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23677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70KB
数学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
《数学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准确性。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既不能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又不能要求过低,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4、明确性。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作用。
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并能以此为标准检测教学效果。
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明确,老师上课就没有方向,也无法判定教学效果是否达到。
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达到的结果,并用规范性的术语实行描述。
5、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灵活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
二是能够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如出现事前没有估计到的情况,能够即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育心理学家和认知学派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教学目标的重点都认同应说明学生的行为和水平的变化这个观点。
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教学目标应对谁来说。
教学对象是学习者,是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教学目标写成了“使学生……”、或“培养学生……”、“提升学生……”这种提法都是不对的。
2、明确如何陈述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传统的方法是有“知道”、“理解”、“掌握”等动词来表述,但这些动词涵义较广,各人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目标就不够明确。
这些词语能够用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不适宜表述课时教学目标。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例如,“写出”、“比较”、“列举”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面加上动作的对象,就构成了教学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
下面我们讲一下如何实行行为的表述。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容比较明确,教师容易掌握。
困难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因为要使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可观察、可测量。
下面我们对认知领域每一类水平的目标提供部分行为动词,供参考。
教学目标
特征
行为动词
知道
对信息的回忆
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背诵、辨认、回忆、描述、识别、选出
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
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改写
掌握
将知识使用到所学的情境中
使用、计算、解答、证明、比较、判断
灵活使用
将知识使用到新的情境中
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评析、编写、设计、创造
关于上面提到的“知道、理解、掌握和灵活使用”,是指学生对规定知识要学到什么水准的要求。
“知道”是认知行为目标分类中的低级水平,是指对知识体系中各类事实、过程等知识的记忆行为;
“理解”处于认知行为目标分类的中级水平,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解释、改述、推断等;
“掌握”是认知行为目标分类的较高水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综合等;
灵活使用是认知行为目标分类的最高水平,是在掌握的基础上对知识能举一反三,变通知识,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
3、举例说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比多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一位老师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以内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数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水平。
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分析:
目标
(1)还说得过去。
剩下的两条目标存有的问题是不具体、空而大,是无法落实的。
能够这样改一下。
(1)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2)学生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0以内几个数的大小。
(3)部分学生能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或三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步骤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首先要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测试评估的方法和要求。
对整个数学学科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因为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子目标,所以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前,先必须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实行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在熟悉这个课时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并进一步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类型实行分析。
弄清这段教材中有哪些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解决问题及认知策略和态度。
再进一步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的要求和难易水准,确定每一个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水平。
4、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知道学生的起点水平、心理承受水平、学习特点及学习风格,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5、按照内容和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
根据教学目标编制的方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水平。
根据每一个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水平,在它的前面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指课堂教学中每一项具体内容的设计,如导入设计、情景设计、提问设计、例题设计、练习设计、小组学习设计和小结设计等。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导入设计
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常言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够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建立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
导入新课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明确目的。
导入新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
②短小精悍。
导入新课要简洁明快、直截了当,
达到目的即进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课的进程。
③别致新颖。
导入新课要有新意,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④因课制宜。
导入新课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导入的方法:
1、实例导入。
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密切联系,所以能够选择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入数学知识,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理解规律。
如,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学校展开大课间活动,每位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参加。
那么我们四年级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项活动,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出连加算式。
2、直观导入。
在学习新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或录像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演示操作,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理解时,能够让学生拿出这些图形的积木,照着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在这些活动中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3、实验导入。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实行操作,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的结论,又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旧知识导入。
这是常用的导入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回顾旧知识,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境界,从而引入新知识。
还有类比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导入的作用来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本节课的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
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晴之妙。
教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事实求是。
另外,教学语言还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二)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实行学习,能够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是去。
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以境生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并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情境的类型与导入设计类同,不再举例。
(三)提问设计
1、提问概述
提问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动思维、巩固知识、使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和方式。
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数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2、提问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提问。
能够从以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2选择教学的突破口设计问题;
3在新旧知识连接点处设计问题;
4在数学概念容易混淆处设计问题;
5在教学内容总结处设计问题。
(2)明确性。
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表述要清楚。
要使学生明确提问什么,思考什么,回答什么,而不是笼统模糊、模棱两可。
(3)启发性。
提问要针对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提出对于学生来说既不是完全不知,又不是完全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已知去探索未知,启发学生思维。
(4)层次性。
所提问题的难度要有一定的层次,既有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又有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
一般能够设置以下各种层次的问题:
①学生参照已学过的概念、公式、运算意义、计算方法或例题,就能够回答的问题;
②所提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能够模仿,但是现有模式的适当变化和改进;
③要求学生能综合和灵活使用所学知识来回答的问题;
④要求学生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性地回答的问题。
(5)系统性。
要按教材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
各个问题之间内部密切联系,或并列或递进。
例如能够提出以下的问题: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情境中(操作中)、实验中如何实行分析和探索;
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些什么联系;
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
如何证明;
能够得到什么规律;
如果改变条件,结论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有一节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内容,记录的教师提问如下:
1、每一本书是什么书,进了多少本?
2、每二本书是什么书,进了多少本?
3、能够提出什么问题?
4、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从哪一位加起,十位上几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6、还有用其它做法吗?
7、每本几元?
8、如果让你买其中的两本,算算要多少钱?
有几种买法?
9、30元钱能买哪些书?
你是怎么想的?
10、你是怎样算的,有没有其它方法?
11、联系实际,用17+7=24说一句话。
从上面这节课的问题来看,问题提得不多,整体感比较强,从问题的设计难易水准看,比较适中,符合要求。
(6)针对性。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水平来设计问题。
问题难易在适当,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按班级中等水平设计问题,兼顾两头。
要使问题处于学生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
(7)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实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知识,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如李文邦老师在“万以内数的理解”一节课末设计了一个问题是:
……3000……按规律填数。
(四)例题设计
数学例题是协助学生理解、掌握和使用概念、法则、公式的数学问题,是教师用作示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数学问题。
它是把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对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实行分析、综合使用的重要手段。
题设计的原则
设计例题首先要明确目的,为教学服务。
有的是为了引入概念,有的是了推导某一个公式,有的是为了说明法则和定律的使用,也有的是为了强调解题格式和书写规范,还有的是为了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例题。
(2)典型性。
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例题,通过教学能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例多用、由例及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选择例题还要注意富于启发性,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问题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行探索,实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分析与思考。
(4)科学性。
这是设计例题最基本的原则,所设计的例题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条件必须是充分的、不矛盾的,题目的叙述必须是明确清楚的,题目的要求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5)变通性。
设计例题还要注意能够一题多变,通过变化条件、变化结论、纵向引申、横向拓展,开拓思维途径和思维空间。
(6)有序性。
例题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上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如果例题之间跨度太大,就要选择适当的问题补空隙。
(五)讨论设计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
在讨论的过程中,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问题的结论实行修改、补充和纠正,使它更加准确、合理和完善。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同一知识不同侧面理解的信息,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二三分钟,来不及展开讨论。
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到课堂展开讨论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问题的设计
数学课的讨论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
有全班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或同桌两人的讨论。
不论哪一种讨论,在讨论前老师都要确定并准确地表述有待讨论的问题。
一般来说,能够这样来设计讨论的问题:
(1)择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看来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澄清错误的理解,达到深刻的理解。
(2)选择一些答案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相互比较,开拓思路。
(3)选择一些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和辩论,激发学生搜集新的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并且反驳对方的论点和论据,通过争论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选择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智慧,使问题得以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