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医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3708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58.87KB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容医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生物利用度:
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被吸收从而为机体所利用的程度与速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1.护肤养颜化妆品、用于预防或治疗皮肤病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
2.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全身性的不良反应、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
3.大大降低、较大剂量、增大药物对于其他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
4.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角质层、活性表皮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5.角质层、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6.药物的极性、脂溶性、解离情况、强、难以。
7.角质细胞的半透膜结构扩散、角质细胞的细胞间隙渗人皮肤深部。
8.仅有0.1%、皮肤附属器。
9.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
10.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11.易于、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水性蛋白凝胶、水性组织、亲水性、角质层、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
12.生物膜结构、角质层、药物贮库、缓慢而持续、滞留量和滞留时间。
13.二甲亚砜、月桂氮卓酮(氮酮)、尿素、吐温·
80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如油酸)及其酯、醇(如丙二醇)、月桂氮卓酮。
14.下降、增加、水溶性、脂溶性。
15.体外经皮渗透研究、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三、选择题:
1.C2.B3.A4.C5.A6.D
四、问答题: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又与一般药物的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差别。
一般药物制剂(包括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剂)的有效成分都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产生药理效应;
而外用美容药物主要是通过有效成分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深部组织进而在局部发挥药效,因此,理想的外用美容药物应可以顺利地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产生局部效应,而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以免产生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或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
2.答:
外用美容药物经由表皮进入皮肤深处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过程:
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
3.答:
由于皮肤的角质层具有类脂膜性质,因而脂溶性强的药物往往易于通过角质层;
另一方面,药物要进入皮肤深部起效,透过角质层后,还需要进一步分配到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
而活性表皮可以看成水性蛋白凝胶,是水性组织,所以,又要求药物有一定的亲水性。
因此,只有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能较好的透皮吸收。
脂溶性太弱,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
脂溶性过强又会抑制药物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
第三章.透皮促进剂
1.透皮促进剂:
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人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
2.透皮时滞:
透皮促进剂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
1.物理法、化学法、药剂学方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合成前体药物、透皮促进剂。
2.形成微细孔道、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
3.月桂氮卓酮类、二甲基亚砜类、帖烯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醇类、脂类、鲨烷类、B-环糊精。
4.5、5。
5.薄荷醇、冰片、柠檬烯、细胞间微孔。
6.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抗炎、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
1.D2.C3.B4.C5.A6.B7.D8.C
理想的透皮制剂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对皮肤无损害、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无药理活性,无全身毒性;
(2)优良的理化性质:
无色、无臭、无味;
化学反应惰性,在制剂中不降解,不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3)速效、长效性:
促透效果快,持续时间长;
(4)可逆性:
撤去透皮促进剂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可迅速而完全地恢复;
(5)单向性:
皮肤的屏障功能只能单向降低,内源性物质不能通过皮肤扩散损失;
(6)经济性:
价廉、易得并适合于多种药物。
2.答:
月桂氮卓酮透皮促进作用有以下主要特点:
(1)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强大促渗作用;
(2)促渗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产生最佳促渗作用的浓度通常为2%~6%,最佳浓度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所用介质有关。
其促透作用往往不随浓度提高而增加;
(3)促渗作用缓慢而持久:
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从2~10小时不等;
(4)与其他促渗合用,常可增强促渗效果:
如与丙二醇合用,后者可促进本品在角质层的转运和分配,从而产生更强的促渗效果,使药物渗透量增加,时滞缩短。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1.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是应用电离子导入仪器在皮肤上产生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离子迁移:
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者,在溶液中解离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向异性电极移动。
3.堆移效应:
非离子型药物通过形成水合离子(即非电解质与水分子或离子结合)被转运。
例如,NaCI正、负离子都结合水分子,数目与离子周围的水化壳的大小成正比。
离子与它捕获的周围水分于一起在电场内移动,而水分子又携带着非电解质也在电场内移动,最终使非电解质的药物被导入皮肤,此谓“堆移效应”。
4.电泳:
某些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呈胶体微粒状态,可因自身或基团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呈带电状态。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的胶体微粒也向异性电极方向移动,谓之电泳。
5.电斥作用:
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
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
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
6.超声波导入:
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皮肤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过程。
这是一种经皮肤和黏膜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
7.空化作用:
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
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
1.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超声波药物导入、皮肤刺激性、过敏反应。
2.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回流储库系统。
3.离子迁移、堆移效应、电泳。
4.皮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使疗效增强、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适宜给药方法、方便的、无痛苦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的方法、导人的药量少、只适于药物效价强度和效能均高的药物、进人体内的药量不易精确计算。
5.旁路途径、孔道形成、电渗作用。
6.真皮、皮下组织、肌腱、软骨组织。
7.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莫地平、睾酮。
8.瘢痕、脂溢性皮肤病、手足多汗症、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肿瘤。
9.皮肤灼伤、一过性红斑、感觉不适。
10.使常规涂搽时难以通过被动转运的药物可以透皮转运、能透过的药物种类较多,不限于水溶性和电离的药物。
11.空化作用、机械作用、对流运输、热效应。
12.超声波、药物、皮肤。
三、选择题:
1.B2.D3.B4.C
四、问答题:
1.答: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的机制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与下列机制有关:
(1)旁路途径旁路途径包括汗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屑器。
汗腺、毛囊、皮脂腺开口直径足够允许一般的药物离子通过;
加上它们的电阻小,有利于电流通过,可使药物透皮吸收。
大多数情况下,旁路途径转运最为重要。
(2)孔道形成加在皮肤角质层上的电位差可能引起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平行排列及邻近的偶极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使相邻的角质螺旋之间形成孔道,皮肤的通透性加大。
(3)电斥作用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
(4)电渗作用电渗作用是在电压作用下,皮肤两侧的液体产生定向流动,形成电渗流,带动水合的药物离子移动。
皮肤在生理pH下,相当于一个带负电荷的多孔膜。
膜两侧的液体定向流动的方向决定于电极的极性与皮肤的电荷。
当介质的pH大于皮肤中角蛋白的等电点pH3—4时,皮肤带负电荷。
水分子从阳极通过皮肤流向阴极。
这个过程增强阳离子型药物的经皮渗透,也增强了溶液中非离于型药物的经皮渗透。
当介质的pH小于皮肤的等电点时,皮肤带正电荷,电渗的方向则相反。
2.答:
(1)空化作用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
实验证明空化可发生在角化细胞中,推测由于空囊的振动导致角质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亲水性通道,可促进药物的渗透,对亲水性药物更为有效。
(2)机械作用机械作用是指介质或其他粒子在吸收超声能量的同时,产生辐射压力,对气体粒子和细胞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把药物分子“推”或“拉"
人组织内。
(3)对流运输对流运输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引起扩散体系内气泡不断振动,进而导致气泡周围的微粒旋转和液体环流,由此而引起体系内溶剂流动,有助于药物以对流运输扫扩散进入皮肤,特别是以附属器为通道的对流运输更明显。
(4)热效应热效应是药物、介质、皮肤和皮卜组织吸收超声波产生的机械能可连续地转化为热能,因此,增加药物和皮肤细胞膜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的动能,从而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附属器的口径扩大,有利于药物经皮肤吸收。
3.答:
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皮肤灼伤操作不当或局部角质层的缺失均容易引起皮肤灼伤。
(2)一过性红斑治疗处一过性红斑是较多见的不良反应。
(3)感觉不适可能引起轻度刺痛感或牵拉感,尤其是在刚启动电流或电流加大过快时容易发生,1-2分钟内消失。
极少数患者感到金屑味。
防治:
不良反应与个体敏感性高、电流大、治疗时间长和水被电解成H+有关。
事先将阳极浸泡在NaHC03溶液中,并且治疗中每10分钟重复浸泡,可防止或减轻因水电解引起的不良反应。
此外,治疗时应逐渐加大电流,以免产生感觉不适或皮肤灼伤。
皮肤破损处事先用凡士林涂抹,以阻止电流从该处通过。
有心律失常或电子装置植入史的患者禁用。
第六章 维生素类
1.又称抗凝血维生素,为甲蔡醒类物质。
天然品有Kl和K2,均为脂溶性,主要来源于蛋黄、鱼肝油、绿叶蔬菜,卷心菜、红花油、葵花子油。
K3和K4为人工合成.
2.又称抗询楼病维生素,是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D2(麦角钙化醇,calciferol)和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
D2的前体为麦角固醇,D3的前体为7一脱氢胆固醇。
维生素D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对空气及光敏感,加热易破坏。
3.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包括A1、A2两种形式。
维生素A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retinol)、视黄醛(retinal)和视黄酸(retinoicacid)。
天然维生素A是以游离型或脂肪酸醋的形式只存在于动物界,特别是在水生动物的肝脏中含量尤高,植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有大量的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进人机体可转化成维生素A。
维生素A为黄色柱状结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见光、遇空气易失效。
1.胡萝卜素
2.维生素A
3.维生素C
4.维生素C、抗癌作用
5.维生素B6
6.羧化酶
7.D2、D3
8.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1.A2.B3.C4.B5.C6.D7.D8.A9.B
1.答:
(l)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发挥多种作用如促使叶酸转变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参与核酸的合成;
将Fe,+还原成FeZ+,易于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皮肤光泽。
(2)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是构成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成分。
所以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保持皮肤弹性,延缓颜面皱纹的出现。
(3)降低血中甘油三醋和胆固醇的浓度,并对肝、肾的脂肪浸润有保护作用。
(4)增强机体解毒功能,维生素C能起到保护琉基的作用,而琉基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排出体外,起到解毒作用。
(5)保护皮肤。
维生素C可抑制多巴氧化、减少黑色素生成且可使皮肤中已合成的黑色素还原为无色物质。
(6)能提高组织中cAMP的水平和使透明质酸酶灭活,阻断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过快增生。
2.答:
(1)参与糖蛋白的合成,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调节人体表皮角化过程。
若维生素
A缺乏,可引起勃膜与表皮的角化、增生和干燥。
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和干燥。
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发炎甚至穿孔。
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时皮肤干燥,发生毛囊丘疹和毛发脱落,特别是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上皮组织不健全,易致感染。
(2)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殖功能。
维生素A能促进骨骼及牙齿的发育。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A对维持精子产生、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重要意义,同时能提高雌性动物受孕与健康胚胎形成的几率。
(3)维持正常视觉功能。
维生素A参与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的感光性能。
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对弱光敏感性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
(4)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和抵抗力。
维生素A明显对抗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可促进胸腺增生,可使免疫力增强。
(5)有效预防癌症。
人体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与视黄酸直接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有防癌作用。
(1)维生素E常用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众多疾病及抗衰老的主要或辅助治疗。
(2)皮肤科疾病维生素E可外用治疗冻疮和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心内膜炎及X射线引起的下肢溃疡;
口服可治疗大疤性表皮松解症;
与泛酸钙配伍治疗红斑狼疮;
还可治疗多形性红斑、系统性硬皮病、色素性紫瘫性皮肤病等。
(3)用于化妆品维生素E可渗透至皮肤内部发挥其润肤作用。
同时,维生素E对于防止紫外线损伤,保持皮肤弹性,延缓皮肤的老化进程均有作用。
”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生化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患者的红细胞和骨骼肌的膜结构异常,用维生素E治疗能改善症状。
(5)可用于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可减少早产儿因输氧导致晶体后纤维增生所引起的失明。
4.维生素E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能避免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广泛的药理作用。
(1)滋润皮肤、防护紫外线损伤和减少色素沉积,延缓衰老。
(2)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殖能力。
(3)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4)改善组织供氧、降低组织氧耗,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氧利用率。
(5)大剂量可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能使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并能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
5.答:
(l)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液和皮脂分泌,促进毛发生长及皮肤含水量正常化。
维生素D缺乏,易发生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2)促进肠赫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浓度增加,有利于钙、磷在骨中沉着,促进骨组织钙化,是骨骼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维生素D缺乏时,儿童易患询楼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症。
血钙过低,还可出现手足抽搐和惊厥等。
(3)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增强免疫功能。
(4)预防癌症。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抑制前列腺癌的扩散和降低发生结肠癌的几率。
第七章维A酸类
1.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视黄醇(retinol)衍生物。
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光老化性皮肤病以及多种皮肤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与维A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A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RARs,仅与9一顺式维A酸(9一cis一RA)结合,但不与维A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RXRs。
各有
α、β、γ三种亚型,不同的维A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RARα分布广泛,RARβ主要见于真皮纤维母细胞,RARγ,主要见于表皮。
1.CRABPs、维A酸核受体。
2.致畸作用、胚胎毒性。
3.环己烯环、多烯侧链、极性终末基团。
4.皮肤粘膜刺激症状
5.维A酸受体的多样性
6.银屑病
7.依曲替酯、依曲替酸
8.酪氨酸酶
9.急性皮炎、湿疹
1.A2.B3.D4.B5.C6.A7.C8.A9.C10.B
四、问答题
(1)参与调控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维A酸是强有力的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表达的生物调节剂,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表皮细胞的终末分化阶段,使角质形成细胞平均体积减小,从而发挥抗增殖、抗角化作用。
此外,还能调节细胞分化,使异常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
(2)抗炎作用维A酸类具有局部抗炎作用。
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酶,减少炎症介质PG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白三烯类的合成和释放,还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
(3)抑制皮脂腺的分泌维A酸是皮脂细胞增殖和脂类合成的强有力抑制剂,维A酸通过抑制皮脂产生和减少皮脂腺的大小以影响皮脂腺的活性。
(4)免疫调节作用维A酸作用于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辅助抗体的产生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
(5)抗增生、抗肿瘤作用通过特异的糖蛋白与肿瘤细胞发生接触,并以药物的毒性导致胞浆膜及胞浆内超微结构改变,使肿瘤细胞溶解。
阻止体内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研究表明维A酸能通过下调明胶酶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阻止血管新生。
(6)减少表皮黑素维A酸外用有助于减轻因光损伤所致色素过度沉着引起的损害。
在多个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维A酸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减少黑素的形成,并减少黑素小体输人角质形成细胞。
(7)护肤养颜、抗衰老维A酸可抑制胶原纤维酶的活性。
维A酸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胞液中存在的维A酸(RA)相关细胞结合蛋白(cytosolieRAbindingprotein,CRABPs)和细胞核中一系列维A酸核受体介导的。
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主要为CRABP-Ⅰ,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CRABP-I。
与维A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A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RARs,仅与9一顺式维A酸(9一cis一RA)结合,但不与维A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RXRs。
各有α、β、γ三种亚型,不同的维A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这两种核受体在与靶DNA结合时表现出高度的协同性,RARs需要与RXRS形成异二聚体才能有效地与DNA结合从而发挥功效,RXRs不仅能自身形成同二聚体起作用,还可与其他的细胞核受体,如维生素D受体、甲状腺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PPAR们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发挥生物效应。
维A酸进入皮肤后被CRABPs从细胞外基质中摄取,并输送至细胞核内,然后与RARs和/或RXRS结合,这些受体联合成纯的或杂的二聚体之后,再与位于相关基因启动区的DNA反应性成分(DNA一responseelement)(RARE和RXRE)结合,从而激活了相关靶基因启动区,并与共活化因子(coactivators)及共阻抑因子(corepressors)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弓}起基因的表达或阻抑,最终导致表皮和真皮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1)痤疮本品是第一个外用治疗痤疮的维A酸类药物,疗效肯定且安全;
异维A酸是治疗痤疮的首选药物。
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粉刺的形成并能溶解粉刺;
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导致毛囊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转换率增加,加速粉刺排出。
维A酸还能降低粉刺内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聚力,减少非炎症损害并防止炎症损害的发生。
阿达帕林治疗座疮的作用机制与全反式维A酸相同,但其抗炎作用和溶解粉刺作用要强于全反式维A酸,并且刺激性小。
(2)角化异常性皮肤病该类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毛囊角化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毛发苔鲜、掌坏角化病等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银屑病各种维A酸对银屑病均有效,但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疗效最佳者为依曲替酯。
(4)护肤养颜维A酸可使皮肤柔嫩,皱纹明显减少,颜面斑状色素沉着消退,雀斑减轻,黄褐斑消退,皮肤粗糙度降低,从而达到美容效果。
(5)其他维A酸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皮肤科中可用于治疗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肿瘤。
此外,全反式维A酸也可用于治疗扁平庆、庆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皮肤病。
4.答:
(1)口服维A酸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致畸作用和胚胎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容 医学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