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61933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22.38KB
最新云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云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云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
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
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例如题中“通宵做梦”中的“宵”指夜晚而“霄”与云有关,如云霄。
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
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3.结构分析法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
5.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
6.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___,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②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___兴起的时期。
④这人总想把自己________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通知以至逐步装B.通知以致逐渐装
C.通告以至逐步包D.通告以致逐渐包
【答案】D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词语的解释来判断。
公告与通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从发文机关看,公告通常由国家高级权力机关发布,通告可由各级机关及基层单位发布。
②从反映的事项看,公告用以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通告则是一般事务或业务事项的反映。
⑧从发布范围看,公告向国内外发布,通告则只在一定范围内发布。
④从发布形式看,公告可以在报纸上刊载,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播出,通告可以张贴,也可以广播登报。
以至、以致:
“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与以致。
“以至”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延伸,是到、直到之义;
“以致”用在下半句开头,表上文的结果。
有“以至于”(与“至于”同义),没有“以致于”。
“逐渐”和“逐步”都表示事物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逐步”表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有一个个台阶,而“逐渐”好像一段上坡或下坡路,没有台阶。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项“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通常指不好的事情,句中是“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是好事情,褒贬不当。
B项“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
语境是“春节茶话会”,应该是“别开生面”。
C项“信手拈来”信手:
随手;
拈:
用手指捏取东西。
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句中是“环保老人”晨练时随手捡垃圾,此处望文生义。
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IMF成员国中,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投票权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已经成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意味着人民币即将纳入特别提款权胜券在握。
B.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C.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诱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会使人导致糖尿病,从而威胁身体的健康。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此题A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即将”与“胜券在握”删去其一;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使人”与“导致”杂糅,删去“使人”。
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将“分”改为“由”。
点睛: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三个错误选项均为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B.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C.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与美国的欧·
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
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的文体。
C项巴尔扎克改为莫泊桑。
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但是本题难度不大。
识记文学常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开破壁子,()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时,只()得一条絮被。
林冲()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
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
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
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7.文中“”处应填的句子是()
A.只得叫苦B.只叫得苦C.只苦得叫D.只叫了一声苦
8.文中括号处应填的动词是()
A.搬探摸拽钻B.挪侧找取闪
C.移探找拽钻D.拉侧摸取闪
9.选段中画横线的两处描写表明林冲()
A.谨小慎微忍辱负重B.忍辱负重安分守己
C.忠于职守安分守己D.忠于职守忍辱负重
【答案】7.B8.A9.C
【解析】
7.试题分析:
B.叫得苦,叫的程度深。
其余各项均强调苦。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
一方面要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上下文。
有时也要考虑句式特点与表现的情感。
8.试题分析:
搬,多指笨重或较大的物体。
挪,转移。
不合语境。
移,移动。
第一处应填“搬”。
探,向前伸出头或上体。
语境符合。
侧,向旁边歪斜。
摸,用手探取。
拽,拉。
草厅已被雪压倒。
这两词适合语境。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实词的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的辨析。
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重点把握异。
这是几个动词,一方面它取决于对象,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效果。
9.试题分析: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是担心引发火灾,烧了自己看守的草料场,心里时刻想着自己的职责。
第二句语言兼心理活动描写,句中“且去”“等到”可见林冲的随遇而安。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
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
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
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
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了?
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
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
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呢”他不外是回答说:
“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是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
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
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
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
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
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
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
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
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
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
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
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
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
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虽然没有风韵,但在艺术上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成了具有快感的形象。
B.有的美学家认为只有像耳、目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鼻、舌、皮肤、筋肉等等“低等感官”则不能。
C.用普遍与不普遍来判断快感与美感,这显然是错误的,对同一个艺术品,人们获得的美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美感与快感常常同时存在,如“客去茶香余舌本”,通过所谓“低等感官”的舌既能尝到快感也能拥有美感。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享乐主义”美学是我们要摒弃的错误的美学观念。
B.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在专注于审美对象的状态中忘去自我才能获得。
C.美感和快感是可以并存的,比如读一首诗,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D.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与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比起来,前者只能让人获得快感,后者只能让人获得美感。
12.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美感”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读到《水浒传》中林冲山神庙杀敌时情不自禁地大呼:
“杀的快活,杀的快活!
”
B.《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皂罗袍”一曲,心旌摇荡,如醉如痴。
C.苏轼由于人生失意、仕途不如意,心情苦闷,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
D.山影集团年度大戏《琅琊榜》精彩的剧情吸引了广大观众,许多观众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答案】10.A11.D12.C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里的刘姥姥虽然没有风韵”“成了具有快感的形象”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二段,文中只是说“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没有什么风韵”,是不肯定的语气,同时应该是“成了具有美感的形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说法绝对且把特点概括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两件事,这是偷换概念。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C项,“苏轼由于人生失意、仕途不如意,心情苦闷,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借酒浇愁起于实际需要,故该项属于“快感”范畴,原文第四段“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C答非所问。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祜
则天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
性简静,寡知友。
无子,有女二人。
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
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
镒常器宙,每曰:
“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
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
后有宾寮之选(优秀的)者求之,镒许焉。
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
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
日暮,至山郭数里。
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
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
泣曰:
“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
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
”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
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
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
“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
向今五年,恩慈间阻。
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
”宙哀之,曰:
“将归,无苦。
”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
镒曰:
“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
”宙曰:
“见在舟中!
”镒大惊,促使人验之。
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
“大人安否?
”家人异之,疾走报镒。
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其家以事不正,秘之。
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
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
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
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
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寤寐:
醒着睡着,时时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跣足:
光脚
C.吾曩日不能相负曩日:
往后
D.见在舟中见:
现今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②女闻而郁抑③止之不可,遂厚遣之④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⑥喜而起,饰妆更衣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
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长安。
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答案】13.C14.B15.B
13.试题分析:
C项,“曩日”应为“先前、当年”。
1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明确要求,运用排除法答题,本题筛选指向为“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③句是张镒“厚遗”王宙,⑥句表现肉体与离魂相合前的喜悦。
含有此两句的项排除。
得到答案。
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答题时中排除法。
1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中“王宙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错,原文并无此说。
参考译文:
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清河郡有个张镒,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安了家。
张镒性情简淡好静,少有知音朋友。
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
长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唤倩娘,端庄美丽,无人能及。
张镒的外甥王宙是太原人氏,自小就聪明有悟性,貌美有风仪。
张镒很器重王宙,经常说:
“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王宙做妻子。
渐渐地,倩娘和王宙各自长大了。
他们私下里时时彼此爱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云南省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