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1530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04KB
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体教结合”的概念------------------------------5
3.2体教结合的内涵----------------------------------6
3.3体教结合的发展现状------------------------------6
3.4“体教结合”的意义------------------------------8
3.5对“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9
3.6现代体育的发展亟待培养高素质人才----------------9
3.7“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高素质人才-------------10
3.8现阶段制约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的主要因素--------10
4结论与建议-------------------------------------------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摘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在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本着科学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体教结合的发展现状以及制约我国“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体教结合;
高校;
运动队
Universitiescombinationofbodyandeducation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analysis
【Abstract】
Inthisstudy,usingthemethodofliteratureandlogicalanalysis,the"
combin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
onthebasisof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onnotation,thespiritofscientifichumanismeducationthoughtan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systemanalysisofthepresentstageofthecombin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aswellastorestrictourcountry"
thecombin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
forfurtherdevelopmentthemainfactor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Keywords】thecombinationofsportsandeducation;
collegesanduniversities;
sportsteam
1前言
所谓“体教结合”,可定义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
“体教结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构建结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管理成本低廉,办事效率高,处事环境和谐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联盟;
二是通过体教联盟体系的有机运转,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人性化。
中国提出并推行“体教结合”已有二十多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大学生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无疑给发展中的“体教结合”注入了一剂新的强心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举国体制”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面所需成本和代价太大,发展之路有越来越窄的趋势,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分离的界限,实现部门间在资源上的优势互补,达到“双赢”。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重要的一项政策,是体育政策,也是教育政策,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
“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优势,坚
持走“体教结合”之路,使我国从“金牌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本研究着眼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着科学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角度出发,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体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现有培养基础上,探讨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大学生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无疑为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崛起注入了一剂新的强心剂〔1〕。
北京奥运会上,与美国运动员90%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这一状况相比,中国的体教结合模式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体教结合的旗帜,虽然已经高举了很久,但真正的探索,却是举步维艰。
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其本质都是把运动员纳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高校“体教结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教结合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并查阅了相关领域的专著和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一些体育院系有关体教结合等文献汇编和我国体教结合方面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对相关文献资料作重点分析,使得获取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逻辑分析法
把收集到得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用逻辑分析法解决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结果与分析
3.1“体教结合”的概念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教结合”的概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体教结合”的问题源于体育与教育部门的状态分置,而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则源于20世纪50年代运动员队伍脱离教育系统,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体教结合”成为体育工作者日益紧迫的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2009年世界学生冬季运动会体育科学大会上说:
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该以“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
他认为“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相对短暂,如果他们在学校没有获得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运动生涯结束后很难融入社会。
在这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运动员在体现运动价值的同时也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地走向辉煌,探讨“体教结合”是为了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地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提升到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及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高度,以人为本,把“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对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也是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普遍采用广种薄收的培养模式,这个过程使大量运动员在中途被淘汰,造成一方面高水平运动竞技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浪费的现象;
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达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使体育和教育实质性、深层次的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是本研究的重点。
运动训练是普通教育的特殊形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体教结合”既要保证系统运动训练,遵循训练规律,又要保证系统文化教育,遵循教育规律,使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平杰先生在“普通学校‘体教结合’提高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中写道:
“体教结合”意味着学校高水平业余训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展加先生认为:
“竞教结合”是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
董淮南先生认为:
“教体结合”即学校与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知识学习、思想品德教育、运动训练、参加比赛等。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不仅能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比赛,也能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1]。
黄香柏先生认为:
“体教结合”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的结合,以培养体育的优秀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是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模式[2]。
综上所述,对“体教结合”最新的定义是: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与教育部门共同构建的以培养全面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的和谐体系。
3.2体教结合的内涵
体教结合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崭新的理念。
体教结合明确要求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它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体教结合将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开展,使学校形成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
加强体教结合,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3.3体教结合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门利用降分特招等政策自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系统内的运动训练与竞赛,形成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的一条龙的业余训练体系。
通过调查研究“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从学校领导的重视情况看,教育部门体教结合培养学校更多是体育部领导—副校长负责制,普通高校领导对于实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肯定,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来予以高度的重视。
另外,普通高校领导对于实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肯定,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来予以高度的重视。
另外,普通高校与高校试点中学虽然将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得到落实,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未将其作为考核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但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3.3.1从学校运动队管理层面分析
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普通高校的生源广度较大,生源质量也比较高,特别是生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都比较高,高校试点中学—普通高校的招生路径以单独招生为衔接,但是高校试点中学中运动员学习管理以集中编班学习为主,升入普通高校后,则是分散到各个院系,不利于统一的学籍管理,易造成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3.3.2就学生训练管理方面分析
高校试点中学—普通高校模式都有严谨、科学、规范的训练计划、训练比赛总结,这种固定的规范化管理可以保证运动员训练有相对较高的出勤率,从而使得普通高校与高校试点中学均有相当数目的运动健将等级运动员。
对于竞赛制度的合理情况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认为高校试点中学的竞赛制度合理,说明模式与竞赛运行机制契合度不高,可能与我国青少年运动训练突出专项训练忽视全面训练原则,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目标有关系,许多教练员面对现有的成人化的竞赛制度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采取一些拔苗助长的措施来挖空心思掘队员的成绩。
目前现行的竞赛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3.3对于教练员队伍建设方面分析
高校偏重于制定引进优秀教练员和特殊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模式与教练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方面契合度不高,特别是高校试点中学,在计算教练员工作量规章制度、教练员业务档案以及竞聘上岗制度等具体的教练员队伍管理方面比较差。
3.3.4从学校的组织结构上分析
体育专业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就部门之间协助效果来看,从传统学校—业余学校—运动技术学院这一衔接中,均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此项工作,虽然这种专门的组织机构独立于学校的行政体系之外,但是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横向与纵向的协调能力,有利于保证一条龙体制的衔接,以及学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
3.3.5从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发展规划层面分析
体育专业学校体教结合模式中,传统学校—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院50%以上都有相关的发展规划,但是各级学校有很高的比例,不将其发展规划贯彻实施。
从学校运动队管理上来看,在学校招生范围方面,传统学校和业余体校以面向本市本省招生为主,招生范围还是比较狭窄,作为运动技术学院后备人才梯队的比例较高,传统学校、业余体校通讯运动技术学院不能够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每个学校在某些项目的优势,为我国竞技体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3.4“体教结合”的意义
史康成先生指出我国“体教结合”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
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如何进一步深化训练体制改革问题;
如何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问题。
“随着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体育部门封闭式办学体制所带来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
具体意义如下:
3.4.1“体教结合”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下,“体教结合”为竞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运动能力与文化知识同步发展,将那些有运动天赋的人才培养成自主发展、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可以说,多年来体育相关部门的决策层和专家学者针对运动员如何科学化实施文化教育进行不断地研究。
然而,尽管如此,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提升还是不容乐观,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竞技体育队伍忽视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学生没有学习环境,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以及金牌效应的影响,造成绝大多数运动员片面发展。
因此,营造运动竞技人才良好的学习氛围,全方位构建“体教结合”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使具有竞技运动天赋的学生在和谐体育与和谐教育的塑造下,具备面对现实条件发生变化时的心态和能力,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运动型人才。
3.4.2“体教结合”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体育是由多要素、多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了体育必须双向发展。
体育工作者在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尝试“体教结合”,他们认为:
体育与教育部门的相互合作、和谐相处、构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可行的。
过去,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联系得比较少,一方面造成学校高水平教练员紧缺;
城镇、社区运动技能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体育工作者甚少。
另一方面退役运动员大量滞留,无法胜任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的工作,造成高水平竞技人才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
竞技体育要发展,就必须依托科教、文化、经济、卫生、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高素质人才的智力保证,通过“体教结合”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俱乐部体育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稳住根基、协调发展。
3.4.3“体教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
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迅猛发展,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无法学到终生受用不完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的基础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的系统全面结合,使业余训练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进行业余训练,这样学校竞技体育才能方兴未艾,真正体现和落实基础教育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个性特点,更不反对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顾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重点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能力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体教结合”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和特点。
3.5对“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宋广林先生将“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两点:
一是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目前在教育系统还没有形成,学校后备人才匮乏,生源得不到保证;
二是多数运动员的成绩相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讲,有较大差距,学校尚未完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和繁重的学业,使这些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作为[2]。
李宏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点:
一是对高水平运动队认识有误;
二是接纳不具备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的专业队退役或淘汰的运动员;
三是忽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四是观念不同造成有关中学高水平体育生高考报考和录取等相关方面措施与政策的差异显著[3]。
于振峰先生则将其归纳为五点:
一是管理体制统治得过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体协的社团管理作用;
二是没有通畅的招生渠道;
三是学校教练员专业素养不高;
四是办队经费缺乏;
五是学训矛盾不能有效调和。
3.6现代体育的发展亟待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十一世纪人才很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重要,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要不断提高体育队伍包括科学文化、思想政治在内的整体素质,而学校是训练和培养人智慧的机构,其首要和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高层次人才。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曾经指出:
“人才是做好体育工作,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
要大力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人才队伍,为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产业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资源的存储量和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国家对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关乎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的大事,也与优秀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对竞技体育强力支持的良性循环有着直接关系”[4]。
纵观古奥运的发展史,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古奥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其衰落于教育弱化表明了教育对古奥运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7“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高素质人才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措施需要多样化。
陈先良先生建议:
使学校传统体育项目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拳头项目。
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体育设备和科学研究能力等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管理制度,树立多年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远大目标。
杨桦教授提出:
培养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需要学校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依据这一模式,学校在确保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加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积极探索学训结合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5]。
张红松先生建议:
一是完善领导体系,建立起良好的会商制度、经济共担制度、目标认同制度、竞赛杠杆和选拔招生、分配制度等等。
二是发展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三是依托教育系统办好单项学校,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品牌共享的双赢局面[6]。
3.8现阶段制约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3.8.1管理主体责权不明,对“体教结合”的真正内涵认识不足
在实施“体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些高校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和局部利益,只是把运动员挂靠在学校的某个学院,当有比赛时,让其代表该校参加比赛,这些运动员基本上是呆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他们往往很少去学校上课,最后只是混一张文凭而已。
这种结合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它既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长远发展,更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体教结合”的初衷相违背。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运动员培养多元化的趋势和方向。
但是,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变化。
高校拥有体育教育的师资、场地、科研等优势,应当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现行的管理制度却尚未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
“体教结合”不是体育和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要运用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等实现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3.8.2学训、学赛矛盾尖锐依旧
“学生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除此之外,还要训练、参赛。
因此,在学习和训练、参赛之间矛盾焦点就是时间分配问题,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学校体育部门的选择是重视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轻视文化成绩,致使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达不到既定要求,这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不仅要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还要符合大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个特点决定了“学训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
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3.8.3师资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后勤保障有待完善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是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后能否继续提高其运动成绩的关键。
然而,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比较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但绝大多数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历,训练经验比较欠缺。
此外,受到竞技体制的限制,缺乏学习、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的机会。
有研究显示:
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由于在训练中得不到精心的指导,技战术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尚未配备以体能教练员、营养师、场地器材保养人员等组成的以高水平运动队为中心的后勤保障体系。
3.8.4经费短缺生源匮乏,大学生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压力大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经费缺乏仍然是高校“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门拨给学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从有限的教育经费拿出一部分支持高水平运动队对许多学校来说确实困难。
由于客观原因,高校运动队自筹经费的途径会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其总体效益应是尽快适应现行的国家竞赛体制,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科学技术的优势,开辟一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新渠道,并能够承担参加世界大型运动会或各种赛事的任务。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学校面子上的荣誉,在招生方面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明显,一般都是靠“特招”方式招揽尖子运动员或将整个队搬过来,忽视“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影响了高校运动队长远的战略目标,阻碍了高校“体教结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国教育体制上的客观原因,体育不被重视,导致体育生源匮乏;
那些过早从事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高校 结合 发展 现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