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欧体技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71181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4.17KB
中央电视台欧体技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央电视台欧体技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视台欧体技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竖仍然是横入笔,它只经历了一个从重到轻的变化过程,因此把它调整成中锋之后,缓缓向下行笔,到了下边注意越走越轻,越走越轻,而后抬起来,这个笔画就完成了。
注意在收笔的时候不应该把笔锋写得过于尖利,如果太尖利了就变成玄针竖了。
(三)、撇
一、斜撇
露锋入笔,入笔方向与它向左下方倾斜的方向正好相反。
入笔之后仍然要通过手指的捻动,把笔尖调整成中锋,切记一点,就是要一直把笔锋送到家,不可以把笔走到半截就把笔一下送出去了,这样的话,写出的字就十分虚弱了。
具体写法是斜入笔,入笔之后用手指捻转笔杆,把它调整成中锋,而后缓缓行笔一直把笔锋送到家,千万注意最后收笔的时候不能过于尖利
二、兰叶撇
起笔比较轻,收笔比较轻,行笔过程中是比较有分量的,因此要求在入笔的时候要顺锋入笔,入笔之后逐渐加重力量,加重力量由重到轻,一直把笔画送到家。
具体的写法是顺锋入笔,不一定写得很尖,然后加重力量,缓缓行笔,一直把笔画送到末端,一边行笔,一边把笔锋抬起来为止,这样兰叶撇就写好了。
三、平撇
平撇一般多用在一个字的顶端,走向比较平,入笔的斜度与它的走向应该是对称的形式。
写法是斜入笔,入笔之后把笔锋调整成中锋,而后缓缓地把它一直送到家。
斜入笔,入笔之后以笔锋为轴,捻转笔杆,一直缓缓地行进,把笔锋送到家。
四、竖撇
竖撇一般多用在月字左的部分,这个撇前半部分是
与竖相同的,只是在末尾的地方缓缓地向左前方探出去,这个笔画在写法上前半部分与竖相同,后半部分与撇相同。
先是横入笔,入笔之后就像写竖一样,捻转手指,把笔杆调整成中锋,缓缓下行到了末端,缓缓送出,把笔画送到家。
五、横折撇
横折撇,前半部分以横为基础,顺锋入笔,到了右边,提笔,而后顿笔,再随着转动笔杆的同时把手腕稍微也转动一下,然后从重缓缓到轻,而后由从轻逐渐加重,最后又从重到轻,这样经历了一个重和轻的反复变化过程。
具体写法:
写横要求顺锋入笔,入笔之后到了转折处,提笔,顿笔,而后用手指捻转笔杆,手腕随之动作,先从重到轻,而后由轻到重,最后又从重到轻,缓缓完成。
这种横折撇一般用在姓名的“名”字,“多”字的下边。
六、反曲撇
反曲撇在九成宫里也是不多见的,一般用在作为的“为”字,这个撇的写法与一般撇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一般的撇它是从右向左弓出去,而这个反曲撇则是先弓进来,然后再送出去。
斜入笔,入笔之后,用手指捻转笔杆,调整成中锋,先是向内弓,而后到了末端再把它缓缓送出去,这样,反曲撇就写好了。
(四)、捺
一、斜捺
斜捺一般用在“人”字、“大”字等。
斜捺有这样几个特点:
1、起笔的时候是轻的,到收笔的时候是重的。
起笔的前半部分有一条向下弓的曲线,后半半部分又有一条向上弓的曲线,最后它的捺脚是朝水平方向向右延伸的,底缘的这条线是向上,略带有一点倾斜,上边线是向下带有一定斜度的,它与颜柳字在捺收笔上有一点区别:
区别在于,如果我们找这样一条切线就可以看到,它收笔的下缘线是向外曲张的,而颜柳字是向内弓进去的,这是与颜柳字在捺的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2、另外在这个笔画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收笔不可以写得过于尖利,应该厚重饱满。
3、写法:
顺锋入笔,注意它前面有一个弯度,逐渐加重力量,后面有一个向上弯曲的弧度,到这儿顿笔,顿笔之后一边向右行笔,一边捻转笔杆,一边捻转笔杆,一边把笔锋抬起来,这样来完成捺的笔画。
捺写好之后,它的下缘线不可以是水平的,或者是向上翘,应该是微微有一点向上倾斜,而下面这条线是向下压过来,最后它给人的感觉是平下,向右前方推出去
二、平捺
平捺在方法是与斜捺在方法上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它在形态上略有不同。
斜捺是顺锋入笔,平捺则是像写横一样,竖笔。
特点是它起笔的下缘线,要是找一条水平线的话,向右延伸,它收笔的上缘线要低于这条水平线,也就是说它有一个略微向下倾斜的弧度。
与斜捺相同的地方就是前半部分有一个向下弓的趋势,后半半部分有一个向上弯曲的趋势,收笔下缘线要向上倾斜,上缘线要尽量地向下压,这样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平向,向右前方推出。
注意:
既不可以把捺的收笔写的过于上翘,也不可以把捺的收笔的过于下垂,反之则会失态。
写法:
竖入笔,入笔之后,调整成中锋,注意它的弧度、轻重变化,而后缓缓向右行笔,到了末端,顿笔之后,一边向右捻转笔杆,一边向右缓缓地行笔,一边把笔锋抬起来,最后这个平捺就完成了。
另外在平捺里还有一种书写形式,就是完全沿用了斜捺的顺锋入笔的形态,顺锋入笔,后半半部分和前述方头的平捺是相同的。
顺锋入笔,注意轻重变化、弧度、向右下方倾斜的角度,顿笔之后一边抬笔,一,边捻转,一边捻转,一边向右行笔,三个动作同步进行。
(五)、钩
一、横钩
写横,竖入笔,它又一个从重到轻的变化过程,到了转折处,提笔、顿笔,而后用中锋缓缓地把笔画写完。
这个地方有两个角度需要注意一个是横折的这条切线斜度不可以过大,另外就是出钩的时候,这条切线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笔画的下缘线是成向外曲张的趋势。
写横,竖入笔,入笔之后通过手指的捻转把笔调整成中锋,注意粗细变化,注意向右上方倾斜的斜度,到了转折处,提、顿,顿笔之后仍然要用手指捻转笔杆,调整成中锋,缓缓地把这个笔画完成。
最后它的收笔的形态仍然是尖中有圆,圆中带尖,不可以过于尖利。
二、竖钩
竖钩在九成宫里面是比较多见的,竖钩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完整的竖的造型,只是在末端加了一个向左挑出去的钩。
竖有这样一个特点,右侧边缘线是向内弓进去的曲线,它的收笔,也就是说笔画的最下端没有在整个笔画的右侧,而是略微向内有一点弯曲,钩的出锋是很短的,如果找一条切线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笔画的末端的边线也是让它向外曲张,而不可以向内弓进去。
写法;
写竖,横入笔,入笔之后用手指捻转笔杆,调整成中锋,缓缓行笔,注意粗细笔画,注意它右侧的曲线,到了下边之后,顿笔,顿笔之后,笔杆可以稍稍向右侧倾斜,然后用侧锋,笔尖走的快一点,笔根走的慢一点,把它送出去,这样来写竖钩。
三、弯钩
弯钩不同于竖钩,弯钩多用在“乎”字,它的钩长度与竖钩是有区别的,弯钩的钩锋比较长,另外它从起笔到收笔基本上是走在一条垂直线上,虽然它有一个向右曲张的弧线,但是总的来讲,它从顶端到末端,应该是在一条垂直线上。
另外在钩的下缘线找一条斜线的话,仍然是向外略有曲张。
写弯钩,仍然向写竖一样,横入笔,入笔之后,注意它的弧线,注意它的上下垂直,顿笔之后回一下锋,然后再压下来把笔杆向右侧倾斜用侧锋把它送出去。
四、戈钩
戈钩的写法。
戈钩在九成宫碑里用的比较多,如“成”、“感”。
戈钩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起笔重,行笔过程中要逐渐地减缓变轻,到收笔的时候略微再加重,最后出钩的时候是朝上送出去的,如果从出钩的地方找一条切线,它仍然是向外曲张的弧线,而不能向内弓进去。
整个笔画给人的感觉是绵绵不绝,而且是斩定截截的。
横入笔,入笔之后用手指捻转笔杆成中锋,注意它的粗细变化,注意它的连绵不绝,到了末端稍稍加重力量,顿笔,而后用侧锋一边往起抬,一边往上送,这样来完成戈钩的形态。
同时还有一种横戈钩,这个横戈钩一般出现在“心”字、“必”字。
它的入笔是顺锋入笔的,前面比较尖利,但不可以过尖,要尖中有圆,圆中带尖,而后缓缓地向右,逐渐地加重力量行笔,注意这个笔画的高度,另外要注意到右侧之后,要把钩向左上方强行推出。
如果以钩的末端到顿笔的地方找一条切线,它仍然是向外曲张的弧线。
另外在写横戈钩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它的下缘线一直沿水平方向延伸到这个地方再出的话,这个笔画就显得很呆滞,它要在出钩之前先要翘起来,而后再把钩送出去。
顺锋入笔,注意它的总体高度,注意它的轻重变化,注意在右端要稍微向上翘,然后稍一回锋,再压下来,用侧锋向左上方推出去。
五、竖弯钩
竖弯钩我们应注意到它有一个从重到轻,而后又由轻到重,最后再从重到轻这样一个反复的变化过程。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竖向的部分,它没有走在一条垂直线上,而是略微的向左下方倾斜,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从准备拐弯的地方到转过来的前半部分,它的粗细变化很微小,它主要是把变化的过程集中到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横入笔,入笔之后用手指捻转笔杆,将其调整成中锋,注意粗细变化,注意笔画的流畅,转过来之后逐渐加重力量,到了右端,顿笔,一边缓缓地向上行笔,一边用侧锋把笔画送到家。
(六)、挑
挑在九成宫中有这样几种:
一、短挑
短挑一般用在字的上端,作为顾盼点的左侧来使用,这种挑它也是向写横一样的竖入笔,不过是在左侧多出了一个突出的部分,入笔之后用侧锋缓缓地把它挑出去,如果我们在起笔和顿笔的末端找一条切线的话,它仍然是向外曲张的弧线。
顺锋入笔,入笔之后向左下方移动,移动之后回锋,而后压下来,用侧锋缓缓地把它送出去。
二、长挑
长挑一般用在三点水底下的那一个,或者是提手的那一挑,这两个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作为三点水,它的角度是尽量往上提,作为提手里的那个挑,角度就和缓多了。
其笔画仍然有与颜柳字不同的地方,右侧边缘线不能向内凹进去,而是突出来的。
在起笔的地方应该是与横相同的,竖入笔,入笔之后以笔尖为轴,用手指捻转笔杆成中锋,向上慢慢地行笔,一直把笔锋送到家。
平向挑的写法:
仍然是竖入笔,入笔之后向写横一样,把它捻转成中锋,而后缓缓送出,一直把笔锋送到家,这样来完成横挑的写法。
三、竖挑
竖挑,前半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竖,在竖的末端的时候,我们把笔锋稍微向左探出,而后再向右上方挑出去,要注意这条切线的角度不能过大,过大挑的力量就受到影响。
横入笔,入笔之后仍然像写竖一样捻转成中锋,注意它的粗细变化,注意它的笔直,稍稍向左一探,然后顿笔,顿笔之后仍然是把笔锋调整成中锋,把它缓缓地送出去。
(七)、折
一、横折
横和竖我们都已经掌握了,就是在折的这个地方,我们在讲其它笔画的时候也有提到,再重申一下,写横仍然是竖入笔,入笔之后向右上方微微带一点斜度到了右侧转折的地方,把笔锋稍稍提起来,而后再顿下去,顿下去之后,通过手指捻转笔杆把笔仍然调整成中锋向下行笔,最后完成。
竖入笔,入笔之后调整成中锋,注意它的斜度,到了转折处,提、顿,注意顿笔的角度,而后向下走的时候捻转成中锋,注意由重到轻的变化过程。
二、竖折
竖折是一个竖和一个横的组合。
写竖横入笔,入笔之后到了下边粗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写横之前仍然要注意这条斜线的角度,不可以写得过大,要缓缓地,比较趋于垂直的角度而后再把笔锋转成中锋,用横的收笔来结束竖折的笔画。
写竖,横入笔,入笔之后向下走,变成中锋,注意粗细变化,在转折的时候稍稍向左一探,顿笔,顿笔之后继续捻转一下笔杆调整成中锋,这个时候完全用横的写法来收笔。
三、撇折
撇折是一个撇和一个挑组合在一起的。
如“参”字。
写撇,斜入笔,而后注意它的粗细变化过程,在写挑之前,我们要向左探出去,探出去的幅度要比横折和竖折稍微的要强烈一些。
但是仍然要注意这条斜线的角度,仍然不可以过大。
写撇,斜入笔,入笔之后通过捻转笔杆调整成中锋,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到了下端,向左探出去,顿笔,顿笔之后我们反方向转动笔杆仍然把它调整成中锋,缓缓地向右上方送出去。
(八)、点
一、竖点
竖点一般多用在宝盖的顶部。
竖点,如果再把它延伸下去,就变成一个完整的竖,换句话说,它只是个缩短了的竖的起笔,所以在写这个笔画的时候,由于我们已经掌握了竖的写法,所以在写竖点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
写竖点的时候,和写竖一样。
写竖,横入笔,入笔之后往下走的时候,把它捻转成中锋,逐渐抬起笔来,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竖点,所以我们在掌握了其他笔画之后,回过头来再谈点,相对来说是容易一点,这就是竖点的写法。
二、左点
左点,它明显地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不一样长,右边最长,最短的是左下的一条,但是它有这样一个特点:
如果我们依照点的特征找三条直线的话,就会看到它每一条边都是向外略微曲张的。
有的人习惯这样写,顺锋入笔,然后往下走,而后用回锋把这个点填满,这种做法我觉得第一不经济,第二给人感觉是在画字,我觉得这个点应该是一笔写出来,它的写法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写点,顺锋入笔,入笔之后侧锋向左移动,而后稍有停顿,最后把笔锋结束在左下端。
这就是坐点的基本形态。
三、右点
右点,它也是三条边,左下的一条是最长的,然后我们找出三条切线来,仍然三条边都是向外曲张的。
有的同志习惯于写点,先是把笔锋向下走,而后向下走,最后回锋把这个点填满。
这种书写形式,我认为也不是一种合格的写法。
应该像刚才左点一样一笔把它写完。
写点,顺锋入笔,入笔之后向右下方行笔,侧锋,最后一边往起抬笔,
一边收笔,一边往起抬笔,一边收笔,这样来完成右点写法,所以这样的写法就比刚才的写法既经济,而且效果会好得多,这是左右两个点的基本形态。
四、顾盼点
顾盼点,左边就是一个短挑,右边实际上就是一个短撇,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呼应关系。
像两点水、三点水它都属于顾盼点的范畴,都要有一个紧密的呼应关系。
写点,实际上是一个短挑,顺锋入笔,之后用侧锋把它慢慢送出,之后它的第二点的起笔一定要与第一点的收笔有一个明显的呼应关系,实际上第二点是个短短的小撇,一直把它送到家。
字的结构及特点
九成宫碑在造型上既含有篆隶之笔意,又存有晋魏之遗风,它的楷书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分析它的字形结构及其特点不外乎一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重心的问题。
先看看这个字:
这个“正”字,以中竖为准,上下左右各有一个笔画,只要它散开的均匀,在布白上来讲是很匀称的,那么它的造型就基本可以保持周正,这是一种保持重心平稳的做法。
另外还有一种字,比如“饮”字,从左边的“食”字旁来看,是一个很正常的写法,而在右边的“欠”字上写法就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只看这个“欠”字,就会发现它的重心是偏移的,整个把重心倾斜到了左下角,但是它由于和“食”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这个捺飞扬上去了,这种重新找出来的重心将是更加动人的。
二、其次是保持平衡的问题。
要想把字写得十分的周正,不仅要注意到重心,而且要注意平衡的问题。
平衡与重心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我们以“一”字为例:
这个“一”字它只有一个横,它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它呈一条很和缓的倾斜线,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个横写成水平,自然就会感觉到右下角是低垂的,现在把它倾斜上去了,这种低垂的感觉就被克服掉了。
也许会有这样一种字,因为为了保持整体的平衡而舍弃它局部的平衡。
比如说这个“玉”字,这个“玉”字,三个横,中间有一竖,应该是在竖的旁边画上这个点,但是作为欧阳询在写九成宫碑的时候,“玉”字的处理是把左边,第三个横的左侧向左尽量的延伸,而右边的出头部分却很短,把右边这一点挂在了横的右侧,这样就等于第三个横开始就给右边这个点留出了一个施展和放开的余地。
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持字的平衡,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平衡。
三、险绝与平正的结合问题。
在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分析,这个九成宫不仅是做到了重心的平稳和保持了字的平衡,另外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平正和险绝被集中体现到一起,先谈谈险绝与平正的结合问题。
以“成”字为例,可以看到,它把这个戈钩放得很长,如果我们把戈钩盖上,只看其它的几个部分就会感觉到它的中宫是缩得很紧的,它为了使整个字从造型上更加增加一种险绝和峻峭的形态,它就把戈钩放长,把其它收敛进去,用这样的方法使得字更加挺拔峻峭,耐人寻味,这是一种处理形式。
再来看看“大”字。
一般我们写汉字是需要对称的,一撇一捺需要对称排列,这个“大”字,撇明显的短小,而捺是粗重的,由于它把横的清晰度增强了,这个捺写得很粗很重,反而使得这个字变得更有情趣。
四、对称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字的对称问题。
我们以“闲”字为例。
左边它有一个竖,右边也有一个竖,那么两个纵向排列在一起的笔画同时出现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作为欧体字,作为九成宫碑,两个竖基本上是向内弓的,两个竖左边的腰稍微细一点,右边的要稍微粗重一点,这样来保持字的对称关系。
除了这个“闲”字的两个纵向笔画同时出现的情况,还有通过笔画的左右两个部分的开合,来找出字的对称关系比如“动”字,它左边是个“重”,右边是个“力”,“力”字是个斜向的字,“重”字本身应该是垂直周正的,如果把中间这一竖写成垂直,势必给人一种感觉:
整个字向左下方倾斜,为了使这个字的重心、以及平衡、以及对称关系能够反映的非常合适,那么欧阳询在处理这个“动”字的时候,他把中间这一竖写成了微微向右下方倾斜的这么一条斜线,但是这条斜线要很微小,几乎不易观察到,这样它与右边的“力”字组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一种明显的相互呼应、对称的这样一种感觉。
这是利用字的开合来维持字的对称关系的处理方法。
还有一种字,“为”字,它的第一个撇,用的是反曲的写法,它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下面三个横折留出充分发挥和施展的余地,前面两个横折要尽量地收进去,以放开第三个横折,这样整个字的聚散和收放的关系就反映地十分强烈,这个字也是安排得非常合适的字。
再举一个例子。
如“然”字:
为了妥善解决笔画之间的避就关系,它把上面的两个部分,左边的第一个撇,和右边的最后一个捺,向左右两个方向展开,而后把应该写在下面的四个点集中在了中间部分,这样用撇和捺支撑着整个字的左右两个角,而用下面的四个点,起了一个支撑和衬托的作用。
这样来安排这个字的避就关系就显得十分和谐。
五、呼应关系。
作为楷书,笔画与笔画之间,它要有一个非常紧密的连接关系,具体到欧体字来讲,更应该把这个特点反映得十分清晰。
如“必”字,一撇,一戈钩之后,先中间的点,而后左边的点,右边的点,咱们看这三个点之间的关系,是有一种很明显的连接关系的,第一个点的收笔正好与第二个点的起笔相连接,第二个点的收笔与第三个点的起笔同样也是紧密地连接到一起的,这样做,这个“必”字就显得十分和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字,“以”字。
欧阳询在处理他自己写的字的时候,一般字形以长方为主,作为这个“以”字,却一反常态,它是一个扁方形的,扁方形的左侧还要低,右侧要高上去,而且两边之间的空白是很大的,它现在用了中间的一个小挑,来维持着左右两边的关系,这个小挑虽然很小,但是却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个字的呼应关系也是跃然纸上。
有关说明
在九成宫碑里面,它有许多字都是采用了帖写的形式,所谓帖写形式,就是把字的某一个笔画、或者某一个部分移位,或者是加笔减笔来使得这个字更加有动感。
例如说移位。
例:
“璧”字,下面是个玉字,这个玉字没有写在整个字的下面,而是把它移到了左侧,这样左边的横画变成了七个,右边的横画是四个,七和四的比例关系就比较接近了,而且显得融洽。
移位,包括把有些笔画减掉,如“袭”字。
“袭”字上面是个“龙”下面是个衣服的“衣”字,它把龙字的右半部分中间去三个小笔画,上边去了一竖一横,而且把下边的衣字写在右侧的下半部分这样安排也使得这个字的整体感增强了。
再举一个字的例子。
比如说“勤”字,左边应该是七个横,现在去掉了两个,变成了五个横,那么五个横与右边的力字相交接的话,也显得这个字是十分融洽的。
另外它与“重”字相同,它把中间的这个竖,来迎合右边力字的向左倾斜的这种角度,它把左边的中竖也是让它稍稍地向右下方倾斜,这样使得这个字从对称上来讲,从结构上来讲,从布白上来讲以致从它整个造型上来讲都是非常妥帖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突出主笔的问题。
每一个字总有一个笔画是这个字的主笔,那么在处理这个主笔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地把它夸张出来。
夸张了主笔,其它的笔画就应该收敛,聚拢,把充分的空间和余地留给主笔。
以“之”字为例:
这个字一共有四个笔画,点、挑、撇、捺,这个捺就是这个“之”字的主笔,为了把这个捺放开,其它三个笔画都应该写得很聚拢,挑撇之间也是很紧密的,这样把主笔突出了这个字收放、开合以及它的聚散关系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了。
最后再谈谈字的认格的问题。
写楷书,尽管是楷书,也应该因字的大小而变化。
比如“曩”字,这个字是一个很瘦、很长的一个造型,我们应该在一个字格当中就不应该把它写得很方,本身是一个长形的字,我们就要照顾到它的特点,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就要尽量地缩小,而后把它长的这种造型风格表现出来。
再比如说,以“田”字为例。
作为一个“田”字它是个方形的字,因此它的整个造型不可能写得很大,所以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就要把它小的这个特点反映出来,因字的大小而大小。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四”字。
“四”字本身也是个小字,所以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没有必要给它增高或写得很长,主要把它扁、宽的特点反映出来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把九成宫碑字的造型规律及特点,就向大家介绍完了,下面我给大家写一张字,看一看。
我准备些“神和”两个字。
“神”字是左右结构的,应该是有收有放,左边是个示部,上面这个点,就用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右点”,这是一个小横,而后写竖,这个竖不宜很长,打撇,一直送到家,右边还是一个右点;
左边这个竖要细一些,右边这个竖要粗重一些,而后中间一个小横,下边仍然是个小横,这个竖就是咱们谈到的垂露竖,注意它的粗细变化,注意它的垂直,注意它的力量,最后缓缓抬笔。
再来看看这个“和”字。
和字上面是个平撇,把它送到家,下边是个短横,要把左边放开,这个竖实际上我们可以用竖钩的写法,顿笔,用侧锋把它送出去,撇,送到家,点,是个右点,口,左边这一竖稍微轻一些,右边这个竖稍微的粗重一些,最后一个小横收底。
落款的时候,像这样一个横幅,这种篇幅下,就不宜写很多的字,把名字写上就可以了。
落款的时候不要过于草率,这就像人们做完广播体操原地踏步一样,如果写得过于草率,刚才的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
图章一般与落款留出一点距离,要压实,右上角打上一个应手章。
这篇字就完成了。
下边我再给大家写一个竖式的条幅,我准备些“归真”两个字。
归字也是左右结构,左边让它稍微小一点,以给右侧留出充分展开的余地,写得时候注意行笔的速度,不宜过快,过快容易把字写得草率,右边部分让它提上去,横与横的距离让它尽量相等,斜度也让它尽量相等,注意横钩的写法,下边是个巾字,左边是个小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电视台 欧体 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