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含答案详解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62594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94KB
届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含答案详解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含答案详解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含答案详解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1.A [解析]B项中的“孤立与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而并非指乡民个体之间。
C项,“分工合作”是“法理”的社会的特点。
D项,“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是地方性的限制造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C [解析]A项,原文内容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现代社会的自由是法律保证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的自由比现代社会的自由容易获得。
B项,因为“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所以才说“从俗即是从心”。
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B [解析]原文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温舒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
少时椎埋①为奸。
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
督盗贼,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
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
及纵死,徙为廷尉。
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
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
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
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
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
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
上说,拜为少府。
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
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
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
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
王温舒传》)
注:
①椎埋:
盗墓。
②焄:
同“熏”,以火烟熏炙。
此指胁迫。
③宛军:
指讨伐大宛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报,至流血十余里论:
商议
B.舞文巧诋下户之猾舞:
玩弄
C.有势者为游声誉游:
宣扬
D.温舒请覆中尉脱卒覆:
审察
4.A论:
批决,定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椎埋为奸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③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⑤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5.C①只是说王温舒少时做过盗墓的坏事,看不出阴险狠辣④文中明确说“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主要表现他的势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
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
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好名声。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
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力追捕归案。
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
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6.C此处主要是表现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他因不能在春天前把犯人都杀尽而遗憾,非忠于职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5分)
答: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
7.
(1)(王温舒)全都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驱使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
(把阴纵使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
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
(犯必侵辱各1分写出省略的主语“他/王温舒”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
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
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尉史。
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
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
(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即使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
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
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
汉武帝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才到任。
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
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
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
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
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
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县去了,王温舒(继续)追捕,正赶上春天了(不能斩决罪犯),王温舒跺脚叹道:
“唉!
如果能让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
”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武帝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
(负责京城长安的治安。
)王温舒按照治理河内郡的方式来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人员。
那时,义纵担任内史。
(全面负责京城长安的事务。
)王温舒害怕他,不敢恣意酷暴。
等到义纵死去,王温舒改任廷尉。
而继任中尉尹齐犯法受到处理,王温舒又重新担任中尉。
王温舒没有读过多少书,担任廷尉时神昏意滞,不辨是非,到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神思顿开。
(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
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
显然这种人是不适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
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
而这正符合王温舒的心意。
)他督捕盗贼,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
王温舒为人谄媚,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
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
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
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
对于奸猾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一个人走出狱中。
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
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
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
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
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
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
王温舒死后,他的家财累计有千金。
附:
内史:
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
廷尉:
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中尉:
掌京师的治安警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8.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8.【答案】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
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
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
(作用2分;
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
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
[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
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
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诗意为“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里的富贵人家。
”这里就将松树生长的“寒涧”与富贵人的“翠楼”形成对比。
这里的寒涧松是一种象征,指地位卑下境遇坎坷的寒士,卖松给富贵人象征得到权贵们的赏识。
9.【答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
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
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
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6分;
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⑵_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苏轼《赤壁赋》)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10.【答案】⑴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⑵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⑶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
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
“不是什么损失?
损失大了!
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
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
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
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
”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
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
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
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
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
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
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
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
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
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
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
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
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
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
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
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
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
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
“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
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
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
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
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
“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
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
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
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1)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
答A、C不给分。
【解析】A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
C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
E项应去掉“倒叙”。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①执着,有韧劲。
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
②节俭、懂事。
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
③善良、宽容。
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
④自尊心强。
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
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
⑤自立,敢担当。
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
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与解析各占1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从文章中少年凭韧性考上高中,走几十里路上学可以看出少年的韧性与执着;
从他平时的生活情况和买车不愿向妈妈要钱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的俭朴和懂事;
从他和那个老师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宽容和自尊。
另外从他独自生活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自强自立。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试题 新课 标卷含 答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