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1027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50.98KB
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言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教师专业化
专业性职业的特点
1、从业前进行专业教育
2、取得专业资格证书
3、本领域具有权威性
4、有专业性的组织
5、有较高的报酬和社会地位
现代教师职业历程三步曲
1、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2、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
3、追求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当今世界教师专业化现状
总体上为成为专业性职业,称其为准专业化或半专业化。
衡量标准有二:
一是师生比例,二是师资水平。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不同职业性质的差异,使每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角色是个人大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每个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如一个人作为社会公民要扮演相应的角色,作为家庭成员要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作为某一劳动集团成员要扮演相应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非常丰富。
有人曾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师角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教学与行政角色——如教员、榜样、课堂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等;
心理定向角色——如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医生等;
自我表现角色——如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助人的需要等。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等呈现多元的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以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在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我国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便于年轻一代学习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
教师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教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
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
高年级的学生则倾向于将教师视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希望教师成为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
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而是要以一种变化的态度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教育活动,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职业道德(2008.9.1)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专业素养
1、现代教育理念
2、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三个层面:
宽泛、专业、对象)
3、相应的专业能力(交往、管理、研究)
4、必要的专业智慧:
教育艺术、教育机智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
1、教学教育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义务:
必须履行的责任
教师教育的历史及发展
世界最早的教师教育产生于法国。
1865年,法国传教士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后来法国设立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培养小学、中学师资。
苏联和中国基本采用这一模式。
德国只设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中学教师有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担任。
日本基本学习德国模式。
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
定向型(封闭型):
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师资。
前苏联为代表。
开放型(非定向型):
是自由综合院校来培养。
毕业后选修教育类课程,考试获得教师资格书。
以美国为代表。
各自利弊:
学校培养目标、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
知识面与学术水平、适应能力和毕业生出路。
利弊:
定向型利于保证数量,开放型利于提高质量。
发展:
由单一模式过渡到综合模式。
教师教育发展:
1、1685年,拉萨尔(法)天主教士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2、德国、法国教师教育发展较早。
法国中小学教师分别由中师、高师培养。
德国只设中师,培养小学师资,中学师资则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第斯夺惠被誉为教师的教师。
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
“教师教育”已经取代了“师范教育”
1、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仍在相当时期内存在,但将逐步走向开放。
2、教师教育体制逐渐由三级制向两级制过渡。
当代的中国教师教育是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局面。
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各种培养层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函授教育形同虚设,不尽如人意)
研究之一:
通过多新任教师注意力指向对象的变化的研究,提出教师发展的阶段与关心的问题:
阶段一:
关心在教学环境中生存
关心自己
阶段二:
关心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期望
1)关心专业的期望和对自己的接受程度
2)关心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学科知识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课堂
3)关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
阶段三:
关心对学生的影响
4)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对教学的贡献
5)关心学生学习的需要
6)关心自己的努力对学生的贡献
研究之二: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
求生期:
在工作的第一年,努力适应以求的生存;
巩固期:
一年后,对一般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
更新期:
在第三、四年,教师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阶段四:
成熟期:
教师花费三、五年或更多的时间,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
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在于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
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
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
(1)教师的入职辅导
新教师是一个已完成了所有职前培训课程的教师,她已获得了执教的资格,并进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是相同的。
对新教师来说,由师范生到开始正式任教是一个突然的转变、角色的转换,责任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最初的教学生涯可能会给新教师留下一段受挫的经历,而对大多数新教师来说则需要经受相当严峻的考验,。
因此,新教师任职的第一年受到普遍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应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
(2)教师在职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在整个任职期间应该接受继续教育,以扩大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教育能力,但这并不是在职教育的唯一目的。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新的形势,从容迎接升年的挑战;
教育改革的日益频繁,要求教师热情地支持、积极地参与,没有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改革难以成功;
新教师需求的减少,限制了新思想的来源,需要不断地向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这些也都成为支持在职教育的重要理由。
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
与工作结合的活动,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课堂教学观摩;
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这些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服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职培训活动服务于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这种发展,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与工作相关的,其对教学的作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如对教师进行电脑培训。
思考题:
1、教师的专业化?
2、教师职业的特点?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4、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法定的权利?
本章参阅资料
1、李剑萍等:
《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
2、瞿保奎等:
《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第一章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教育的概念
了解教育的历史演进
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势
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学重点:
学校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本质
教学难点: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溯源
汉语:
(1)中国:
《孟子·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教,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
教育DEUCARE,引导与引出之意。
1、教与育的撰文写法
2、教与育的各自含义
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广义:
凡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
即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以期望他们发生某种积极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演进
教育的起源:
共有五种学说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5、生活起源说
教育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原始形态教育(原始社会)
2、古代形态教育(奴隶制开始到文艺复兴)
3、现代形态教育(文艺复兴到二战)
4、当代形态教育(二战以后)
社会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西方社会学者观点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划分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融合,内容为生产和生活经验
2、教育手段单一,口耳相传
3、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自然还是人类共同的、最大的敌人)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最早的学校庠、序、学、校。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中国、欧洲、印度。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典型代表:
古希腊的教育与中国春秋、战国的教育。
著名的学校:
稽下学宫、太学
著名教育家: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简介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1、起点从文艺复兴开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完全吻合。
制度的变革首先源于思想的变革,教育的发展走在了制度发展的前面。
2、欧洲现代文明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尔文、路德)
19世纪以后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的世俗化(内容、管理)
2、教育的国家化(教育与宗教脱离)
3、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立法、当前我国教育相关法、最早的教育法)
4、初等教育义务化
5、学校类型多样化(横向与纵向)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化,纵向)
教育的全民化(横向)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民主的教育)
教育的整合化(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1、教育的终身化
终生教育的提出:
它是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教育思潮。
首先提出该概念的是法国学者保罗·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1970);
并随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终身教育是一种新教育观念,在人生的纵向方面,它要实现人的一生(从幼儿、青少年、成成年以及老年)都要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段;
在人生的横向方面,家庭、社区场所以及大众传媒等对人生的每一时期都发挥教育作用,而不仅局限于学校这一场所。
终身教育的意义:
保罗·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的意义或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终生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需要。
2)终生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3)终生教育使成人(继续)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得以建立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
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注重获得认识和理解的手段。
2)学会做事(LEARNINGTODO):
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所需的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以及参与创未来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合作):
1)认识自己、发现他人,承认事物与人类的多样性,认识到人与人间的相似性和相互依存的必要性,认识自己是前提,是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反应的前提。
2)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指在共同项目的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以削弱乃至消除分歧。
4)学会生存(LEARNINGTOBE):
1972年,《学会生存》的报告指出世界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非人化现象,并且在21世纪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因此,学会生存仍是教育的支柱之一。
报告指出:
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的1、教育的终身化
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
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特需指出的是:
终生教育的概念包括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在其中。
4终身教育的实施:
1)终身教育与教育民主:
其与其他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互补性;
机会均等是实施终身教育的一项主要标准。
2)终身教育应提供多层次的教育。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多层次化。
它需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使人的自然环境和人的教育环境变成一个教育和行动的空间;
为使每个人都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其历史的特殊性,如何同时进行普遍性知识培训和特殊性知识培训。
3)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教育的时间也在增多;
教育的环境也更加多样化。
终身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一切机会。
4)终身教育与教育社会。
信息社会的出现对民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系统承担着重大责任:
它应使每个人拥有控制信息大量增加的手段,即有办法本着批判精神,对信息进行筛选,将其分出主次;
它还应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少的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同时,也应树立适合于信息社会的公民意识奠定基础。
家庭、社区职业生活、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切文化机构,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终身教育的概念也是和信息社会、教育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教育社会中,事事都可能成为学习和发挥才能的机会。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
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兴起的原因有三:
1)从个人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每一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同时又是使每一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
2)从社会和国家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3)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
(全球问题)
2、教育的全民化
3实施全民教育的举措:
1)普及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等诸方面的平等:
2)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其前能的;
全面开发上;
3)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开通青年、成年人学习所需的各种渠道;
4)全社会要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的氛围和建构一个全民学习(教育)的社会。
(学习型/教育型社会)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
教育民主化是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教育的民主
2、民主的教育
个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
个体受到越来越民主的教育。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平等一般包括四个要点:
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
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即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言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
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义务教育”的实施仅仅是为个人平等地受教育提供的一种保证;
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古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但是差别性原则的基本前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word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