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诗经》情诗中女性形象修改后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9701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66KB
略论《诗经》情诗中女性形象修改后Word下载.docx
《略论《诗经》情诗中女性形象修改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诗经》情诗中女性形象修改后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人类生活和社会风貌。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规范社会等级关系的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去古未远,各种野蛮的婚俗还大量存在,男女之大防还不甚严,但周天子为维护统治,推行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出现了礼的萌芽,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变到“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这些深深地影响了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变化。
《诗经》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孔子“思无邪”的形容恰如其分。
《诗经》情诗中的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迥异不同,大多通过着墨于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展示出来。
二、诗经中具体女性形象类型分析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大约从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歌谣与作品,涉及到当时从贵族乃至平民的各个阶层的生活与风俗。
而《诗经》中有关女性的作品非常多,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为数不少。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塑造妇女形象与探讨妇女问题上作出极大贡献。
而其中涉及到爱情的篇章中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
更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画廊里有血有肉有质感的女性形象。
通过《诗经》情诗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从而深深地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她们大体可分为纯真烂漫型、热情泼辣型、畏缩痴情型、刚烈果敢型、哀婉悲戚型、彷徨疑惧型和情深意长型。
(一>
纯真烂漫的女性形象
《召南·
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歌者渴望爱情,就坦率表白,就主动地追求幸福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主动追求是发乎于内心爱的萌动,将歌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悉性自然,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无需遮遮掩掩: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她们不是柔情蜜意地与情郎悄声倾诉“恩爱相尔汝”,更无少女的矜持与羞涩: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这番话,看上去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却非常艺术地表现了女孩辣而不憨,爽直中颇显心计。
她的话看似玩笑,实则真情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逛野之美,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恋人主动、大胆的追求。
这些少女总爱用戏谑嘲笑的口吻来开情人的玩笑,一会儿嘲弄他们为“狂童之狂”,一会儿揶揄他们为“狡童”,在自己的恋人面前,她们是那样的野蛮任性,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发自纯真的灵性。
她们与情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占据着主动而为,泼辣中带有粗犷,诙谐中含有任性,而她们的爱也像其性格一样,热烈中渗透着野蛮劲,这种大胆直率的美,至今看来依然让人掩卷之余仍能深深回味无穷。
据《周礼》记载: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子是时也,相奔不禁。
”又云:
“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蕃育民人也。
”由此可见,周代民间存在一种“会男女”的风俗。
由于男女“年期即满”,即使“礼虽未备”,仍“会而行之”。
这正是为时过晚的未婚男女,促成婚配的一种习俗。
《摽有梅》的歌者早已过了出嫁的年龄,尚未找到对象。
在歌唱之中,倾吐她时不我待、急于嫁人的迫切心情和诚挚愿望,希望男子及时向她求婚,即所谓择婿之辞。
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这番话,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又辣而不憨,爽直中颇有心计。
她的话既是玩笑,又是真情,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恋人主动、大胆的追求。
<
二)热情泼辣的女性形象
《邶风·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中的静女很具代表性。
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但调皮的她一到约会地点就先藏了起来捉弄一下情郎,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地“搔首踟蹰”。
那种焦急万分,左顾右盼、不知如何好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现实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在这情形之下,“静女”再也难忍心“俟”下去了,就突然地出现于情郎面前,多情地“贻我彤管”。
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栩栩如生低呈现在大家面前。
再看子仲家中的大姑娘“不绩其麻,市也娑”,撂下手中的针线活,跟着情郎到闹市跳舞去了,更是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
这些带着少女特有的心性姑娘,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享爱之甜美。
她们一个“彤管”,一把“握椒”,一枝“勺药”,用她们原始的纯朴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情思,女子的多情表露无遗。
子仲家里大姑娘,丢下手中针线活儿,跟着男友跑到闹市跳舞去了。
“不绩其麻,市也娑。
”又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
她们时而邀请小伙子一起去玩:
“女曰:
‘观乎’?
士曰:
‘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言于乐!
’”并与小伙子“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些姑娘,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三>
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郑风·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
子不我即!
”,少女心系邻家帅小伙,“其室则迩”,但有不甘主动接近示好,“其人甚远”,只在心中默默慨叹:
“岂不尔思?
子不我即!
”即使她们获得了男子的爱,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少女深沉矜持与扭捏的性格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一形象群的妇女即使与男子一见钟情,有心相许,却也要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
寥寥数语,道破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使得一个个可爱娇羞的妇女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既欣喜激动、又羞怯紧张,既愿意顺从男子、又矜持、忸怩的妇女群体,在《诗经》全部情诗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妇女形象。
四)刚烈果敢的女性形象
这一形象群体的女性对情爱非常指着痴迷,更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予以坚决的反抗,表现了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是一位坚毅大胆的女性对已有妻室而欲欺骗她、以打官司要挟成婚的男子的严词拒绝。
她不畏强暴,不惧舆论,坚决拒绝了自己不爱的男子的无理求婚,即使打官司、上公堂、坐牢房,誓不嫁你强暴郎!
少女面对“父母之命”毫不畏惧,她坚决反抗并且发誓:
“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她为了真挚的爱情,誓死也不改变主张,更对爹娘不体谅女儿的心情深感痛惜与无奈。
不肯屈从还只是这一形象群女子反抗的开始,为了获得幸福爱情,她们冲破世俗的束缚,与情人双宿双飞的所表现出来的刚烈果敢,让一些男子也只能自叹不如。
《王风·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畏子不敢。
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在自由乱爱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认可与祝福情况下,是她首先向情郎提出私奔,“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岂不尔思?
”更是以指天誓日表示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来打消情郎的犹豫与胆怯:
“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她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于“拿生命孤注一掷”:
活着不能同房宿,死后也愿同圹埋。
这样坚定的爱情追求,这样大胆的爱的宣言,今人读来,仍使人不免为之动容
五)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
《氓》则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
《卫风·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这位少女热恋着那个特立独行的男子,但惧于礼教的束缚,难以相亲相爱,可是姑娘“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残酷的礼教桎梏着纯洁善良少女心中的爱,将她的幸福毁于一旦,也将她那活泼开朗的天性泯灭了,使她们变得胆怯忧郁,充满哀怨。
而在“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中妇女怀疑自己被丈夫遗弃,她那种忧伤、哀怨、欲爱不能的辛酸、迷茫的感情和焦急无措,叫人不能不为她深表同情?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光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既土!
”则入木三分地描写了弃妇的哀怨:
你有新人多快乐,拿我旧妻挡困穷,与今人“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控诉有异曲同工之妙。
粗声恶气打又骂,还要逼我做苦工。
不念昔日情绵绵,你我恩爱一场空。
勤劳、善良与贤惠换不回昔日的恩爱,痛诉唤不醒变心丈夫的良知。
此类诗歌对始乱终弃、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女性的那种哀婉悲戚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而反映一位妇女诉说无端为夫所弃的《谷风》,使人们看到了在礼教压迫下,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痛苦经历和悲惨命运。
六)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礼制的束缚和压制,在受到阻挠和破坏面前,相爱的恋人们或者矢志相爱、或忍痛辞绝,欲爱不能。
《将仲子》、《柏舟》更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中的少女心仪“仲子”,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当“仲子”翻墙进园前来看她时,少女不敢与他接近: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极爱而不敢爱,怕爹娘责骂,怕兄长责骂,怕人多舌杂……姑娘的心被苦苦地折磨着。
既不想让家人失望,更不想被恋人误解,小心翼翼地婉拒;
既怕失去恋人,又怕耽误恋人的幸福。
一位聪明善良我见尤怜的好姑娘跃然纸上。
《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发出的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
七)情深意长的女性形象
《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
诗中先以“葛”之依附于“楚”,贴切巧妙地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则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
“谁与?
独处!
”、
独息!
独旦!
”等简洁的问答,则一览无余地展现了爱人去世后,女主人翁的内心的孤独与伤痛。
而“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但枕上衾下却是一具尸骨,光彩与死亡相衬,组合了一幅让人强烈震撼的画面,令人心酸!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回环修辞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深深思念,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
字字血、声声泪,哀婉凄怆、痛切心肺悼亡诗的《葛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三、《诗经》中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当时女性的评价标准
探讨和深入研究古代历史人物形象,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高度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来分析、考量,《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也如此,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周代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毕竟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自然的表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等,而且在以这种以叙述为主又夹杂着议论的诗歌中既朴实又强烈的体现出男女爱情的轰烈,渗透、显现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欣赏,从而形成了当时对女性形象的理想取舍与评价标准。
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不仅是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
一)
外在形貌美和神情美
《诗经》描写女性的美,既有形态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而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更是惟妙惟肖。
如《卫风•硕人》通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一段对齐国美人庄姜美貌的描写,历来被誉为“美人赋”。
此段鬼斧神工的人物外貌描写,比喻接二连三、生动传神,让人浮想联翩,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对美人的连续外貌描写始终是为了服务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传神。
这让当时西方同期作品较注重人物单纯的外形美是不能相媲美的。
外在形态与内在神态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学所共同遵循的创作手法,《诗经》中对女性人物形象描写也同样如此。
但在西方文学宝库里,也有一段颇为类似的描写。
古希伯来民族的婚歌《雅歌》四章的一至四节写道:
“面纱掩映着那温柔如鸽的眸子。
你的秀发一似跃下基列山冈的羊群。
你的皓齿白如新剪洗净的羊毛,排列整齐,毫无遗缺。
你的薄唇好象朱红的线,你的嘴儿嫣红欲滴。
你的桃腮在云鬓间艳似石榴。
你的粉颈轩秀,宛如饰似无数英雄锦盾的大卫楼塔。
”两者相同的是,都描写了“眼”、“齿”和“粉颈”的美,而且都运用的一连串比喻修辞方式。
所不同的是,《雅歌》所描绘的美人光彩照人,缺乏动态之感,没有显示出人物整体的神态之美。
《卫风•硕人》所描绘的美人,色彩素净清雅,在用了五个比喻以后,巧妙地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以甜美的微笑,顾盼神飞的秋波,充分显示了庄姜动态之美、神态之美,具有形神兼备的优点。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讲过美的三个标准:
服饰、外表、行为中最能体现美的真正含义的首先是行为。
而这在我国历史的古典《诗经》中,诸如《硕人》,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内在人格品质美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美与善的结合。
在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的色彩的我国古代,人们的生存发展与土地紧密相依,从描述情人幽会
“桑中”<
《鄘风•桑中》),思妇看到“鸡栖于埘”的景象而思念远去的征夫<
《王风•君子于役》),深刻地体现出比较贫瘠的黄河流域,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又较为内向的民族性格,因此,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讲,探讨《诗经》爱情诗中女性人物的内在之美,更是韵味深远。
《周南•樛木》一诗从女攀男的角度赞美了“君子”由室家和谐而“福禄绥之”。
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称此诗:
“以葛藟萦绕乔木喻女子依附丈夫,并祝男子由此而终身幸福,是女方贺贵族新婚之诗。
”能忠实家室、和谐家室、家庭兴旺,由此诗可见,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评价的标准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诗经》所表现出了这种对女性价值评价和心理取向的形成和延续,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历史影响
在众多的文学宝库作品中,《诗经》中女性的形象是如此丰富多彩,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以儒家礼制为主要思想文化特征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经学家常以封建礼教为标尺,或对这些情诗进行曲解,或否认它们是歌唱自由的爱情。
作为封建理学代表性人物的朱熹,对封建礼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展。
朱熹的许多主张都是通过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学经典的再解读中体现的。
在《集传》里,朱熹对《诗经》中描写男女爱情的或者表现女性形象的诗句,都进行了刻意曲解,诋毁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
在对《鄘风•柏舟》一诗的看法和认识上,以朱熹为代表的封建经学家的牵强附会可见一斑。
在《集传》中,朱熹认为《柏舟》是“共姜作此以自誓”,即是说:
共伯早死,死时其<
未婚)妻尚未嫁过门去,父母逼她改嫁,因而应是贞女守义的自誓之词。
但此说与史实却不相符。
据《史记•卫世家》记载:
“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
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
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意思是说:
共伯不能算是早死,而且其妻也已经嫁过门了,父母逼她改嫁,所以可以理解为是寡妇守节的自誓之词。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认为“此女子失恋之诗”。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首诗的主题还是理解为少女要求婚姻自主为宜。
二)
对当今社会爱情观的影响
对照当今社会,爱情自由已得到解放,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诗经》给予正确的评价,认真审视《诗经》中所塑造的女性的爱情观,将有利于树立高尚的爱情观。
有许多近代和当代的学者们将《诗经》中刻画女性形象的诗篇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概括出其思想与艺术上的成就,试图从诗歌本身的规律,特别是从情诗的风格出发,将它们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考察,从而更为深入地区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格和人们审美意向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不但使爱情诗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到《诗经》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情诗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没有世俗的偏见的健康的爱情观。
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反对庸俗腐朽的颓废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会有一定积极向上的指向作用,我们理应对这些传统中的精神予以继承和发扬,繁荣我国的诗歌创作。
结论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好的事物总是经得时代考验的,千年过去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人们。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总之,女性代表着时尚。
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
因此,可以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略论 情诗 女性 形象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