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1376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8.07K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
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
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
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
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
规律具有稳定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
的客观性、普遍性:
的复杂性、多样性:
不同的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
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
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
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篇二:
20XX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毛泽东思想笔记篇
政治篇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例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五、邓四、三三)
①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党早期领导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论述。
②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
“八七会议”(1927年8月)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
“三湾改编”(1927年9月)提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基本形成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提出
④成熟时期(1935—194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
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以后:
突出表现在:
1、
2、
3、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类容:
两革命+三建设+思想文化+政策和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政策和策略)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有:
(分析+报告
+燎共产党+新民主主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
南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
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
二、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著作有:
(纠正党内错误思想+都含战);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
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
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三、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著作有:
(三反对+四党+两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党八股》、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地位》、《整顿党的作风》、《关于
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习和时局》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原则,是基本立足点。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问题)。
线,其内涵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概括总路线内容为:
无产阶级领
导(革命的领导核心)人民大众的,(革命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对象)(小资产阶级是动力,大资产阶级是对象)
1、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包括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1、经济纲领:
一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二是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义国家所有;
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
(两没收一保护)
2、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政治纲领: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
1.革命的统一战线2、革命的武装斗争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
领导权问题
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是:
土地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建设红色政权。
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二、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农民斗争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中心环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主要是坚持马宁主义教育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实际;
密切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
密切群众
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949-1956,这个过渡时期提出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是主体,三改是前提
一体两翼”一体是指:
把握一个主体工业化。
两翼是指(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1956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农业改造思路:
原则,
道路。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篇三:
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篇政治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概述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在一起的。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这里所谓的第一性与第二性,包括时间上的谁先谁后;
发生上的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物;
因果上的谁决定谁;
内容上的谁反映谁。
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哲学;
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
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比较粗糙的形式,它宣扬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统治的,其所谓的神或上帝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客观精神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如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它主张“我”就是唯一的存在,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无不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2)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可知的,就是可知论;
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的本原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还有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包括: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是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如何变化发展等。
这个问题是关于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因而主张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包含了矛盾,因而主张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经典真题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事业单位 公共 基础知识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