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67364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68MB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古典园林中的框景应用
(1)入口框景
拙政园——月洞门
⑵端头框景
(苏州拙政园)
(苏州民俗博物馆)
⑶流动框景:
苏州园林里,水体不可少,自然水体游览工具——船也是不可少的
人在船中坐,船在园中游,自然的形成了流动框景——人不动而画面在画框中不断更换,别有一番情趣。
(苏州城内河道游船框景)
⑷镜游框景(最常见)——以各式窗户框起的景色
在中国传统古代园林中,窗是框的主要元素,其中窗有什锦窗和漏花窗二种。
1)什锦窗主要是外形各异的窗框,在园林中连续排列于墙上,既可形成框景,窗框本身也因形状奇异、有趣而引人注目,在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中均多设置。
(北京颐和园——游廊上的什锦窗)
2)另有一种窗元素为“漏花窗”,《园冶》中称之为“漏砖墙”,苏州、上海一带通称“花墙洞”。
“漏花窗”既可以起“避外隐内”之作用,同时,也是沟通内外空间的一种有效造景手法。
此窗多为窗外无景可借时采用,在造型上有多种形式,如几何形、曲线形、花鸟形等;
制作材料多用砖瓦砌就,也有用木制成的。
(拙政园——砖砌漏花窗)
(五峰园——木质圆形漏花窗)
(艺圃——木质方形漏花窗)
(网师园——木质方形漏花窗)
(5)模糊框景
三、框景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框景”犹如一个容器,容纳古往今来的雕栏玉砌,春花秋月,是传统古典园林中一抹沉静的绯红。
而在现当代园林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框景也从庭院深深中款款而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1、框景形式的发展:
当今,框景手法运用形式更为多样,无论是在景观的布局,还是材质的使用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并形成了“框”与“景”不同的新组景方式。
在当代园林中要算“框”的属性拓展速度最快,范围也更广。
不同“框”有不同的色彩、材质、形状、尺寸,甚至可以通过透视关系使原本不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呈现“框”的形式,“框”的固有形式因技术发展和人们想象力的驰骋得以创新改变。
“框”既可以是街道边精致的景观橱窗,公共建筑物的巨大玻璃幕墙,墙面上反复的框构图,也可能是景观小品或重复引导的“框”的构筑物,甚至是曾今废弃的桥洞或转瞬即使的流动的空间框等。
“景”也从静止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可能是街道上过往的人群,百货店中庭的喷泉,或是橱窗里时常更新的图样或流动空间里转瞬即逝的景致。
动感的景,流动的景,有人参与的景变得更为普遍。
总的说来“框景”变得更加的外向,更加的生动,兼具了更多使用的功能。
2、“框景”在当代园林中的运用形式:
框景,一个是“框”,一个是“景”,这是框景的两个核心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框”也从曾经的拘泥的门窗框延展到一个更大更为抽象的层次,广泛用于厨窗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废弃构筑物以及立交桥的处理等。
按照“框”与“景”的关系,框景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可以大致分为按景设框、按框设景、框自成景、无框成景、无框无景等基本形式。
2.1按景设框
在“景”与“框”中,“景”占主导地位,景是主要要素,框是景的展示的平台。
美好的景致,需要有一个观看的场所,景观和视线是最主要的,景观的形成更多讲求的是框对景的协调与契合。
现在常见的山景房、湖景房、海景房等建设都是采取的按景设框的框景模式。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
当今城市环境中的橱窗设计应属于按景设框的典范。
对街景设窗,路上游人均入窗中,好似一幅流动的人物画,立于窗前或人行窗外,均十分有趣(图1)。
按景设框适合用于街景、或其他有美好可观景致的地方。
(韩国首尔街道某橱窗框景景观)
2.2按框设景
在“景”与“框”中,“框”占主导地位,景是对框的点缀,或是先有框后有景。
这里的“框”经常是现实使用中已经存在的构筑物或其它“框”要素,如隧道口、桥梁洞等(图2)。
这时的关键和重点是如何根据已经存在的“框”的位置、形态、尺度大小等要素来安排布设景观,并优化“框”的空间,美化“框”环境,使“景”入“框”,使“框”中有“景”,使“框”有景观可观性,使得“景”与“框”相得益彰。
(韩国釜山立交桥框景景观)
2.3框自成景
“框”本身就构成了完整的景,景观是对“框”本身的利用和解读。
这里的“框”有通常有以下两种基本应用形式。
2.3.1“框”图样的运用
这种形式是单独的“框”或连续的“框”的组图,对人们形成视觉上的刺激或引导。
常见于景观小品中单独的“框”或连续的“框”的构架,它是对“框”本身图样的运用,被经常用于公共园林景观中。
连续的“框”通常与场地的轴线重合、平行或者垂直(图3)也可用于建筑表面的框的样式,设计师将“框”以某种逻辑规律进行重复布局,使单个的“框”以整体的图样呈现,此方法多见于建筑表皮处理(图4)。
这时完整的“景”在若干个“框”的分解下已不能展现全貌,无论人们是静止还是在建筑中行走,脑海中获取的是各个“框”呈现的“景”所拼贴而成的意象。
(韩国济州岛博物馆框景)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框景)
2.3.2“框”空间的运用
这种形式是把“框”泛化成一种可供使用的场所,“框”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可供利用的空间,容纳相应的活动。
景观主要不是“框”外景而是“框”内景,“框”中天地宽。
这里的“框”被更加的抽象为一个空间,以及“框”内“框”外的互动,多用于对城市中的一些消极空间的处理利用,如城市景观桥下、立交桥下空间。
(韩国清溪河桥洞框景)
韩国首尔清溪河上的景观桥这里的二十二座桥均有其自身的使用功能,他们是连接街道两边的交通枢纽,桥本身是清溪上瑰丽的景观,桥洞是景色中的框,人在框中自成画。
无论人在框中,或人在框外,人都成了框的使用者,也成了框景的造就者,框外人框内人互成景观。
(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框景)
2.4无框成景
景观依旧在,框遁无形。
这里的“框”可能是不易捕捉的或者被抽象化的。
人们难以将框的边界尽收眼底,“框”也可能是通过透视关系使原本不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呈现“框”的形式。
如现实中一些建筑自身来形成的超大尺度的“框”在人眼里是难取全貌且不易被察觉的,人在“框”前显得十分的渺小,视线难以捕捉边界,但框到的“景”却是真实而完整的。
在现实生活中,“框”也经常通过虚实明暗对比来强化框中景。
这种轮廓线与如同借用芦原义信关于建筑轮廓线的“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说得好“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种有形寓于无形之中,如天地,如永远追逐不到又永远存在的曼妙的天际线,将无框成景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这或许就是框的最高境界。
目前无框成景多用于有巨大玻璃幕墙和巨大框架结构的建筑内,也多用于由植物或建筑通过几何透视的方式成框的景观营造。
(苏州博物馆框景)
又如在丹麦某公园内一处景观,通过左、右、上三方的植物以及地面形成的引导型的“框”,将后面色叶树种优美树型与斑斓色彩框在其中,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无框框景
(丹麦某公园内的无框框景)
四、由现代景观中的框景手法应用想到的
框景的造景手法若能在园林布局中灵活运用,即可起到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然而,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在园林景观的布局上,还是在园林材质的应用上,都无法达到传统意义上“框景”的要求。
于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上,框景已经从传统园林的欣赏内容转变到现代园林的欣赏形式,打破了有框必景这一传统模式,开始了先框后景的组景方式,或是以“框”为景。
现代景观中成功应用框景手法的案例,正如第三部分所描述的那样,其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对于框景手法的忠实再现,而在于利用框景手法的核心——“框”与“景”的关系,以不同形式,冠以相同的指导思想,以达到框景的效果——吸引人注意力,丰富景观。
我们看到,在现在的景观设计当中,不乏有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的应用,框景也是其中之一,但这样的应用往往不能够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无外乎四个字——“生搬硬套”。
框景不代表有框有景就能称之为框景,同样的有中国元素的景观设计并不一定就能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成功的借鉴中重要的是相同指导思想的贯穿,而不是就形式论形式的表面功夫。
如同框景,无论是什么材质的框,什么概念的框,只要框与景的组合达到了“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吸引人的效果,那便可称之为框景;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也应是如此,揭开种种形式的外衣,以思想为贯穿,以人的真实感受对所造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如此才能到达借鉴的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依葫芦画瓢,虚有其表。
第二部分借景
一、释义
1、概念
借景:
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一种造园手法。
2、分类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3、手法
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
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
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
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二、古典园林中借景的应用
1、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甚至是山野小镇的布局设计,也有颇多运用借景手法的精彩实例。
(1)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
(2)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气势磅礴,眼界开阔。
(3)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
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
这张图,就是借景——左边那若隐若现的塔,就是从远处借来的,这是拙政园创意的画龙点睛之笔。
近处的荷塘与远处的佛塔交相辉映,仿佛塔是园中的一景。
(4)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
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
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5)
丛林的假山上露出亭子尖尖的顶角,拓展了视野空间,也加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利用园内不同景致的相互映衬,这是园林中常常有的借景手法之一。
(6)框景与借景手法的巧妙结合,给欣赏景色的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妙体验。
(7)安徽查济村传统的双披屋,因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对于建筑颜色要求非常严苛,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
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
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的"
天人合一"
的格局。
三、“借境”对于环境综合因素的开发和借用
现代人还把借景引申为“借境”,这不单指对周围环境中视觉形象的借鉴利用,也包括对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声音、气味等因素的借鉴。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认为: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发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根据视觉确定。
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同一空间,因风、雨,日照情况;
也是有印象大为不同的时候。
”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很早已注意到综合感觉因素对空间环境性质的影响,可以在园林设计中不但考虑对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视觉因素的借用,也考虑到对周围环境中听觉、嗅觉,甚至是触觉因素的开发利用。
(1)承德避暑山庄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即因近有古松、远有岩壑,风入松林发出阵阵松涛。
建筑的命名和设计则考虑到周围环境中的听觉因素的借用和启发。
(2)拙颐园中的留听阁,取“留得枯荷听寸声”之诗意。
听雨轩,“取雨打芭蕉”之意,还有留园中闻木樨香,拙颐园中的雪香云蔚等则对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嗅觉因素的借用和阐发。
显然,对周围环境中综合感觉因素的开发和借用,能够使场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更加丰满、充
三、借景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1、落地窗
运用透明的玻璃代替沉闷的墙壁,弱化了室内外的隔离、拓展了视野的空间,借屋外的风景调和室内的色彩和氛围,我借景手法在当代设计中重大运用之一。
2、别墅小居中古典元素的再现与借景手法的结合。
采用黑檀木为主要材料,通过线与面对空间进行装饰、重组。
简洁的黑色线条与家具交织于空间之中,对比鲜明,彰显干练。
一方一圆的花格落地罩,用传统的手法强调了空间上的区分,且彼此遥相呼应,将空间包含于屏中,达到了大借景的表现手法。
卧房中借景手法的运用,增添了几分绿意的情趣。
同时也满足接触自然、融合自然的都市人的诉求。
3、借景手法更为大胆奇特,在新墨哥洲的荒原上树起阵列形的导电金属杆,气势非常壮观,
知名作品《闪电的原野》,是在新墨西哥州的高原上,埋下400根钢桅杆,每根都有一个针样尖端,排列如一张巨大的钉床,覆盖了一块巨大的平原。
每根钢杆都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由于此地处于冷暖气流交会之处,经常可以看到闪电现象,玛丽亚的设计把自然现象也纳入了借景的范围,通过她的设计,强化了这自然现象的可视性,并使之成为景观的主要内容。
这和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应时借景”构思不谋而合。
5、西方的一些现代设计师都很注意借景的运用,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米斯范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都充分的考虑到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交融关系。
当代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借景手法更为前卫,把原来人们看来有碍观瞻的废弃工厂中的旧炉架也纳入借景的范畴。
如德国设计师拉茨设计的《杜伊斯伯格公园》,美国设计师哈克设计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都是把废弃的工厂旧设备当作景观设计的表现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由借景手法想到的
狭义的讲,借景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广义的讲它体现了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村施艺的设计原则。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体系中,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表现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干预。
这与现当代生态主义设计思想不谋而合,把人工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优化生态结构,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园林设计和景观规划。
约翰·
西蒙兹说:
“规划师首先要花时间进行土地调查,熟悉场地,分析自然特征的优劣,他的目的是尽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特征,从而加强此地的乡土景观特征,总而言之,剔除负面的要素和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能够提高和加强一个地区的景观特征。
”显然,这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可以节约投资成本,并且使景观在短期内出现效果。
目前,国内的一些设计项目多属于政绩工程,一味求大,求新,原来城郊的一些天然景观被破坏,取而代之是一些冰冷的硬质景观,投资不小,但效果不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三部分障景
释义及原理:
障景是在游客游览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客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使用。
二、障景的意义和作用
在园林中合适设置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障丑显美等作用。
障景的布置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民族的封闭性和超稳定性思维注重内外有别,院与厅、室与内、堂内外皆需障。
广义地说,照壁、隔墙、屏风、链子,以及盆栽、膳食、幕布、水池、界牌等皆有障的作用,旧时府第内室前书牌“宾客到此止步”,皇宫大内前立石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也是障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景园喜欢曲折含蓄,障景恰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
三、障景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障景按布置的位置分为三种:
入口障景、端头障景和曲障。
入口障景就是位于景园入口处,为了达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组织人流、障丑显美等作用而设置的;
端头障景是位于景观序列的结尾处,希望有人有所回味,留有余韵,起到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作用所布置的;
曲障是运用建筑题材,通常在宅院,往往要经过转折的廊院才来到院中,叫做曲障。
1、入口障景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2、端头障景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竹径,游览到这里,景观因一竹屏的设置而戛然而止,这种端头障景的形式留给游客无限遐想的空间,让游客有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3、曲障
沧浪亭在假山与水池中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
曲径通幽是古代造园常常用到的技法,其目的在于让游客随着蜿蜒曲折的曲径一路探寻,到尽头处方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按障景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影壁障、假山障、土山障、树丛障、绿篱障、组雕障、置石障、建筑障等。
下面以影壁障、假山障、树丛障为例分析。
1、影壁障
北京故宫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
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
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2、假山障
拙政园东园兰雪堂后的湖石假山,这就是以山障景。
3、树丛障
扬州个园竹林,小径两旁以竹林为障,曲径通幽,从小路前望,可见前方小亭一角,这就是障景“半隐半露”的手法。
四、现代园林中障景的运用
现代园林源于古代园林的一部分理论,结合了西方理念,理论构造上比较杂糅,但是基本上是对古代理念的阐述和丰富。
当今,障景手法运用形式更为多样,无论是在景观的布局,还是材质的使用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1、组雕障的运用
上海烈士陵园入口处的组石雕及高大植物
2、景墙障的运用
临海东湖公园的景墙障
3、影壁障的运用
奥运村南北四个大门采用障景的造园手法,分别用彩陶文化、青铜文化、漆文化、玉文化的叠水影壁将美景置于其后,达到欲扬先抑的景观效果。
4、置石障的运用
北京观唐中式宅院入口处的置石障,既起到点景的作用,也给游客留下无尽的想象。
昆明世博园的东吴小筑的假山障
5、以围墙为障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围墙障
五、障景背后蕴含的审美观和精神价值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心态与文化熏陶的基础之上,带有东方文化的特色及审美意识。
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讲究含蓄、朦胧、模糊,虚、空、静、深。
审美时不喜欢一览无余,希望在审美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超越园林景观,从意象、精神、超然之境去领悟外界之形象,既所谓境由心生和心由境生。
而园林景观中的障景尤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六、由障景手法想到的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与变化,纵观现代园林对障景的应用,不管是在景观布局或材料选用上,都区别于古典园林的手法,但是如果想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合理并恰到好处的运用障景这一造园手法来为园林润色,是不能丢掉其核心的思想的。
造园者使用障景的意图在于希望游园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超越现有的园林景观,用内心去感受,去体验,达到与造园者、与景观共同呼吸,融为一体的境界。
因此现代园林对障景手法的应用也不必在过于拘谨,更要防止对古典园林障景手法的生变硬套。
障景在园林中的应用手法不一,并非有固定的格式。
采用障景手法时,应依具体情况而定,或掇山或列树或曲廊或置石,运用不同的题材所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不一样,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半隐或半露,或半透或半闭,或障远或障近,全应根据主题要求而匠心独运。
同时障景手法的运用,也不限于起景部分,在整个园林的景观序列中都可尝试,灵活运用。
生活中也有“障景”。
就是含蓄,你心爱的女孩,也心爱着你,但是只是笑不说,让你猜。
你似乎心知肚明,又似乎没有信心,愰入雾山云海时,那才叫美!
而也有人将丑陋的东西隐藏起来,只展现给你最“魅力”的一面,让你轻信上当。
当你与之为友时,他会让你看得天花乱坠,听得神不守舍,相处得心旷神怡。
然而好景不长,渐渐的他会疏忽大意,得意忘形间会脱掉他的伪装。
而你无意间也漫步到了他的后院,眼前堆积如山的垃圾,会让你目瞪口呆。
其实都是障景,只是动机和目的不同,效果截然相反。
一个是含蓄迷人的“胜景”,一个是让人恶心的败景。
败景是对人生的一种戏弄,是对情感的亵渎。
我们了解障景,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审美,拥有美;
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中国 古典 园林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