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语文课程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5913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2.36KB
定稿语文课程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定稿语文课程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语文课程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
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
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
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
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
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
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五)“教学论”阶段。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
(六)“教育学”阶段。
1986年12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
“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的。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学”这个门类下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
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
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
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
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语言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
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
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认识语文课程的几个层面:
(一)形式与内容。
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
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
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二)应用与审美。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
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
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三)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
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
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
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
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2、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
一是对学生的研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学生的需要;
二是对社会的研究,根据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
三是对学科的研究,根据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和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来确定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建立在对上述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
其次,必须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
第三,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
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
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
3、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共十条,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
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
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
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
4、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发展的关注。
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
现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学段。
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项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上保持一定梯度,循序渐进。
普通高中阶段:
(1)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是“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拓展”“发现?
创新”。
(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第3章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教学大纲
指语文学科的教学纲要。
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
包括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
(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
它蕴含了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它对于学生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
因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和信息获取,也是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侵润、熏陶、感染民族的精神,认同和超越民族文化,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种子。
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
2、选文,即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
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3、事实、概念、原理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作为语文课程的特定知识,它们呈现出汉语文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语文知识总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不能单纯视为一种静态知识体系,而应看到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文化价值。
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训练,而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
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同,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客观对象,而是与我们交互作用。
这体现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
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是教师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
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课本)等同使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2、分编型语文教材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共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
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①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②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
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
③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①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
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
②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这些是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凭借。
凭借什么?
这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这段话阐明了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
③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功能。
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附加任务。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现代语文教育观整个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要素。
它不是孤立的,我们也不能孤立起来理解。
总观叶老全部教育论著,我个人认为叶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
1、学生本位论
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思想指出: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这从师生关系上,破除了“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应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以能使学生切实获益为依据,加以设计或改革。
叶老认为,如果学生“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尤其是在多变激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与受教育》)。
所以他认为语文教材要作为例子来教。
引导学生自己“反三”,形成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
生活本源论
叶老的“生活本源论”认为:
语文教学之一切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语文教学应以整个生活为教材。
他早年就说过,“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这看法与今天的“大语文观”相似的。
既然生活本身都可以作为学语文的教材与渠道,那语文课本只能是例子而已。
叶老还认为,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生活,改进生活,教材应多选取日后需要的文种之范例,主张多选普通实用文,少选文言文,对与学生生活隔着一层(不止一层)的名家名篇也要慎选。
2、实践本体论
叶老的“实践本体论”告诉我们:
任何技能、习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只知道某些知识,与不知道没有多少差别。
只有即知即行,行中求知,才与学生的成长有利。
而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
3、习惯本旨论
叶老的“习惯本旨论”指出:
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
他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达到熟练,自动化,形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而这就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动感官,动手、动口,亲自实践才行,任何越俎代庖都是无济于事的。
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教材的“举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以三隅反”。
所以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
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选编的价值追求:
小学新课程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上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倾向,那就是尽可能地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现实世界、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语文教材选进课本中来。
儿童具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力,是天生的学习者。
受到复杂生活语境的熏陶,初入学的儿童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话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系统。
因此,小学语文应当在儿童掌握了简单口语之后,重点发展他复杂的高级口语能力,帮助他学习初步的书面语言,并且进行初步的文学教育、文化和思维启蒙。
所以,语文教材的选编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选择那些能够从心理上、观念上达到与学生心灵“际遇”,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和生命教化。
对于儿童来说,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是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通过高效而又适合儿童的教材把他们身上的语文潜能激活。
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在选编上,应遵循儿童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而且课文选编还要契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很好地提供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科学,追求合理。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使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编排整合,使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教育意义。
从小学进入初中,已完成了基本的语言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此时,教科书应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都注重一个“新”字,课文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数目上,更体现在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的选文原则上。
新课程教科书在选编上凸显学生主体意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而且教材通过设计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是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并且在编制上凸显人文意识、强调探究意识。
基础性是因为高中阶段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仍然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代性是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多的社会语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完成社会化过程,融入社会,变成适应良好的社会人。
选择性是因为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稿 语文课程 教学 新编 课后 习题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