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佛系的我们如何找到出路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0719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17KB
被佛系的我们如何找到出路Word文件下载.docx
《被佛系的我们如何找到出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佛系的我们如何找到出路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企特别舒服;
各种「准一线城市」「超二线城市」「幸福感城市」悄然抬头……
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城市失望了。
猝死,自杀,时有听闻。
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带着不甘和黯然,又回到了二三线城市。
个人层面,「焦虑」成为了主流情绪。
我们开始看到各种「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生活和解」……
自媒体们也不写「努力」了。
大家开始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光努力是没有用的」。
再过一阵子,可能大家就得写「虽然你没钱,但是你还有小确幸啊」。
「虽然你没有房子,但是看窗外,凌晨的星空多么漂亮。
」
上一个十年,大家遇到问题,会骂体制;
这个十年,贫富差距扩大,阶层矛盾凸显,大家不骂体制,改骂「资本家」了。
物价涨了,工资没涨——都是资本家把钱挣走了。
工资涨了,房价涨得更快——都是资本家把房价抬起来的。
理想,情怀,事业——这些都是资本家骗人卖命的,我只认钱,别的免谈。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就变得很无趣了:
在哪里干活都是被剥削,干得好干得不好都是被剥削,再勤奋努力上进,也就是明年老板多买一辆特斯拉——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佛系青年」们,大抵就是这样来的吧。
这很有意思,却也很无奈。
80后、90初的朋友,也许还会记得:
10年前,中文网络上有一个词特别火,叫做「草食系」。
这个词来自哪儿呢?
日本。
06年,日本作者深泽真纪提出「草食系」,指的是当时社会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族群。
他们性格内向,消费节俭,没有野心,没有远大目标,乐于过着安逸平淡的生活。
名利地位?
无所谓的。
恋爱结婚?
投资理财?
也无所谓。
有也没什么关系,没有也不要紧。
是不是跟当下的「佛系」特别像?
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一批「草食系」族群呢?
这要从经济周期说起。
中国《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篇论文指出:
从宏观来看,日本的战后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1-1974年,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9.1%,这是高速增长期;
1975年以来,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跌至2.7%,这是平稳发展期。
而在第二个阶段中,由于日本长期占领美国市场,导致国内股票、地产价格攀升,经济泡沫越堆越大。
90年代初,泡沫破裂,资产价格急剧下跌。
于是,日本迎来了经济低迷、整个社会萎靡不振的「失去的十年」。
那十年间,日本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1%。
那么,你大概就能理解「草食男」是怎么来的了——从小在经济繁华的氛围里长大,也没有太多吃苦耐劳的压力,长大后,突然之间经济陷入低迷,风光不再,往前看,似乎也看不到未来。
工作呢?
日本是一个「被设计好的社会」,极其看重资历,日本人崇尚的是「不出格」。
一方面经济下行,一方面老龄化严重,自然更不可能让老年人为年轻人让位。
所以,草食系们,与其说是无欲无求的一代,不如说是迷惘而无力的一代。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也很像。
从1978年开始,差不多30年一个经济周期。
到我们毕业的时候,这部分红利刚好消耗殆尽。
于是,经济到达顶点,开始下行,而泡沫越堆越高。
仿佛几年之间,我们就从冒险模式,变成了荒野求生模式。
下行会持续多久?
泡沫会持续多久?
我们会不会迎来一个漫长的下行周期?
谁也不知道。
但大家开始渐渐感到:
努力,好像没用了。
然而努力真的没用吗?
没用的,其实是传统的「努力模式」。
传统的模式,是「一技傍身」,在一个领域里深耕,长期干下去,做到退休。
但如果你现在还坚持这样做,你会发现:
到了四十来岁,很多人,就会开始被企业抛弃。
并且,出去之后,再也难找到别的工作。
为什么呢?
很简单。
行业永远是在变化之中的。
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既给你丰厚的待遇,又能让你干一辈子。
只要某个行业处于上升期,很快就会有大量的人力供给扑上去,远远超过需求。
到时,只有两个方法,要么牺牲老人,要么牺牲年轻人。
牺牲年轻人后果是什么?
看日本就知道了。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变迁,这个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了。
以前也许还能干到50岁,现在可能是45岁,40岁,甚至在某些行业,30多岁,你就会感到公司的排挤。
但是,从社会和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行业下行的速度变快,往往也就意味着,新生行业上升、抬头的速度,也会变快。
很多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会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为什么不能往前一步去思考呢?
——这些往往就是某个细分行业发展的标志。
如果你不关注行业,当你惊觉「干不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但精力、体力比不过年轻人,其他的行业也早已人满为患,你已经挤不进去了。
而且,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会带动相关行业的抬升,这就是所说的「产业链」。
所以,这个时代需要的「努力」是什么呢?
是商业思维层面的「努力」。
简而言之,你要去关注行业,要去思考:
这个行业会带动哪些细分行业?
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产业链?
我可以在这条产业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这才是你应该努力的方向。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近段时间,比较热门的事件,是医保亏空,部分高价耗材和药材停用。
那么,这会带来什么结果?
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商业保险和民营医院的崛起。
更进一步,商业保险的崛起,可能带来什么?
试想,用户发现有购买保险的需求,但不知道该买什么,这时,是不是需要有独立保险代理人?
用户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是需要有相关的自媒体,来帮助进行知识的普及?
用户需要获取资讯、交流,那么,是不是会催生相关的社区、产品?
是不是可以有相关的搜索渠道?
诸如此类。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
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工作」,那其实还是大众的思维。
你可以如何思考呢?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种技术,它和互联网是类似的。
那么,如何将人工智能落实到应用?
它可以跟现在的什么行业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在说「互联网+」,未来的产业形态,会不会是「人工智能+」?
完全有可能。
我最近关注到一个产品,它想做的事情很有趣: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知识」联系起来,构建一个互联网图书馆。
怎么实现呢?
你进入这个网站,搜索你想学的任何一个关键字(比如「区块链」),它就会用自己的一套算法,为你列出整个相关的知识图谱。
比如,它会告诉你:
要学习区块链,你可能需要了解它的本质、原理(信息论)、底层机制(算法)、业务前景(商业基础),等等。
针对每一部分,它又会给你一些推荐渠道: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公开课,各种白皮书,PDF文档,科普著作,等等。
这个概念还在搭建中,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意。
那么,在类似这样的「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中,我们可以去抢占哪一个位置?
我们能不能做基础培训和教育?
能不能寻求业务结合?
能不能做社区?
能不能做渠道?
再比如,现在消费主义为什么会盛行?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发现,把钱存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用,反正也买不起房……
那还不如买点东西,让自己得到愉悦呢。
那么,我们能不能去进行「消费升级」,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能不能从体验、情感、归属感、安全感……等各个方面,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价值?
再比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永远存在天然的信息差。
那么,我们能够如何通过「打通」渠道,抹平信息差距,来从中获益?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思考的方向。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样做的时候,你实际上把自己摆在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的位置。
在一个链条中,一方面是供给,一方面是需求,而你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整合起来,让链条能够运转。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商业思维」。
如果说技术思维,是如何提高技术,做出更好的东西,那商业思维,就是如何让这些「更好的东西」,更高效地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也就是说,如何让整个产业链条,运转得更加流畅、顺滑。
我们称为「优化」。
这里面不存在好坏,但是,如果你一直采取的是前者,那不妨试一试,学习后者的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埃隆·
马斯克在创办SpaceX的时候,他思考的,不是如何造出更好的火箭,而是如何把现有火箭的成本降低,使得太空发射的普及化成为可能。
因此,他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是精简人手,去除了繁冗的官僚体制;
第二是重新设计火箭,从物料成本开始拆解、分析,砍成本。
怎么砍成本呢?
比如,砍物料成本,复用现有技术,可回收,多级燃料对接降低成本……等等。
当然,马斯克本身是技术高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采用的就是商业思维:
他并没有创造新东西,也没有提高系统的性能,而是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优化,去掉了冗余、浪费,让整个系统变得更高效。
结果就是,太空发射,从一件需要倾尽国力的事情,变成了私人都能够承担的事情。
学习一项新技术,对很多人来说,门槛也许太高了。
但是,去思考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寻找跟业务的结合点,发展一个商业模式,门槛要低得多。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如果你执着于「技术思维」,你也许会遭到淘汰——因为,行业永远不会缺有技术的新人。
更好的方式,是理解这个社会运转的模式,找到自己能够产生价值、发挥价值的地方,投身到产业链里面,让产业链运转得更加高效。
具体来说,有三点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1)格局和视野。
趁还年轻的时候,多广泛涉猎,接触不同的领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这比什么都重要。
年纪越大,精力就会不济,思维也会固化。
到时再去接触新事物,难度会大很多。
2)底层思维能力。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市场、政策、社会环境如何转型,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那就是底层的思维能力。
简而言之:
如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升级、拓展认知,等等。
这些基本能力,永远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护城河。
商业思维,本质上,无非是
(1)和
(2)的结合而已。
碰到新东西,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的原理,思考它可以如何跟别的事物结合——就是这么简单。
而你越往下钻研、挖掘,扎根越深,你就会更有底气,去应对日新月异的大环境。
3)管理能力。
如果说
(1)和
(2)是规划,那(3)就是执行。
发现了新的商业机会,该如何去整合资源?
如何去争取客户?
如何去沟通利益关系人?
如何去进行统筹?
如何领导好团队?
这些,就是衡量你价值的地方。
也是你能够保证自己,不被行业、新人和技术所淘汰的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被佛系 我们 如何 找到 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