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3342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74KB
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1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独立操作的能力。
13、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知识讲座、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讨论、实验教具制作、等等,留给学生空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在中考中带领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认真钻研教材和中考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动态,正确把握中考复习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教师在复习中采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取得显著的复习效果。
了解初中化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对教师选择针对学生实际、符合中考方向的复习题、测试题,加深对中考说明的理解,在复习中避免学生走弯路、做无用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下中考化学复习练习题、测试题命制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一、测试命题的理论
根据测试目的可以将测试分为:
预测测试、诊断性测试、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四种。
预测测试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班、分组、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对学生应具有的有关学习基础进行测试;
诊断性测试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水平测试是在某一门学科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所进行的测试;
选拔性测试则是将学生进行区分,有利于招生选拔工作。
一般来说,中考具有较强的选拔性测试的特征;
两考合一则同时具有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的特征;
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同时具有水平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的特征;
中考的复习题更多的具有诊断性测试的特征。
二、新课程中考测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在测试命题上要注意在考查学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不仅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重现和描述,还要从这些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关系上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考查观察、实验、思维、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选取要注意适当从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素材的化学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上增加了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能力型题目。
中考测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三、新课程中考测试题的命题原则
中考测试题的命题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试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
2.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使试题的解答过程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思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更加注重考查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4.公平性:
公平性是指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所有考生公平,避免偏题、怪题。
应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5.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试题内容应正确无误,表达准确清晰;
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题量要适当,难易程度符合实际情况;
试卷形式要规范,格式要正确。
除以上命题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基础性,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出偏、难、旧题,避免盲目攀高。
应灵活多样地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技能的机械组合。
2、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3、要注重考查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注意从实际出发选取试题素材,考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学习化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命题要做到:
执行课标、体现课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加强能力、关注探究、联系实际;
注重素质、体现创新、促进发展。
四、中考化学复习测试题的命制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以上一些基本的命题理论的基础上,大家就可以尝试进行试题的编制了。
在编制习题之前,命题者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这样才能把握住命题的方向,使我们编制的测试题符合中考的要求。
(一)试卷编制的一般程序
(1)明确考试目的:
就是你这个考试是什么性质的。
(2)确定考试范围:
也就是考什么,具体考哪部分的知识,考哪些能力。
(3)制定双向细目表:
在明确考试范围的基础上确定题型、题量以及编排试题的顺序。
(4)确定试题:
就是依据双向细目表精心编制及精选适当的考题。
(5)审查修改试题:
整份试卷编制完成后,需要认真审查、修改、调整考题。
(6)试答试题内容:
在试卷正式使用前,教师需要独立的将全卷认真地作一遍,以再次把握试题的难度和题量,同时防止出现科学性错误。
一般留给学生的答题时间应该是教师答题时间的2~3倍。
(7)制定评分标准:
使各试题的分数合理分配。
(二)命题前的重要工作——制定“双向细目表”
为了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
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在编制习题之前,还要列一个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能力层次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表。
一般来说,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
中考一般地将考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A层次:
属于了解和经历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等描述。
B层次:
属于理解、模仿、反应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等描述。
C层次:
属于应用、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描述。
列出双向细目表后就会使要考查的知识点及所要考查的层次确定下来,这样试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就不会随便改动,不会因为命题者个人专长或偏好而使取样、难度等有所偏差,以确保试题的质量。
猜你感兴趣:
化学《酸的通性》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
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
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板书]:
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
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含氧酸:
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无氧酸:
HCl、H2S、HI、HBr(氢某酸)一元酸:
HCl、HNO3、HI、HBr二元酸:
H2CO3、H2S、H2SO4三元酸:
H3PO4二.酸的通性[教师活动]:
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水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
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最后强调:
“酸+金属=盐+氢气”中:
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
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提问]:
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
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
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pH值的范围:
0—1470——————————————
14中性酸性增强碱性增强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
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
7时,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
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
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
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
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
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
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
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
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
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
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C6H6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
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
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
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五、乙醇CH3CH2OH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加无水硫酸铜;
如何得到无水乙醇:
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
羟基)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v(B)==
①单位:
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
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
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
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
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
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
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动、等、定、变。
①逆: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
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
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正=v逆≠0。
④定:
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
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
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
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1.木炭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C+2CuO=2Cu+CO2↑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放热
相关知识点:
(1)把木炭粉和氧化铜铺放进试管,使受热面积大,反应快;
(2)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了检验是否产生CO2;
(3)在酒精灯上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4)先撤出导气管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
(5)试管冷却后在把粉末倒出,防止灼热的铜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CuO;
(6)C是还原剂,CuO是氧化剂
2.氢气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H2+CuO=Cu+H2O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
(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1)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2)不能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混入CO2中。
使CO2不纯;
(3)不能用稀硫酸是因为碳酸钙和硫酸反映,产生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
(4)不能用碳酸钙粉末是因为反应物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太快。
4.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分解反应)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CaO俗名为生石灰
5.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CO+O2=2CO2
产生蓝色火焰
(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Cu+CO2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粉末,生成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2O2=CO2+2H2O
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8.工业制造盐酸(化合反应)
H2+Cl2=2HCl
相关知识点:
该反应说明了在特殊条件下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9.实验室制取氢气(置换反应)
Zn+H2SO4=ZnSO4+H2↑
(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实验仪器和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
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
倾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化学 复习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