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6782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59
- 大小:309.22KB
最新一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一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有男同学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
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
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
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
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
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
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
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
(4扇窗户)等。
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教学片断: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教师:
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
数数看。
同桌同学互相唱数。
然后先请几位会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的试着跟大家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生:
老师好。
同时鞠躬、敬礼。
师:
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最后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鸽子的哨音)。
这是什么地方?
(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
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数量是1的事物。
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有几位老师?
在国旗的下面出示老师图加上圈。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课件同时在两幅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
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看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
(一栋教学楼)
此时不再单独出示教学楼的图。
(2)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仿照
(1)进行。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对不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如果读错了,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圈里的人或物,然后纠正读错了的数。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3.数教室里的实物。
教室里有几扇门?
几扇窗?
几盏灯?
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
三、小结
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
(第6~7页)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
通过本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讲的是,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教材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余1根),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
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提醒教师在比较时,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
总之,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
第1~4题是比多少的习题。
第1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多”、“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
第2题,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6只鸡,第二行有7只鸭。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3题,比较蛋糕的多少,这里没有按上下排列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而是把蛋糕装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盒子里。
盒子有两格,每格可以放5块蛋糕。
左边一盒有一格已经摆满了,另外一格放了2块,右边一盒没放满的一格只有1块,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多少。
第4题,有一串珠子,1颗黄珠1颗红珠相间地排列着,一共有4颗红珠,5颗黄珠,让学生判断哪种珠子多。
这道题,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进行比较,1颗黄珠和1颗红珠是1对,到最后剩下1颗黄珠,说明黄珠多。
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教材不加限制。
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教科书第6~8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习题。
2.教学“多”、“少”。
(1)让学生准备好图片学具:
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
(2)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7页的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同桌互相说说图意。
然后教师提问:
“图中有几只小兔?
”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课件同时将图中的4只小兔复制下来放在图的下面。
再问: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将图中的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1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向学生说明:
1只小兔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出示文字“同样多”。
随后仿此方法教学“多”、“少”,在说到“多”、“少”的含义时,可以这样说明:
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
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3)提问:
“图中有几个苹果?
用学具摆出来。
”“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
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
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看图中还有什么,用学具摆出来,并随意地进行比较:
可以是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同时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4)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
操作的学具不一定非得是书上出示的,可以是其他学具,只要比较的两种东西是同样多就行。
学生比较完后,应说说比较的结果。
如“梨和苹果同样多”等等。
“做一做”的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
这里教材不限制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
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凭直觉等等。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判断两行动物是不是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教师就应加以鼓励。
第4题,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教师不要加以限制。
(第9~13页)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
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
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
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2.教科书第10页教学“高矮”。
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
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主题图下面的“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
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
第5~9题,是配合“长短”、“高矮”的习题。
第5题,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6题,是蛇和鳄鱼比长短。
通过看图,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短。
这道题,在判断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
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题,是比高矮的活动。
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游戏;
右图是摆木块的比赛,看谁摆得高。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高矮”的感性认识:
高矮不止限于身高,也可以是物体的高度等,同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9题,安排了三组活动。
第一组是比高矮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
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
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桌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
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教师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教科书第9~13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5~9题。
2.教学长短。
(1)本节课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
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
在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物品的颜色不同,有的物品的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的兴趣。
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
(3)接着通过让学生想想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再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的方法:
①看出来的。
②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来的。
③把两根绳(红、绿色)拉直,发现红的两头都比绿的两头短,判断出绿的长……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最后做一个比长短的游戏,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认识。
游戏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比的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书上提供的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3.教学高矮。
(1)先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
然后,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高矮。
这时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就应让学生探究比较的方法。
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2)第10页的排队游戏,可以先以三个同学为一组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加小组人数。
每次排好队后,可以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4.关于练习一中第5~9题的教学建议。
第5题,不限制学生比的方法,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
第6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也可以将题里的图做成多媒体课件,演示蛇伸直后与鳄鱼比较的情况,来验证蛇比鳄鱼长。
第7题,除了比书上的三种动物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其他动物的比较。
第8题,摸高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既可以站在地上摸,也可以跳起来摸。
站着摸时,注意不要踮起脚尖。
摆高活动的用具应因地制宜,可以用积木,也可以用易拉罐等。
第9题,这三组活动的内容都可再丰富一些。
如第一组,比高矮,还可以让学生先站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再正确比较;
也可以用一块布挡着比身高的两个同学的脚让其他学生判断身高。
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可以比课桌和讲台,也可以比腰围,头围等等。
课题:
长短
教案设计:
蔡宁吴成林陈长胜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教师谈话:
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教师问:
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
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
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
物体有长、有短。
chá
ng
duǎn
板书:
长
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
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
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一级 数学教师 书上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