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7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68446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25KB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7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7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7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
)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义双关),韵味悠长。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
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本题选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
向北;
燕:
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
原野。
③辛夷:
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
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
“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
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
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
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
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
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
nɡ):
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
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
“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9.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
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10.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
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
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
拴、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
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
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
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
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
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
韩诗:
“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
“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
高诗:
“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
请填在横线上。
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
不系船。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
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描绘出一种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两字的巧妙之处。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
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
“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1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
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
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
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
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题组二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要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B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BE
(2)苏轼在《东坡题跋·
书摩诘》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
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
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尽:
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
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两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E项,作者并没有在结句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CE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侧面描写。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
③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满庭芳·
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
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
故称;
③瀚海:
沙漠。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
“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上阕“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E.上阕“凭阑久”句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
“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B.“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
D.应是“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
BD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
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下阕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
“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②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
“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
【注】 ①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②汝南,即蔡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三句用“路旁”而不是用“路中”,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此刻“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
B.第七句中的“元和十二载”交代平蔡之战发生的时间,其实这一时间也可不在诗句中出现。
C.蔡州老人曾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同时经历过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
D.面对平蔡之战,诗人写下了《平蔡州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重点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E.本首诗在精练含蓄与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结合得较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
B项,诗中特别提到的“元和十二载”,是诗人的精心安排,意在用史家之笔将这一重大事件告知众人。
因此,这一时间要在诗句中出现;
D项,这首诗重点写平叛后百姓的欢欣,第三首重点才是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2)本诗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景?
试加以赏析。
第一联(首联)。
①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
②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李愬将军的神勇。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A.“竹”没有一般花木的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官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
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
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
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
“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C项中“闲官”一词传达出的是因遭贬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
D项中颔联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
CD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七古 诗歌 鉴赏 734 角度 语言 课时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