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7168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51KB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
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
(1)
【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
流动的溪水;
轻柔的春风;
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1)疏落的篱笆;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
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
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写作特色包括:
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
冷;
视觉:
明;
听觉:
声。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1)“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
“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
⑴触觉:
⑵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⑵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⑴杭州之秋。
⑵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8.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行;
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结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抓住“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⑴行;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2)颈联:
喜悦、高兴。
尾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3)D
(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可答:
(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
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
故选D。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
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
海日:
光明、残夜:
黑暗、江春:
新、旧年:
旧。
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⑴潮平两岸阔;
⑵颈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⑶D;
⑷“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
10.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
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
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后两句用“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
《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
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⑵《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1.诗歌阅读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
指洞庭湖。
②中流:
指江心。
③湘烟:
指雾霭。
④楚田:
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
湖口"
所见:
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
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
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
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
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
“九日”;
“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语文 诗歌 鉴赏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