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3089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11KB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没有,但是故事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菲利普的人生进入了这样的模式:
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
菲利普对人生信条是:
他想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
可最后,他依旧身处人生的枷锁之中。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遇到的人,只会让一个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终将走上自己真正要走的路。
因此,一个人注定只有一种命运。
这是否也是人生的枷锁?
1人的自我意识
因为菲利普的残疾,他被周围的人所孤立,也正因如此,他更能看得清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
“只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疼痛感觉,他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肉体的存在。
而对个人来说,他也非得经历这类切肤之痛,才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
什么是自我意识?
我想,是意识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与统一。
人具有精神性的存在,不止有肉体性的存在,因此具有分离性。
但是精神独立于肉体,却不能脱离肉体,两者又是紧密的统一在一起。
精神会受到肉体的制约和影响,肉体是精神与外界世界相接触的媒介,对精神的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
因此,精神和肉体又是统一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的身躯是个独立而完整的机体,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是以完整而独立的个性存在于世的。
2关于宗教
菲利普开始时虔诚的相信上帝,但他无法理解这种现象:
一个人可以作为教士虔诚地讲上一大通道理,却从不愿以普通人的身份躬身力行。
这种言行不一的欺骗行为使他义愤填膺。
我想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他讲到在过去的中国一直以来是以道德来维系社会和国家,皇室统治者一直大力推行儒家的道德礼教,人们受着道德礼教的约束,但这里面存在着阴和阳的关系。
文人官员集团都善于道德说教,并严格执行着各种细致繁碎的礼仪规范,这是阳;
但他们在实际的行事时,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争权夺利,而把道德作为表面文章,这为阴。
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宗教是多么相似,它们都是以道德说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它们自身有着另一套行为标准,它们都成为了统治者奴役民众思想的工具。
此时,信仰成为了一种枷锁。
宗教本身没有错,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
道德本身也没有错,它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生活。
但是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信仰自身,信仰是什么?
自己为什么要信仰?
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信仰常常是环境强加给自己的。
比如,一个人出生在西方的某个国家里,他从小就被教育要信仰上帝,周围的人们也同样信仰上帝,他所处的环境都是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他就会被灌输这种宗教信仰,并感觉这一切自然而然。
当菲利普到德国海德堡学习时,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遇到了不同思想的人,他有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他了解到,有些人之所以死抱住信仰不放,若不是由于冥顽不化,就是出于私利的考虑:
他们心里明白那些信仰纯属虚妄,但仍有意装模作样来蒙骗他人。
他发现自认为正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大家都自认为正确得很。
那些伟人,在他们的时代里,所坚信的真理,如今我们证明可能是错的。
那么我们今天坚信不疑的事物,会不会像过去他们所相信的事物那样,同样也是错误的?
“凡是世人所相信的事物,他差不多一概极其真诚地不予相信,而对凡是自己不甚了然的事物,都深信不疑。
”菲利普的一位朋友维克斯这样说道。
怀疑主义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思想。
怀疑一切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清楚事实、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而不陷于思维定势的偏见。
【篇三】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几个月前趁着当当打折囤了这本书,结果不小心买了双份,朋友们便调侃这是双重枷锁啊!
“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
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
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这是菲利普最后编织的人生地毯图案。
近来发现周遭很多同学也是如此,金秋十月的邀请已有三场。
菲利普从最初的摆脱宗教的信仰,到柏林的留学,到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到巴黎的学画,再回到伦敦学医嗯。
对自我的探知,对周围人事的探知,对米尔德里德的情感,爱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也会是不对等的。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人值得活下去,那就是爱情和艺术。
我认为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场冒险,一个人的心中应该燃烧起熊熊的、宝石般的火焰;
人应该冒险,应该经风浪”。
精美的波斯地毯图案,人生的图案都需自己去编织,寻找其中的意义。
【篇四】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之后又读了几部他的其他作品。
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
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
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
所以读毛姆的书好像是听一个长者讲故事。
我渐渐地听得入迷了。
菲利普是个残疾人,他的人生算不上成功。
他在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
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
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接触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
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
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
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
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
最后报收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菲利普能够做到只是提及他的残疾时才害羞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个尘世中有不少残疾人,这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从不努力去生活,而是依靠社会救援或者别人的同情生活,而且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菲利普却不这样,虽然早期的他不能像圣人一样摆脱身体缺陷所带来的困扰,可是他从来都不让这一问题长期困扰自己,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菲利普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
在我看来,他的这种斗志已经足以证明他的不平凡。
他在追求生活的道路上有过许多尝试,走过许多弯路:
皈依基督,去德国,学习德语,前往巴黎学画,去会记事务所学习等等。
在坚持寻找梦想的道路上,谁又没有走过弯路呢?
坚持最初的选择并不困难,它不需要太多的勇气,需要的只是盲目的坚持,再加上足够的耐性和余生的幸福就完全可以了。
可是,选择改变却没有那么容易,它是一件需要有极大勇气和魄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你去*虽然完全不喜欢但可能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而进行新的尝试,它需要你有面对庸俗世人嘲笑的勇气,需要你有可能会再次失败的觉悟……我绝不认为这是那些“不撞南墙心不死”的人能做出来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需要太多的勇气,而这正是懦弱到只懂顺从生活的他们所欠缺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的东西。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
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肉欲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
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
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
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菲利普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得到真正的自由。
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
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吗?
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
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篇五】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
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故意让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愈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善良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
小时候,自己也曾因过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点,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
尽管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常常为自己想象出来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烦恼中成长起来的?
“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
在他痛苦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逐渐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
读书使人成长。
作者在书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周围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
“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正因为菲利普持续阅读的习惯,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锁,获得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中,我分明觉出菲利普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
我也曾有他遇到过的迷茫,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处理。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是读书与沉思让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他对朋友的选择,他的求学之路,他对神学的思考……他不顾伯父反对,远赴德国求学;
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因为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转到巴黎学习绘画。
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后来他决定去伦敦学医。
书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反思,其中落魄诗人克朗肖对他影响。
“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后来的物质生活有些悲惨,但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旷达的哲学思维。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尔涅对我触动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择妻观。
他自己多才多艺,可是却离开与他同样有才华的前妻,选择与一个朴实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
他共有九个孩子,过着真实而平凡的幸福生活。
他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菲利普。
主人公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能最令读者难以理解。
他怎么会爱上一个如此自私自利甚至无耻的女人?
菲利普也认识到了她的真面目,但还是一次次无奈地感到:
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
他清楚这种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时才能消失。
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浦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财产。
“世界上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类似病态的精神折磨过自己?
因不甘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曾经投入过的感情,即使已经明了是错的,却仍在主观意识里寄希望那是永远美好的存在。
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枷锁。
很多人读书过于看重实用性、目的性,而最终面对茫茫书海无所措手。
实际上,读书是为了自己永远的成长。
”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
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书,或许会给你的未来早早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书是不分国家与年代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历史也是相似的。
当你在成长中遇到困惑时,或许古今中外的某本书里早已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过一本书对他的影响。
一开始他因为情绪波动,“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读到罗曼·
罗兰写的《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
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 枷锁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