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0565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55KB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7、通道容量: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二)领会:
1、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
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种理解:
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
第三种理解:
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
2、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①人类认知系统: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有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维持生存的系统,涉及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
另一个认知系统,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②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与动物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是有接收、存储、加工和运用符号的功能与能力,通过语言、符号的媒介可以使其获得的知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另外,人类语言、符号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知识的传递性和积累性。
第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第六,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即元认知,自我认知。
3、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
①输入符号(输入)
②存储符号(储藏)
③建立符号结构(加工、整合)
④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⑤复制符号(复制)
⑥输出符号(输出)
4、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5、联结主义范式:
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1一组单元②激活状态③联结模式④节点激活规则⑤节点输出功能⑥学习规则
6、通用问题解决程序(模型)
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7、记忆程序: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费根鲍姆设计一个记忆模型:
将人的记忆程序分为两个部骤:
操作和学习。
8、联想记忆:
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
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9、适应性控制:
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抽象分析方法
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在逻辑推理水平上描述人的内部活动,达到计算机程序和人的心理上活动的功能类比。
2计算机模拟方法
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示研究:
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
复述
可以图表示:
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提取
5、口语报告法
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
6、反应时测量法
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标志,即为反应时,有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以此研究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
7、内隐联想测验法
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法。
以不同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材料让被试作出反应。
以研究被试者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
第三章感知觉
1、感觉信息加工
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2、感觉测量
①感觉限测量:
费希纳在1860年提出以心理物理法测量心理量值。
2信号测验理论:
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将信号检测理论用到心理学研究中。
3、知觉信息加工
感觉所得到的信息,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的感受器上,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
而知觉则是有组织的信息,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赋予意义。
4、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察觉、辨别、确认
知觉过程有直接知觉、间接知觉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
麦克莱兰与鲁姆哈特提出
5、模式识别
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别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既是一种再认过程,也是一个再整合与再归类过程。
6、模式识别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几个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它们是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以及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一)识记
1、模板说:
是早晨对计算机了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模式识别过程。
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2、数据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的作用,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3、概念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是较高水平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4、感觉信息加工:
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相互接触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做电位把外部时间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原型说:
原型匹配理论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假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原型”,即是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
6、特征分析说:
即特征匹配理论,认为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编码,既不是具体事物的模板,也不是某类事物的原型,而是该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存储。
7、整体加工(知觉信息加工)
8、局部加工(感觉信息加工)
9、系列加工:
在不同阶段对模式的分析是系列加工
10、平行加工(并行加工):
在同一阶段对模式的分析。
11、在对刺激信息的知觉过程中,如果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的话,则要优于识别图形的某一个部分,称为构形优势效应。
布鲁斯等人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二)领会
1、信号检测理论:
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认为感知觉通常是由两个基本的内部活动过程来控制的,对人的感觉作了解释。
2、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察觉、辨别和确认的过程。
知觉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自下而上加工过程和自上而下加工过程。
此理论是有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和鲁姆哈特提出。
模式识别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4、模式识别理论:
人类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新异的刺激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整合与归类,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几个模式识别理论模型:
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第四章注意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征
①选择性
②持续性
③转移
3、注意的认知理论
①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认为人脑中存在过滤器,使人接受某些信息,拒绝某些信息。
2注意衰减器模型
格雷和魏德伯恩、特瑞斯曼等人认为注意的过滤器不是简单地按“全”或“无”进行的,未被注意的刺激信息暂时让它们处于一个不完全减弱的加工与处理状态,当受到事物一些属性的影响或在未被注意的通道中的刺激信息发生了重要变化时,人的注意就会马上转到该通道进行信息处理。
而当变化不大时,注意就不会发生这种转移反应,此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
特瑞斯曼提出注意衰减理论。
3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多伊奇与诺曼代表,认为输入到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到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也可以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与处理的,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信息的知觉强度以及意义。
注意并不仅仅在与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与语义,更在于选择对刺激信息作出何种反应。
人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机制。
4、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注意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是认知资源。
1注意认知资源的有限性。
2注意认知资源能量分配,岂恩曼认知资源的作用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
3注意的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理论。
诺曼和波布罗认为人类用于注意这一认识活动来加工与处理刺激信息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会导致注意分配上的限制,造成信息加工系统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5、注意的应用
①在教育中应用重要性
②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辨别、选择、对无认知的注意
1、注意
2、过虑器模型
3、衰减器模型
4、认知资源的有效型
第五章瞬时记忆
一、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记忆的含义和阶段
含义:
学习后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并能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提取它们并加以运用。
记忆的阶段:
①信息编码②信息存储③信息提取
2、瞬时记忆及其特征: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瞬时记忆基本特征:
第一、刺激信息完全依据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完全依据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第二、信息保持时间十分短暂,很容易遗忘。
3、视觉信息记忆:
通过眼睛对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
4、视象记忆:
又称图象存储,是指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象的过程。
5、视觉信息登记过程:
外界信息通过视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视觉器官相应区域,经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映象的过程。
6、声象记忆及其研究
声象记忆又称声象存储,指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研究:
达尔文通过立体声耳机给被试的双耳分别随机呈现两种声音刺激信息进行实验证明与卑斯林的视觉感觉登记研究的结果一致。
第六章短时记忆
1、记忆的结构:
记忆结构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的要素与信息存储的位置。
记忆结构有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①美国心理学家威尔福和诺曼借用詹姆斯建议提出初级和次级记忆即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
复述
输入初级记忆次级记忆
遗忘
2记忆信息加工多存储器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谢夫林
3、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把短时记忆解释为是人脑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
4、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言语听觉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5、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
短时记忆回很快发生遗忘,通过复述加工编码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得到存储。
6、复述
彼得金等人的实验证实,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主要认知操作,它即能保持长时记忆的内容,又能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输入到长时记忆里存储。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的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容过程。
7、工作记忆:
指某种形式的信息的暂时存储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8、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项目提取研究。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1、短时记忆
2、复述
3、听觉代码——由于言语可以参与非言语刺激信息的加工,即使是图画也可以得到听觉言语编码,这就是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是声音代码,信息的存储以听觉形式为基础来加工处理。
4、视觉代码——对信息以视觉形式为基础进行加工、存储编码。
5、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只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加工处理少数几个信息项目,信息容量有限。
以若干小的信息单元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信息单元为组块,短时记忆一般容量是7+-2个组块。
6、平行扫描——指测试的刺激信息项目与被试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的比较。
7、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刺激信息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处理,经过与记忆集中的每个刺激项目的匹配,然后作出判断后再提取信息。
8、工作记忆——巴德莱和辛奇认为,应该用工作记忆这一概念来取代短时记忆或短时存储器的概念。
工作记忆既加工处理信息,又存储信息。
1、记忆的结构
3、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4、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5、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6、记忆双存储器模型——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尔福和诺曼提出记忆中存在着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即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
第七章长时记忆
一、识记
1、长时记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长时记忆是相对与短时记忆而言的。
长时记忆是指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2、表象编码——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个独立的表象编码系统,它通过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存储起来。
3、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加拿大心理学家塔尔文1983年提出长时记忆中有两个部分,一是情景记忆,另一是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接受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语义记忆——是一个心理库,是一个人拥有的有关词和其他语言符号,它们的意义和指代物、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有组织的知识。
4、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主动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意识的或有意的回忆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5、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陈述与传授而实现。
程序记忆是针对“怎样做”“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以技巧性的动作为基础,包括知觉技能、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等的记忆。
二、领会
1、长时记忆体系(P157)
2、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
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语义编码系统主要是以语义代码对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语义代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主要形式。
4、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
表象编码系统通过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存储起来。
5、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
长时记忆中独立的重要的信息编码是语义编码,对来自短时记忆的刺激信息进行相对深度水平加工处理,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主要形式。
6、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检索
回忆和再认是长时记忆中刺激信息存储的两种主要方法。
第八章知识的构建和表征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命题:
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2、陈述性知识:
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是可以用语词加以表述“是什么”
的知识,其中包括语义知识和背景知识。
3、程序性知识:
指能用动作步骤显示出来的包括技能动作和认知技能方面的知识。
按规则进行的知识经验、动作认知系统。
4、图式:
图式最先由巴特莱在1932年提出,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5、脚本:
由塞克和艾贝尔森提出,指某个典型系列事件的图式。
表示某典型事件序列,人类行为的某些相对固定模式。
6、表象:
只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7、心理词典:
由称内部词汇,任何外界符号、文字、言语等刺激信息都必须接触到这部分人脑中心理词典的某个“地址”时,才能被辨别。
8、语义启动:
词汇触接说明外界某个词汇进入人认知结构系统而唤起其心理词典中字与词汇的过程,会促进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9、心理旋律:
斯坦福大学的谢泼德和他的学生作心理旋转实验,证实表象是类似于视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1、符号——网络模型
认知心理学通过构建认知模型来说明个体内部的知识表征;
符号——网络模型就是基于数学和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用来模拟和探讨人类知识的组织方式或人类知识的呈现方式的。
2、层次语义网络模式:
是符号——网络模式的特例之一。
人脑中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有联系,具有层次性。
3、原型模型:
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事物原型的相似性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
4、激活——扩散模型:
指个体内部的知识并不是按层次组织的,而是根据语义关系或语义之间的距离来组织和表征的。
5、知识的获得:
人类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6、知识的建构过程:
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与组织的过程。
7、知识的表征:
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被称为知识的心理表征。
8、陈述性知识表征:
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与关系的知识。
第九章语言
1、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基本词和语法规则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2、词汇理解:
又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指人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词形或语音信息,在人脑中诠释词义的过程。
3、句子的理解:
指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词义分析,从而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4、言语知觉:
言语知觉上言语系统中最根本的基础,是人获得语言以及理解语义的必经之路。
言语知觉包括对听觉、语音、音位知觉。
二、领会
1、语句加工——语句是由词联结成的,以层次方式组织的类型集合,并确定事物意义的符号结构。
2、语言的特征:
①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符号、手势、体姿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句用社会性。
③语言具有生成性。
3、语言的结构分析:
语言是由语法结构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上句子,句子从简单到繁层次上:
音素、词素、词。
4、人类语言获得
语言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获得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人在学习与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人类语言学习与获得过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特征。
5、生成——转换语法
同词类的表达可以相互替换。
替换后的句子仍合乎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从句子结构的本质而言,人类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
6、句法建构的基本原则:
①标准句原则②最小依附原则③后关闭原则
第十章思维
1、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同一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3、类属学习:
是指把新概念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相关部分,并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与建立联系的过程。
4、总括学习:
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5、并列结合学习:
是指新概念或新的刺激信息不能纳入到自己原有的概念之中,也不能概括原有的若干特殊概念,就只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进行一般联系的过程。
6、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1、思维与表象:
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转换,产生新的心理表征,其过程要借助与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于表象来进行。
表象是人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感知到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
2、概念形成:
(P259--260)
3、概念掌握是个体获得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4、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知识前提到一般知识结论的推断。
5、推理研究:
华生对归纳推理研究,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绝大多数会出现证实倾向,很少会出现证伪倾向。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
一、识记:
1、问题:
由概念描述的命题有三个成分:
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
2、问题解决:
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解决任务的过程。
3、算法:
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经,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4、启发式:
是指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心理学 大纲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