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鉴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64043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5.90KB
柯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鉴Word格式.docx
《柯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鉴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鉴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导
师
凌建娥
技术职务
副教授
学术专长
美国文学
主要研究内容
奥斯卡·
王尔德是英国最为杰出、最具贡献的作家之一。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进行了多种体裁的文学实践,涉及诗歌、戏剧、小说、童话和文艺批评等多种领域,又同时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言论向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社会现状和道德体系发起挑战。
不难看出,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一直活跃着一群纨绔子弟,正如王尔德本人一样,他们也衣着考究入时、说话妙语连珠。
然而不管是王尔德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他作品中所塑造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实都体现了王尔德在面对当时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现状时的一种姿态,一方面批判和讽刺了社会弊端,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艺术来进行主体构建,于是关注重心逐渐从外界转向内心,使他的作品也随之带有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本文从王尔德本人纨绔主义的生活方式出发,分析小说与戏剧中成功树立的纨绔子弟形象,包括小说《道连·
格雷的画像》中强调感官享乐的道连·
格雷、《一个理想丈夫》中完美的纨绔子弟哥林子爵以及《诚实的重要性》中冒充“诚实”的杰克和艾尔杰龙等。
然后对王尔德的纨绔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进行梳理,首先说明纨绔主义与具有现代性的颓废派之间的联系,然后探寻王尔德试图通过艺术进行的自我建构,但同时也应看到他的纨绔主义并不完美,还有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纨绔主义肯定了王尔德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的身份,也成就了王尔德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II.立论依据
II-1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
1.以纨绔主义的视角对王尔德进行研究拓宽了王尔德研究的范围;
2.对奥斯卡·
王尔德式的纨绔主义进行研究将更能揭示出王尔德思想上和创作理念上的的前瞻性,更明确了王尔德作为现代主义奠基人的身份;
研究的现实意义:
1.此研究将丰富文学评论界对王尔德的纨绔主义的认识;
2.王尔德的纨绔主义以及他所树立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实体现了这一边缘群体对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反叛,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了纨绔主义积极的一面,也深化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II-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中英文参考书目)
概括地说,西方学术界对奥斯卡·
王尔德的研究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评论家的作品以传记为主,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王尔德戏剧式的人生和性格上,作品只作为参考。
其中以王尔德的生前好友或最后几年接触他的人写的东西最有价值。
罗伯特·
谢拉德(RobertSherald)为王尔德所作传记《王尔德的一生》(LifeofOscarWilde1906)可作为传记的代表,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王尔德的朋友弗兰克·
哈里斯所著的传记也将王尔德的生平事迹作为主要内容,虽材料丰富,但却被公认为是不可信的作品(Raby8)。
叶芝所写的“面纱的颤抖”(“TheTremblingoftheVeil”1922)中也涉及了王尔德的生活轶事。
这一阶段的作者还包括赫斯科斯·
皮尔森(HeskethPearson)、罗德·
刘易斯(LordLewis)和亨利·
贾斯汀·
史密斯(HenryJustinSmith)等。
1954年,王尔德的儿子维维安·
贺兰(VyvyanHolland)也出版了《奥斯卡·
王尔德的儿子》(1954)一书,写下亲人、儿子眼中王尔德的真实面目。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中一些评论家也关注于王尔德的创作中的心理、象征等方面的特点,如格兰哈姆·
休(GrahamHough)所著的《最后的浪漫主义》(TheLastRomantics1947),也从一个方面预示了后一阶段在研究重心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是从六十年代到该世纪八十年代,受新批评的影响,王尔德的研究
也日趋注重文本。
王尔德的作品艺术形式也成为了对他研究的重点。
理查德·
埃尔曼无疑是王尔德研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编辑研究王尔德的著作,并先后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和著作,如《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
王尔德的批评著作》(TheArtistasCritic:
CriticalWritingsofOscarWilde1969)和《奥斯卡·
王尔德传》(OscarWilde1988)等,这些都为王尔德的研究做了重要贡献。
JrSanJuan在他的《奥斯卡·
王尔德的艺术》(TheArtofOscarWilde1967)一书中将王尔德的作品立足文本做了透彻的分析,成为新批评在王尔德作品中运用的较为完善的实例。
另一些学者也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他的颓废风格作为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如约翰·
里德(JohnReed)的《颓废风格》(DecadentStyle1985)和托马斯·
里德·
维森(ThomasReedWhissen)的《魔鬼的倡导者: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TheDevil’sAdvocates:
DecadenceinModernLiterature1989)。
此外卡尔·
贝克森(KarlBeckson)的《王尔德:
批评的的》遗产》(OscarWilde:
TheCriticalHeritage1970)则广征博引,收集了大量散落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宝贵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利用的第一手材料,成为王尔德研究的重要著作。
第二阶段对王尔德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为第三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王尔德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研究的趋势,也就是将艺术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强调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在《有关法国对王尔德<
道连·
格雷的画像>
和<
莎乐美>
的影响》(TheFrenchInfluencesonOscarWilde’sThePictureofDorianGrayandSalome1995)一书中,克里斯塔·
莎金格(ChristaSatzinger)将法国对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做了一个深入的分析,给读者全面的理解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帮助。
约翰·
弗朗茨那(JohnFranceshina)在他的《英国戏剧界的同性恋:
从莉莉到王尔德》(HomosexualitiesintheEnglishTheater:
FromLylytoWilde1997)的书也说明了对于以前一直讳莫如深的王尔德同性恋倾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更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视。
玛哈飞(VickiMahaffey)在她的《欲望之下:
王尔德、叶芝、乔伊斯和爱尔兰式试验》(StatesofDesire:
Wilde,Yeats,Joyce,andtheIrishExperiment1998)详细的研究了王尔德等爱尔兰作家,并探讨了他的爱尔兰身份对他想要自由表达自己的欲望之影响。
另外,皮特·
莱比(PeterRaby)的《剑桥指南:
王尔德》(TheCambridgeCompaniontoOscarWilde2001)并不限于编者莱比自己对文本形式的观点,取各
家之所长,容纳了多家对王尔德的有影响力的评论,包括“王尔德和维多利亚时代”(byRegeniaGagnier)、“一次致命的裁决:
王尔德,女演员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byKerryPowell)等这样的文化批评。
吉尼斯皮(MichaelPatrickGillespie)在2006年所编的00《<
认真的重要性>
:
诺顿文集》包含了较为有代表性的观后感和评论,有如“关于《认真的重要性》”(byGeorgeBernardShaw)这样当时的观后感,也有“王尔德和凯尔特人的想象”(byRichardHaslam)、“戏剧的起源”(byPeterRaby)等具有当代风貌的评论文章。
在世纪之交,新的一轮“世纪末”似乎又使王尔德再次成为英美等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评论也明显趋于宽容、客观和公正,人们也越发注重王尔德的文学建树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
而当王尔德的作品和他的唯美主义最初在二十世纪初通过翻译进入中国时,国内形成了王尔德研究的第一次热潮,并且多注意王尔德在美学思想上的造诣,将他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代表。
第二次热潮出现在八十年代,当时王尔德研究从恢复很快走向繁荣,出现了大量王尔德作品的各种翻译版本和评论文章。
九十年代的王尔德研究在深度、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并且随着《王尔德全集》在2000年出版,王尔德作品的翻译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研究王尔德,从而拓展了王尔德研究的新领域。
比如周小仪对王尔德唯美主义和消费文化之间关系的寻找和研究成为这类研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探索和分析。
他所发表的文章和书籍都围绕消费文化下王尔德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展开,其中包括“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1994)、《超越唯美主义:
王尔德与消费社会》(1996)、《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2002)等。
一些学者则加强了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研究,涌现出一批评析王尔德文艺观的论文。
吴学平的《反叛与超越——论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说》(1997),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肯定了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说的价值与意义。
殷企平的“王尔德小说理论刍议”(1999)、张介民的“从《道连·
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2000)等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了王尔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另外,比较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者在致力于考察王尔德对中国作家影响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他与国外某些作家的关系。
沈绍镛的“郁达夫与王尔德”(1996)、周小仪的“王尔德和他同时代的评论家”(1997)等都是能反映这一时期王尔德比较研究水平的成果。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王尔德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还将继续快速进行下去。
当然王尔德的纨绔子弟身份以及他笔下所创造的一个个纨绔子弟形象也一直是学者讨论的话题。
卡罗维(StephenCalloway)曾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以及他纨绔子弟式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关注了纨绔子弟们对于享乐的追求,于是提出了“感觉的纨绔主义”一说,高度概括了纨绔子弟生活的重心。
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王尔德生活和作品中的纨绔主义,如陈瑞红的“论王尔德喜剧中的纨绔主义”(2003)、李元的“唯美主义的纨绔子弟——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2003)等。
中国硕士生、博士生论文中专对王尔德纨绔主义进行研究的也有限。
一篇论文是2003年浙江大学硕士生杨霓所写的《佩带面具的重要性》,将王尔德的纨绔子弟身份分析为王尔德为批判维多利亚晚期的上层社会所佩带的面具。
另一篇是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琳所写的《王尔德喜剧中的浪荡子和纨绔主义》,以王尔德的喜剧文本为基础,系统的分析了王尔德纨绔主义的起源,背景和内容。
然而,笔者注意到王尔德不仅在生活中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典型的纨绔子弟,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反叛精神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实这些都展示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面对当时社会现状时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应对姿态,不仅针砭时弊,也探寻着解决之道,而这在很多方面都与后来的现代主义精神相关联。
多年前,法国作家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就曾为纨绔子弟注入了现代性的概念。
他认为“浪荡作风是英雄主义在颓废之中的最后一次闪光”(439)。
在国内则只有陈瑞红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初步研究了纨绔主义和审美现代性的关系,为“关于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2003)、“审美现代性中的纨绔主义”(2003)和“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2004)。
她的文章从纨绔主义的发展演变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当时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文化的审美性,提出纨绔主义自身的矛盾反映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矛盾命题。
但至今都还没有文章立足于具体的文本和角色对王尔德的纨绔主义进行分析,并进而说明王尔德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王尔德的纨绔主义研究还有限。
为了能更加全面的了解王尔德的作品,从多种角度对王尔德的先进性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其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的身份,将王尔德与他的纨绔主义相联系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Baudelaire,Charles.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Beckson,Karl,ed.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
Routledge,1997.
Calinescu,Matei.FiveFacesofModernity:
Modernism,Avant-Garde,Decadence,Kitsch,Postmodernism.Durham:
DukeUP,1987.
Chen,Ruihong.[陈瑞红].审美现代性中的纨绔主义.学术研究,2003(12):
121-24.
---.关于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国外文学,2003(4):
11-16.
---.论王尔德喜剧中的纨绔主义.广西社会科学,2003(8):
125-27.
---.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文史哲,2004
(1):
124-28.
Childs,Peter.Modernism.London:
Routledge,2000.
Danson,Lawrence.Wilde’sIntentions:
TheArtistinHisCriticism.Oxford:
ClarendonP,1998.
Francechina,John.HomosexualitiesintheEnglishTheater:
FromLylytoWilde.Westport:
GreenwoodP,1997.]
Feldman,JessicaR.GenderontheDivide:
TheDandyinModernistLiterature.Ithaca:
CornellUP,1993.
Fu,Qilin.[傅其林].阿格妮丝·
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Gagnier,Regenia.“WildeandtheVictorians.”TheCambridgeCompaniontoOscarWilde.Ed.PeterRaby.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8-33.
Gillespie,MichaelPatrick.OscarWildeandthePoeticsofAmbiguity.Gainesville:
FloridaUP,1996.
---,ed.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
AuthoritativeText,Backgrounds,Criticism.NewYork:
Norton&
Company,Inc.,2005.
Gross,John.“Modernismthen&
now.”TheNewCriterionNov.2007:
30-35.
Guy,Josephine&
Small,Ian.StudyingOscarWilde:
History,Criticism,andMyth.Greensboro:
ELTPress,2006.
Hough,GrahamGoulden.TheLastRomantics.London:
Duckworth,1949.
Li,Yuan.[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61-66.
Mahaffey,Vicki.StatesofDesire:
Wilde,Yeats,Joyce,andtheIrishExperiment.NewYork:
OxfordUP,1998.
Parkes,Adam.ModernismandtheTheaterofCensorship.NewYork:
OxfordUP,1996.
Meisel,Perry.TheCowboyandtheDandy:
CrossingoverfromRomanticismtoRockandRoll.NewYork:
OxfordUP,1999.
Reed,JohnR.DecadentStyle.Athens:
OhioUP,1985.
Pater,Walter.TheRenaissance:
StudiesinArtandPoetry.London:
Macmillan,1912.
Raby,Peter,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OscarWilde.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Miller,RobertKeith.OscarWilde.NewYork:
FrederickUngarP.Co.,1982.
Murphy,MargueritteS.ATraditionofSubversion:
theProsePoeminEnglishfromWildetoAshbery.Amherst:
MassachusettsUP,1992.
Roberts,David.ArtandEnlightenment:
AestheticTheoryafterAdorno.Lincoln:
NebraskaUP,1991.
Shen,Shaoyong.[沈绍镛].郁达夫与王尔德.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4):
56-60.
Sherard,Harborough.BernardShaw,FrankHarris&
OscarWilde.NewYork:
GreystoneP,1937.
Varty,Anne.APrefacetoOscarWilde.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Wang,Desheng.[王德胜].当代处境种的美学问题.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Whissen,ThomasReed.TheDevil’sAdvocates:
DecadenceinModernLiterature.NewYork,GreenwoodP,1989.
Wilde,Oscar.ThePlaysofOscarWilde.Hertfordshire:
WordsworthEditionsLimited,2000.
---.TheDecayofLying.NewYork:
SunflowerCo.,1902.
---.ThePictureofDorianGray.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3.
Woodcock,George.TheParadoxofOscarWilde.NewYork:
Macmillan,1950.
Yang,Ni.[杨霓].“TheImportanceofWearingMasks”.ZheJiangUniversity,2002.
Yeats,W.B.Autobiographies:
ReveriesoverChildhoodandYouthandtheTremblingoftheVeil.NewYork:
Macmillan,1927.
Ye,Xin.[叶辛].“OscarWildeInConfrontationWithLateVictorianSociety.”FuJianNormalUniversity,2004.
Yin,Qiping.[殷企平].王尔德小说理论刍议.浙江大学学报,1999
(1):
63-66.
Zhang,Jiemin.[张介民].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0(4):
32-39.
Zhou,Xian.[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Zhou,Xiaoyi.[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4(3):
95-101.
Zhang,Lin.[张琳].“DandiesandDandyisminOscarWilde’sComedies.”Diss.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2007.
Zhu,Gang.[朱刚],TwentiethCenturyWesternCriticalTheories.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Zhu,Gang.[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II-3研究基础(研究生本人的研究能力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校、系的相关资料设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了如下课程: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世纪美国小说、二十世纪英国诗歌、英美文学史、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西方文化思想史、语言学导论、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等。
目前本人已发表一篇题为《戏仿拼贴语言游戏——<
白雪公主后传>
的元小说特点》的期刊论文,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
怀着对英国文学的浓厚兴趣,我搜集并阅读了大量关于纨绔主义、奥斯卡·
王尔德及其剧作的书籍与论文。
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得到我的导师凌建娥副教授的悉心指导。
学校里可用于研究的资料设备也较为齐全。
无论从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杂志还是从国内外的网络资源中获取各种资料,都非常便利。
上述所有工作均为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Ⅲ.研究设计
III-1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进行奥斯卡·
王尔德及其作品研究的文献综述,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将从王尔德纨绔主义产生的背景入手,进而分析作为纨绔子弟的王尔德本人的生活方式。
纨绔子弟产生于摄政王时期,在维多利亚时代其重心转移到法国。
他们通常衣着奇特、语出惊人,波德莱尔在评价纨绔子弟的特点时说:
“这些东西不过是他(纨绔子弟)的精神的贵族式优越的一种象征罢了。
他首先喜爱的是与众不同”(437),而王尔德则在他的生活中将这种“与众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生活模仿艺术”的信条实施到生活当中:
他在学校期间就喜欢穿奇装异服;
他的语言充满了警言绝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就连最后他的同性恋倾向也在当时严厉的维多利亚时代还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以至于评论界对他的看法也一直充满争论众说不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柯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 开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