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1131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42KB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Word下载.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
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些什么?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
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
哪个小?
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
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
并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
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填表:
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
该怎样求?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
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
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
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二)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
倒数的认识"
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
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
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
倒数的求法。
难点:
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
理解倒数的意义。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
取名称"
、"
找朋友"
我来试试看"
我来当名医"
火眼金睛"
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
倒数"
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
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
互为"
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
"
黑"
的反义词是什么?
(白)"
正"
(反、倒)
2、用"
造句。
举倒如:
黑和白互为反义词"
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
(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
能否说"
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
?
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
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
3/8×
8/3=1
5-4=19÷
9=1等等。
2、观察、分类:
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
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
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
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
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
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
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
请举例。
让学生按"
读、思、划"
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
结合例子说明:
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怎样理解"
的含义?
能说某数是倒数吗?
(举例如:
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
能说成"
小明是好朋友"
或"
小华是好朋友吗"
)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乘积是1"
而不是"
和(差、商)是1"
理解"
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创设问题情境:
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
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
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
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
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
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
到数可用"
—"
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
9"
和"
15/8"
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
(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
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
为会么?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
0有没有倒数?
为什么0没有倒数?
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
——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
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a的倒数是1/a.()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自主探究"
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
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三)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
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比例"
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
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画,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定义。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4、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一)画平面图,引入比例尺
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
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筑物的布局?
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
教室长8米,宽6米。
师:
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
该怎么办?
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⑴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
⑵作出教室的平面图;
⑶写出图上长和宽的长度;
⑷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学生小组学习。
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
⑴选择不同方法的平面图;
⑵讨论反馈:
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
(小组代表回答)
板书:
A、4厘米:
8米=4:
800=1:
200
3厘米:
6米=3:
600=1:
B、8厘米:
8米=8:
100
6厘米:
6米=6:
……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2、认识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
3、揭题,回顾:
⑴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⑵怎么求比例尺?
它是谁与谁的比?
比的前项是什么?
⑶怎样理解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画在图纸上;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4、师: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
1"
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
的比。
(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1、求比例尺。
例:
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
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⑴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⑵小结:
单位要统一;
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2、求实际距离。
⑴出示例题: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⑵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流。
⑶汇报交流并总结。
师强调:
①把1:
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
②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化聚。
3、求图上距离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⑵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计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⑶汇报:
你是怎么做的?
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
2、操作发展练习:
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
(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
⑴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
⑵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
⑶汇报交流,讲评。
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的长乘以实际的宽;
通过公式"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在周围的生活与学习中,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细心的同学可以去留心一下。
【说教法与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数学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