛇等活动的时间,水边草莽处是它们聚集活动的场所,因此,夏夜在水边垂钓,还必须注意防范蚊叮、蛇咬。
夜钓者要携带照明工具,用以察看岸边是否有险情,否则,万一跌入陡岸下的深水中,将有灭顶之灾!
此外,夜钓者还必须知道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常识。
夜寒风凉,如果只穿白天的衣服夜钓,势必冷若寒蝉,因此,夜钓必须多带件防寒衣服。
夜钓虽然辛苦、艰险,但夜深人静,水暖鱼跃,不但各种鱼儿觅食活跃,而且它们都有在夜间游向岸边觅食的习性,因此,夜钓的收获往往比白天好,许多人仍乐于夜钓。
夜钓可以使用手竿近钓,也可以使用投竿远钓,还可以采用插竿啷当钓等各种钓法。
四、影响垂钓的各种因素
鱼类具有健全的感觉机能,外界环境稍有细微变化,它们都会反应敏捷,并且使其自身的生理机能、活动和食欲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影响垂钓鱼活动的各种因素有:
1、水温
鱼类发球变温动物,其体温是经常随着它们生活水域的温度不同而变化的。
在鱼类生活中,水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鱼体新陈代谢的强弱。
各种鱼类都有其生存、生长的适宜温度,比如,鲤鱼、草鱼、团头鲂等属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5℃左右;
鲫鱼适宜在15℃-20℃的水温中生活。
在此温度范围内,这些鱼类摄食旺盛,就是垂钓的好机会,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10℃-15℃时,摄食明显减少;
水温降至4℃以下时,鱼儿则潜伏到水底深处冬眠了。
2、氧气
氧气是各种鱼类生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但它们只能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水中的氧气大体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但其溶解量是很小的;
二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于水中的氧。
水中溶解氧气的多少又与水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水温高则水中氧气的含量就减少,而水温增高又使鱼类及其他水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强,呼吸量增加,从而更加速水中氧气的消耗。
所以,盛夏季节,一些死水、浅水池塘,水温高时,鱼类常常将头浮出水面呼吸,以便吸取氧气。
这时,一般不宜垂钓。
此外,在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水中也缺氧,鱼类也有浮头现象,底层的鱼会到中层洄游,而中下层鱼则浮游到中上层来,所以此时钓鱼就应由钓底鱼改为钓中上层鱼了。
3、水流
水的不断流动有利于氧气的溶解,并能为鱼类源源不断地增添食料,所以,活水区的鱼类比静水区多,而且活泼好动,食欲旺盛。
为此,在两流汇合处、湖泊、水库的河流入口处往往是多鱼区,是垂钓定点的好地段。
4天然饵料
水生物茂盛、天然饵料多的水域,鱼类也就多;
水中生物稀少、缺乏天然饵料的水域,鱼类必定少。
不同种类的饵料会招引不同的鱼类。
多饵区一般是在沿岸、亚沿岸和漫浅滩水域;
而深水空旷的地方,则常是大鱼栖身和洄游的场所。
掌握这个规律,对垂钓定点很有帮助。
5、底质
不同的底质,鱼类多寡也不等。
比如,一般淤泥底质多生物,盛产天然饵料,因此鱼就多;
泥沙底质就差一些,而沙石底则一般无鱼。
但如果底层多岩石缝、穴,有时也有鲇鱼、鳜鱼等喜欢穴居的鱼类在此生活。
6、水位
水位的涨落与鱼类的活动也有关系,一般在水位上涨时,鱼类比较活跃,喜欢游弋,而且常到近岸争食;
当水位退落特别是明显下降时,则大多鱼类和较大的鱼类表现惊慌,纷纷游入深水少动。
7、风
有风就有浪,风浪利于水中溶氧,这时鱼类也就格外活跃和贪食。
风平浪静时,水中溶氧减少,鱼类也就少动少食。
风向对鱼类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刮南风时,鱼类大多游近北岸活动;
刮北风时,则多近南岸。
又如,在秋季,当刮东北风、东风和东南风时,垂钓的“吃钩”率高,鱼获量较大;
刮南风和西南风时次之;
而刮西风、西北风和北风时,鱼获量就大大减少了。
8、天气
天气的范畴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雨、雪、霜、雾、冻等现象。
其中每一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对鱼类的活动产生不同程序的影响。
上述诸要素都与水中溶氧有关系,水中氧气充足,鱼类就精力充沛,食欲旺盛;
水中一旦缺氧,鱼类就萎靡不振,食欲减退,不爱活动;
水中严重缺氧,还会出现鱼浮头、停止进食等现象。
通常的情况是:
温度高时比温度低时水中溶氧多;
气压高时比气压低时溶氧多;
有风时比无风时溶氧多。
在一天当中,午后2时气温高,水中溶氧多;
日出前气温低,水中溶氧低。
掌握了天气与鱼类活动的规律对垂钓是大有好处的。
综观各种天气对鱼类活动的影响,民间总结出:
久雨初晴、时阴时晴和雷雨之后以及夏季凉爽宜人、冬天风和日暖的天气,都是钓鱼的好天气;
久雨不晴、久晴不雨、潮湿闷热和雷雨之前,或大凌大寒时,均不宜垂钓。
9、水情
水情包括水质的肥瘦和清浊度,水的颜色、温度,水的动、静等。
水质有肥水、瘦水、恶水之分。
水的肥瘦常以透明度大小来衡量,而水的透明度又与水的颜色有关,因为水色通常是水中所含物质的反映。
肥水池塘的透明度(即水中可见深度)大约为25厘米,如果透明度高,浮游生物少,鱼类生长不会很好。
肥水的颜色一般是淡黄色、青黄色或淡褐色的。
如果水的颜色变成淡红色或棕红色,这就是恶水的标志。
所谓恶水就是被污染的水。
现代的农药、乱放,就会造成水源污染,恶化水质,严重影响鱼类生存、生长。
这种水域是不能垂钓的。
瘦水也不宜垂钓,水过于清,浮游生物少,鱼类生长不好,也就是民谚所说:
“水至清则无鱼”。
水的清浊度,一般是分为0-10度11个等级,把清澈透明的自来水定为0度,把饱含泥浆的水定为10度,则最合适钓鱼的应是在4-6度之间,这样的浑浊程度如何判断?
通常是用肉眼观察,在水面以下16.5—33.3厘米处的水草隐约可见。
民谚说:
“水清如镜,钓鱼不行;
水呈泥浆,钓鱼泡汤。
”水太清或水太浊都不宜垂钓。
水的动静,是指鱼类在水中的活动情况。
水面平静似镜,说明这里的鱼不活跃,没有鱼找食,此处不宜下钓。
有鱼群浮在水面嚼水,说明水里缺氧,鱼不会吃东西,此处也不要下钓。
在鱼类惊魂未定,不敢找食,一见人影就立即逃窜的水域也不宜下钓。
水面有鱼在活动,有时还有鱼跃出水面击水,并有大大小小的气泡冒出水面,这说明此处有鱼类活动和觅食,在此下钓,一般可钓到鱼。
看水的动静主要是看水泡。
水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气泡,这是水底腐殖质受热或被流水搅动上升的沼气泡,特点是位置固定、大小差不多、间歇时间相近;
而另一种是鱼泡,是鱼类觅食、触动泥土发出的气泡——“鱼星”。
“鱼星”有大有小,随着鱼在移动,这是与前面所说的气泡的区别。
鱼类不同,“鱼星”也不一样,比如鲫鱼的“鱼星”小而少,三三两两,如同珠子;
而草鱼的“鱼星”比鲫鱼的多而大。
一般地说,鱼大、鱼多,“鱼星”也就大而多;
鱼小鱼少,“鱼星”也就小而少。
撒下窝后,如果发现窝的附近出现许多星泡,就可立即下钓了。
10、噪音
噪音对鱼类的活动和觅食也有影响,如开山放炮,人声喧哗,机动车船马达声声,以及在水域附近的其他不规则的偶然性的噪音,都会惊扰鱼类,导致群鱼逃窜和短暂的停食现象。
但如果在码头上,在经常有机动船往来的航道上,在沿河有公路、铁路和厂房的水域,那经常发生的规律性的机动车、船和机器轰鸣声音,则对鱼类活动基本无影响了。
因为这一带的鱼类已习以为常,听惯了这些声音,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六、钓鱼的季节
1、季节
钓鱼的最好的季节是秋后、春初及谷雨前后。
秋季以后,水生植物开始腐烂,岸边的活食也接近冬眠了,因此,水中天然可食的鱼饵逐渐减少。
更重要的是各种鱼类秋后要进入半冬眠,所以鱼在冬眠前食量大增,又因天然食料减少,就往往饥不择食。
因此,在这个季节垂钓的效果比较好。
其次是初春及谷雨前后。
这个时间各种天然食料正在复苏,但可供鱼食的东西还不充足。
再加上春暖花开,各种鱼类从半冬眠状态转入复苏流动,食量也在逐渐加大,正如民谚所说:
“阳春三月好钓鱼,霜降前后正捉鳖”。
一般来说,夏季和冬季是钓鱼的淡季,但在严冬季节,也可破冰垂钓——冬钓。
在此季节垂钓,虽然辛苦,但只要位置和鱼饵选得好,有时比春、秋钓鱼旺季收获还大。
从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由北向南,大部分地区分属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夏季不太热,冬季不太冷,南北虽有差异,但从台湾的日月潭到北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畔,几乎党年都可垂钓。
2、四季垂钓的诀窍
季节、气候与垂钓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一年四季,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
但气候也有其普遍的规律和特殊性,只要我们摸透一般的规律和特殊性,就能取得较好的垂钓效果。
(1)春钓
春季天气由冷向暖转化,水温上升。
春季多雨,而且一般是细雨蒙蒙。
民间有三句钓鱼谚语谓:
“春钓滩”、“春钓浅”、“春钓雨雾”,这是人们经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春天河塘湖岸边杂草发芽生长,也是水生微生物滋长的地方;
春季又是鱼类繁殖最旺盛的季节,也是鱼类觅食最活跃的季节之一,鱼类产卵、交配要选择杂草和石坑,觅食要到岸边、到浅滩,春钓要选择“滩”和“浅”就是这个道理。
鱼类在霏霏细雨和刮东北风、东风、东南风时,最活跃、最“拿食”,也最肯“上钩”。
(2)夏钓
夏季天气闷热,阳光强烈,雷雨和台风频繁,气温高,水温也高。
那些经过一春的摄食,并已完成一两次生殖任务的成鱼,身体已“复原”,变得强壮了,加上水体中饵料较充足,它们已是饱食终日,远不是那么饥不择食了,对人们投下的饵料常常无动于衷,所以夏天很难钓到大鱼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夏天清早地气凉快、空气新鲜,鱼浮到水面上呼吸、索饵;
太阳升起后,鱼即向深水层游去,或向水草丛中游去,所以钓者在夏季一定要选择上述地形和方位去垂钓,也就是如民谚所说的:
“夏钓潭”、“夏钓深”和“夏钓清早”。
(3)秋钓
秋季由于天气由热转凉,水温也渐渐变理上凉下暖,鱼都聚到水的底层去了。
这个季节鱼群活跃,消化能力和摄食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秋季的鱼比夏季好钓,“吃钩”率高,钓获量大,秋季的鱼体也最肥。
民间总结出:
“秋钓旮旯”,是指地形而言;
“秋钓黄昏”,是指时间应在黄昏;
“秋钓黑阴阴”,则是指水色而言,水体阴暗,鱼的视线模糊,容易上钩。
在南方,秋季有“秋老虎”的天气闷热的特点,鱼类游入深潭避暑,一般也在旮旯。
黄昏、阴沉的时候鱼也要索饵。
所以民谚所说也同样适用。
(4)冬钓
寒冷季节的特点是: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水冷草枯。
这时鱼群都已潜入水体的最深处越冬,不大活动,摄食很少。
但越冬鱼类也不是绝对不活动,不觅食,特别是一些个体较大的鱼,当风和日丽,水温尚未过到冰点时仍会游到向阳的深水处觅食、晒太阳。
垂钓时间主要在中午前后。
“冬钓阳”,是指地形而言——找向阳的地段;
“冬钓清”,是指水色要清;
“冬钓草”,是指冬季鱼类钻进水草避寒取暖,所以要在有水草的地方垂钓。
(5)其他
民谚云:
“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这是指一年四季都应在水草生长带或旁边垂钓。
因为水草是鱼类最理想的“家”,夏可避暑,冬可取暖,水草又是鱼类繁衍后代和觅食的场所,所以有水草的地方一年四季都可以垂钓。
七、不同鱼的垂钓方法
1、钓鲫鱼
鲫鱼是钓者经常碰到的、数量最多的淡水鱼类之一,有人说,掌握了钓鲫鱼的基本功,就很容易掌握钓其他鱼类的技巧了,为此作较详细的介绍。
(1)鲫鱼的品种
鲫鱼属底栖性鱼类,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体的下层,鲫鱼是个大家族,成员广、品种多,主要有:
①银灰鲫鱼。
在淡水水域中到处有这种鱼,它性情温顺,胆小怕受惊吓,喜欢群居和结群活动,适应环境能力强。
银灰鲫鱼食性宽,产量大,成长比较快,二龄即可达性成熟,寿命可长达30多年,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一般为0.25-1千克。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②银鲫鱼。
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等水系中,它的鳞片呈银白色,富有光泽,体长个大,肉质好,常见个体为0.5-1.5千克,最大可达3千克以上。
③白鲫鱼。
它近似银鲫鱼,鳞片白色,身体长、个头大、食性广,对饲料要求不严,生长快,适应能力和觅食能力均较强,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大,既适于精养,又适于放养。
白鲫鱼原产日本,20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是一个优良品种。
④黑鲫鱼。
又名非洲鲫鱼,生长迅速,一年可达0.25千克,一般个体0.5千克,最大个体1千克左右,但雌体偏小,一般只有雄体的2/3重。
黑鲫鱼原产非洲热带淡水河中,引进我国后,在南方各省已试养成功。
⑤乌鲫鱼。
体色为青乌色。
原乌鲫长得慢、体重较小、与银灰鲫鱼差不多,后与日本白鲫鱼杂交,已培育出新型高产乌鲫,其生长极快,当年体重即可达斡尔50-600克,其最大个体可达1.5-2.5千克。
原产于江苏省昆山县阳澄湖,现已推广到各地。
⑥异育银鲫。
为银鲫和红鲤杂交而成的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水产生物研究所培育。
异育银鲫生长迅速,具有明显的双亲特征,体色淡红色,鳞片较大,肉较鲤鱼鲜嫩。
(2)鲫鱼的生活习性
①生活能力强。
鲫鱼生长的最佳温度为15℃-30℃,在此温度范围内生长快,觅食旺盛。
鲫鱼不易死亡,只要有一掌深的水也能生存下来,离开水后还可活几个小时。
当水域受到污染或下过药物时,其他鱼类几乎都死掉,但鲫鱼却不会绝灭。
②杂食性。
鲫鱼荤、素皆食。
荤食以蚯蚓、小虾、蝇蛆为主;
素食以蚕豆粉、面粉为主。
由于水域不同,使用钓鲫鱼的钓食饵也不一样;
水质肥沃的地方宜用素食;
水质瘦瘠的地方宜用荤食。
鲫鱼吃食也和人一样,长期吃某一种食物会腻口,若能常换钓饵,可以引起它的食欲。
③喜暖怕冷。
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鲫鱼喜欢到岸边活动、觅食,这时最好钓捕。
夏季酷热,冬季寒冷,鲫鱼多游到深水区,少吃少动,此时上钩率不高。
④喜欢合群。
鲫鱼喜欢群集而行,只身活动的较少,它们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港、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
还有一个特点,每一群鲫鱼的大小都相差无几,所以在一个窝子钓到一条鲫鱼后,往往还能钓到几条甚至更多的鲫鱼。
⑤喜洁怕污。
鲫鱼喜欢清洁的水域,水域洁净,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充足,鲫鱼感到舒服,比较活跃,胃口也好。
水又脏又臭,水里的氧气少,鱼儿感到气闷,不想吃东西,还会浮到水面呼吸,甚至窒息死亡。
⑥喜静怕扰。
鱼类一般都胆小,鲫鱼更胆小,大鲫鱼更甚。
鲫鱼文静,性情柔和,见了食物总是慢慢靠拢。
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居游,它们很怕惊扰,稍有响声,便潜入深水处,当看到伙伴被钓,便立即逃散。
所以雷电交加、大风大雨、船只开动、大声吼叫、撒网打鱼、鸭鹅游动,甚至人影落入水中,鱼竿放在水面上,窗反光衣着等惊扰,都会影响垂钓的效果。
⑦喜阳光,但畏强光。
鲫鱼喜欢阳光和一定的日照,春、秋两季总喜欢到阳光照射到的岸边和水草丛中居游,冬天更喜欢晒太阳。
但鲫鱼又很怕强光直射,夏季烈日当空,特别是中午温度在35℃以上时,鲫鱼就会躲避强光,钻到水草、石缝、树荫处乘凉。
⑧喜活水怕死水。
鲫鱼喜欢在别处流入的活水或流水的汇合处,或溪、河、库的进水口逆水游弋、觅食;
不流动的死水往往缺乏氧气,鲫鱼多浮出水面。
(3)钓具和饵料
钓竿最好用7-8米的长竿。
鱼钱宜用4-5磅玻璃胶丝(尼龙线)。
浮于用10-15毫米的羽便散子浮为好,目标大,远距离钓不伤视力。
浮距一般在6-8厘米间。
钩砣用朝天钩,钩型以中国偏小和小型钩为好,口面要宽,钩柄较短,钩齿长度以能被中等鲫鱼吞入口腔、钩上鱼嘴又不易滑脱为宜。
钓鲫鱼的饵料可用于炒的具有香味的蚕豆粉、黄豆粉、豆饼、菜籽饼、花生、芝麻粉、大米粉、玉米粉等。
熟品有米饭、馒头、面饼屑等。
肉类有蚯蚓、猪血、昆虫等。
钓饵以蚯蚓为最佳,小虾、蛆、米饭粒也比较好。
(4)打塘窝
鲫鱼是变温动物,往往依气温和水温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水域和深度活动及觅食。
春季多到草滩浅水处觅食、产卵;
夏季常在阴凉处聚集;
秋季早晚较凉,多在较深处活动,中午前后则在浅水处游弋;
冬季在较深的向阳处居游。
因此,钓鲫鱼打塘窝时需要灵活处理。
民间的经验是:
在河钓中段,在沟钓两头,在塘钓水口(进水口和码头附近),在湖钓草场,在江河钓港汊,在海岸钓港湾深潭。
通常在上述地点鲫鱼比较集中。
此外,在河岸凸凹的部位、小岛周围、进出水口的附近、拐角交汇处、闸塘子、绝头沟,与大塘相连的小塘等部位也藏鱼较多,而水生植物丛生之地更是鱼类栖身之处。
在小塘小沟中垂钓,有时近在咫尺,只用两三节短竿就可以打塘窝垂钓;
而在大型水体中,打塘窝的部位宜远,可用7-8米的长竿,打在那些深度适中的纵深部位上。
塘窝的多少,要根据垂钓水体的大小和鱼头的稀厚而定,比方说,在一弯小沟里下钓,沟里鱼头厚、鱼头集中,上钩快,可以连连得鱼,在这附近只要一次打3-4个或4-5个塘窝就够轮渡垂钓了。
而在较大的水域或河道中,由于水的面积宽,鱼头分散,鱼到塘窝中吃诱饵的机会相对地少而时间则延长。
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钓者往往一次就打7-8个甚至10来个塘窝,所撒诱饵也特别多。
每个塘窝投放多少诱饵是很难定标准的,民间的经验是:
在面积小而鱼头厚、集中的水体中,宜“多顿少餐”,相机补加,饵团形如小枣、核桃大即可;
在面积大、鱼头分散而不易集中的水体中,宜“少顿多餐”,饵团形如鸡蛋、鸭蛋或鹅蛋大,还可打重塘子;
如果全日垂钓,宜分2-3次或多次投饵,老塘子不行了,就随时换地方,另打新塘窝。
(5)下钩与提钩
打过塘窝进入钓鱼阶段后,还要掌握好下钩和提钩。
1安装钓饵和观察鱼是。
打好塘子,趁鱼来“赴宴”之时赶快装好钓饵。
钓饵以2-3毫米直径的红蚯蚓最佳,卧钩上安装整条细蚯蚓,朝天钩则要分别对待,在熟塘口钓要装1/2或整条蚯蚓,在生塘口取1/3到1/2即可。
2下钩与观察浮标。
塘窝中泛出鱼星,说明鱼已来“赴宴”,该下钩了。
在下钩时,应估计水的大致深度,先把浮距抹上一些。
当钓钩落到水底以后,看水平面没到第几个浮子,然后再把鱼线提上来,重新调整好浮距。
鲫鱼吃钩是比较稳重的,当它开始用嘴来吃钩上的钓饵时,总要先品尝品尝,水面上的浮子也就一动一动地“点水”,觉得味道不错,便一下子把饵钩咬到嘴里,此时便无意中把接受水面的几个浮子“捧”上去了。
这个征状,无疑是通知钓者:
提鱼上岸时机已到,该举竿拎钩了。
鲫鱼吃钩,浮子反应的征状,除上面所说的点、捧之外,还有拖、斜拖以及中途停顿等动作。
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征状都能举竿拎钩的,还要讲究拎钩提鱼的火候和技术。
3举竿拎钩与提鱼上岸。
正确的钓竿角度,应是举竿70-90度把鱼钩信,然后举竿140-150度将鱼提到岸上。
这样举竿人省力,鱼基本上以垂直的角度从塘窝中提出来,扯上水草和搅动塘窝的机会也比较少。
拎钩的时机,要注意以下4点:
无论何种钓饵,凡浮状在“点”的时候,都不应拎钩;
凡钓饵很小、仅仅裹住钩尖的饵钩,在捧、拖、顿等一切浮状反应中,均可以及时拎钩;
如用半条蚯蚓引饵时,在小捧、中捧时都不要急于拎钩,只有浮状达到大捧和反复捧时,拎钩才有把握;
用全条蚯蚓作饵,需待鲫鱼反复捧了几次钩,浮子反复捧了几次以后就停住不动了(鱼真正把钓饵钩吞进口腔),这才是最恰当的拎钩时机。
(6)钓大鲫鱼秘诀
野生0.5千克的鲫鱼要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垂钓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