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鄂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学期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5278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39.95KB
新鄂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学期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新鄂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学期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鄂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学期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1.课件:
多种动物的运动
2.提供观察对象:
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5.课堂延伸
问:
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
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
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
、动物的繁殖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
珍爱生命。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
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1.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
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
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
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多彩的生命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1.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1.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
讨论交流的引导;
适当的解释说明;
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
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二单元
到苗圃去
7、植物的繁殖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教师准备:
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
绘制班级分工表;
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
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
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
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提出。
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
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8、茎繁殖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1、教师准备:
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
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
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每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
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
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
板书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9、移栽植物苗
1.
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5.
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6.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教师准备:
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
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师问:
“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
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
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
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
(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
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
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
)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
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
图3,填土窑均匀;
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
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
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
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
浇水要一次性浇透;
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
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
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移栽结束后,师问:
“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
”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
7.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
“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
活动建议
1、广泛收集关于根繁殖的资料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种子、茎来繁殖植物的技术,但是对于根的繁殖技术还没有接触过。
关于资料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任务。
通过该部分的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
学生将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了解一些利用根来繁殖的基本技术,为后期的实践累计理论知识。
2、整理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的内容众多。
在资料收集完毕后,必须要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
通过该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
能用根繁殖的植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繁殖的效果几个基本板块。
使学生清楚用根繁殖植物需要完成的基本步骤,为繁殖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分析方式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项目收集到的资料
能用根繁殖的植物名称
繁殖过程
繁殖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所收集的种类较多,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以小组为的单位完成统计分析记载。
3、把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组织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交流,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用根繁殖植物。
资料的交流过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资料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形成浓厚的交流气氛,培养善于交流的能力。
4、实验并完成记载。
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操作之前,应该提示学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于实验的植物品种,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资料的运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教材提示了使用甘薯,甘薯是一种容易用根来繁殖的植物,且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验对象。
在完成繁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载,要求内容尽可能详细。
该记载应该包括三部分:
(1)实验的操作过程;
(2)根块的发育情况;
(3)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及活动总结。
各部分的参考实验表格如下:
实验操作过程记录
植物名称:
操作步骤操作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根块发育情况记载
根块发育情况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移栽后实验观察记录表
移栽后的叶的变化情况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10、苗圃里的蒲公英
1、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5、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6、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
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步骤
1.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提出问题:
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学生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肯定会看到过这些植物,但是由于本课教学和参观苗圃相隔时间较长,可能会遗忘,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引起学生对这一发现的共识,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
它们来自哪里?
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教材中特别提示:
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
2.吹蒲公英比赛。
虽然是一次比赛,但是教材安排的着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
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
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
该活动必然会引起大量学生的关注,应该注意重视组织工作,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教材安排了详细的活动步骤说明,指导学生逐一明确。
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
因为是比赛,所以就必须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测量工作由教师完成,数据记载工作可以安排合适的学生进行辅助。
教材在这里没有安排分小组进行数据记载,而是以全班比赛的形式呈现数据的记载工作,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年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数据测量和分析的能力,数据采集和定量分析是初次接触,应该由教师完成主要测量,学生承担辅助记载任务,最后的结论分析应该在引导下形成。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
他们是怎样吹的?
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
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并形成规律:
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
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
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
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材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
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
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那么远?
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
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
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
引导学生考虑自然界中风的特点,认识的到:
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
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
引导学生得到结论:
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已经知道蒲公英的繁殖传播方式,必然也会对其它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传播方式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教材安排了六副图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每一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
由于提供的图片内容相对较多,且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对部分果实结构进行过一定的观察,教学时段内对于图片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形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整体认识,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设计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
4.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
指导如何填写教材提供的统计表格。
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和资料收集的形式多样化,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鄂教版 科学 小学 年级 下册 学期 公开 优质课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