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基准点技术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8790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0.97KB
轨道基准点技术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
《轨道基准点技术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基准点技术报告模板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测量设备2
3.3测量准备3
3.4测量方法3
四、轨道基准点数据处理5
4.1轨道基准点平面数据处理限差要求5
4.2轨道基准点高程数据处理限差要求5
五、成果评价及结论6
六、控制网成果表6
1、左线轨道基准点点成果表6
2、右线轨道基准点点成果表6
附件1仪器检定证书7
沪杭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技术报告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为沪杭客运专线Ⅵ标段,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起讫线路里程为DK208+501.984~DK217+865.175,全长9.363km。
本测区由路基、黄花泾特大桥、苏州西特大桥组成。
路基从DK208+501.984至DK209+579.925长1.077km、黄花泾特大桥从DK209+638.194至DK211+968.775长2.330km、苏州西特大桥从DK211+968.775至DK217+864.909长5.896km。
本测区平面坐标系统采用WGS84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为120°
15′00″,投影面大地高为10米;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本测区共测量了轨道基准点3900个,其中合格的轨道基准点3735个,合格率为95.77%。
二、技术依据
1、沪杭客运专线Ⅰ标DK020+521.230~DK025+404.420段CPⅢ网控制测量成果报告;
2、《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技术方案》(2010年04月);
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铁建设[2009]196号);
4、《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1994);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8、《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9]20号)。
9、《关于沪杭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成果提交要求的有关通知》;
10、《关于沪杭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外业数据采集要求的有关通知》;
1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精调作业指南》(铁建设函[2009]674号);
12、《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J211-2005)。
三、作业实施
3.1观测日期
2010年05月16日至2010年6月11日,按照《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技术方案》(2010年04月)的要求,轨道基准点平面坐标采用标称测距精度≤(1mm+2ppm)和标称方向测量精度≤1″的智能全站仪进行施测,全站仪任意设站,通过与线路两侧4对CPⅢ控制点的联测,确定轨道基准点坐标,轨道基准点高程测量在轨道板初铺之后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和一把配套的条码水准尺进行施测,施测时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和中视法支水准测量路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
3.2测量设备
(1)平面测量设备
轨道基准点平面测量设备及其精度如表1所示。
表1轨道基准点平面测量设备及其精度
设备类型
精度指标
精度
全站仪
方向标称精度
≤1〞
测距标称精度
≤1mm+2ppm
棱镜组件
重复性与互换性安装精度
X和Y
≤0.4mm
H
≤0.2mm
温度计
温度读取精度
≤0.5℃
气压计
气压读取精度
≤0.5hpa
球棱镜
10个
对中精密基座
1个
精密小棱镜
木质脚架
1个
(2)高程仪器设备
轨道基准点高程测量设备及其精度如表2所示。
表2高程测量设备及其精度
精度要求
电子水准仪
MΔ
≤0.5mm/km
水准标尺
整体铟钢条码水准标尺
水准尺适配器
CPⅢ高程杆
(3)人员组成:
工程师3人、测工12人。
3.3测量准备
3.3.1轨道基准点设计坐标计算
根据设计线形的要求和轨道基准点的设计里程采用相应软件进行计算。
3.3.2轨道基准点放样
采用LeicaTCRP1201+智能全站仪自由设站坐标法放样的方式进行,自由设站观测的CPⅢ控制点每站不少于2对。
3.3.3轨道基准点埋设
在轨道板定位点和轨道基准点放样后,按要求分左右线对其进行埋设,轨道板定位点和轨道基准点埋设于混凝土底座板或支承层上,其连线垂直于轨道中线,并分别向左和向右偏离轨道中线0.10m。
埋设的位置偏离放样点位置不大于5mm。
图1轨道基准点基标钉
3.3.4轨道基准点编号
轨道基准点的编号分左右线分别进行,编号时顾及轨道板板号,统一为六位数。
具体规则为:
8(左线)/9(右线)+×
×
(五位数板号)。
3.4测量方法
3.4.1平面测量方法
左、右线的轨道基准点采用一台仪器和一个强制对中基座分别施测,智能全站仪在轨道基准点的连线方向上进行设站观测,同一测站观测CPⅢ控制点不少于4对,重复观测上一站CPⅢ控制点不少于2对。
观测轨道基准点11~14个,包括重复观测上一站的5个轨道基准点。
在正式测量之前对温度和气压等常数改正后对两侧的CPⅢ控制点进行自由设站,检查其精度满足下表3要求:
表3CPⅢ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
X
≤2mm
Y
自由设站点精度满足下表4要求:
表4轨道基准点测量时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0.7mm
定向精度
≤2″
同一测站的CPⅢ控制点和轨道基准点,采用智能全站仪配合西南交大开发的“TRNDMS”采集软件,按“CPⅢ-轨道基准点-CPⅢ-轨道基准点-CPⅢ-轨道基准点-CPⅢ”的顺序进行半测回观测。
观测完毕后搬站按一个线路方向进行后退式搬站。
轨道基准点平面外业测量指标主要包括轨道基准点平面外业测量各测回坐标互差限差要求,如表5所示;
以及轨道基准点平面外业测量各测回坐标与其均值较差要求,如表6所示。
表5轨道基准点平面外业测量各测回坐标互差限差要求
控制网等级
X坐标最大值最小值较差
Y坐标最大值最小值较差
备注
轨道基准网
≤±
0.8mm
测回间
表6轨道基准点平面外业测量各测回坐标与其均值较差要求
各测回X坐标与其均值较差
各测回Y坐标与其均值较差
0.4mm
(在这里还要阐明实际能够达到的一个较差要求,以及如何处理不合符要求的限差的)
3.4.2高程测量方法
轨道基准点高程左右线分别测量,轨道基准点的高程测量在轨道板初铺之后进行,以防止二期荷载对轨道基准点的高程造成影响。
为保证轨道基准点高程测量的精度,轨道基准点高程测量应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和一把配套条码水准尺施测,施测时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和中视法支水准测量路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每300m与线路同侧稳定的CPⅢ控制点闭合一次,附合路线闭合差均要满足0.5+2
。
同一测段应进行往返测,不做重复观测。
不同测段搭接上一测段的五个轨道基准点,在桥上作业时搭接点尽量预留在每孔梁的固定端。
四、轨道基准点数据处理
轨道基准点内业数据处理,采用普罗米新与中铁十七局联合研制的“PVPManager”进行轨道基准点数据平差计算。
限差按照《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技术方案》(2010年04月)和《关于沪杭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成果提交要求的有关通知》的相应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对不满足相关限差或要求的平面或高程数据,及时重测。
4.1轨道基准点平面数据处理限差要求
(1)轨道基准点平面数据处理CPⅢ点稳定性指标
轨道基准点平面数据处理时CPⅢ点的稳定性决定其是否参与后续平差,在实际中是通过CPⅢ点间实测距离与已知坐标反算距离的差值,以及平差后各CPⅢ点的残差值来判定,其限差分别如表7所示。
表7轨道基准点平面数据处理CPⅢ点稳定性指标
控制网名称
CPⅢ点间实测距离与
已知坐标反算距离较差
CPⅢ点平差后残差值
最后参与平差的CPⅢ点数量
(2)轨道基准点平面区段间搭接指标
轨道基准点平面区段间搭接指标如表8所示。
表8轨道基准点平面区段间搭接指标
搭接点个数
搭接点横向偏差
搭接点纵向偏差
搭接区超限轨道
基准点个数
(阐述是不是所有点都满足这样的搭接要求,对不满足的又是采取何种方法解决的。
)
4.2轨道基准点高程数据处理限差要求
(1)轨道基准点往返测高程较差指标
轨道基准点高程数据处理往返测高程较差如表9所示。
表9轨道基准点往返测高程较差
往返测高程较差
0.6mm
(2)轨道基准点高程区段间搭接指标
轨道基准点高程区段间搭接指标如表10所示
表10轨道基准点高程区段间搭接指标
搭接区各轨道基准点点高程较差
≥5
五、成果评价及结论
本测区轨道基准网轨道基准点点布设、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均符合《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基准点测量技术方案》(2010年04月)的有关要求,各项限差符合要求,成果可靠,可以作为沪杭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依据。
(结论中要阐述在沪杭线上进行轨道基准点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是怎么解决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分享)
六、控制网成果表
1、左线轨道基准点点成果表
序号
点号
里程
Y(m)
X(m)
轨道基准点高程(m)
2、右线轨道基准点点成果表
附件1仪器检定证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 基准点 技术 报告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