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1016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27KB
最新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长:
蔡元培
导师:
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
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2、名词解释:
(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
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
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三部分
京报的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
是邸报的翻版;
②稿件全部来源于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③旨在营利,报费是主要进项;
④京报的内容主要是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章奏;
⑤京报的读者是清朝的早期和中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只是少数。
3、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成为“时务文体”;
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4、《申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十分注重办报质量,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
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上海新报》。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申报》的成功,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大报之一。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初近八十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5、《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
该报1902年6月27日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持,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华主持,是主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成为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6、癸丑报灾
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
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的罪名对国民党系以及其他有碍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
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了139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杀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7、邵飘萍:
在新闻方面的贡献
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被称为“新闻界的全才”,他的主要新闻活动和对新闻事业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早年受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大论战的影响,萌发出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在学生时期被聘为《申报》的通讯员,参加了南社。
②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协助创办《汉民日报》,自任主笔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③1914年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⑥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
⑦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⑧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4日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学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
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举办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9、徐宝璜
是中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
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担任《晨报》编辑,任北大教授。
1918年,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被推选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他的新闻学研究会讲义《新闻学大意》于1919年出版,更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徐宝璜为我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拥有四个第一:
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新闻学)。
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
【感觉以下会考填空题】
10、《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威廉·
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
①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
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有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③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④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了7卷70多期,累计547页
11、《蜜蜂华报》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的葡文周报。
《蜜蜂华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
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
1823年6月,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
12、《循环日报》
该报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笔。
①《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②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报纸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③《循环日报》还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④1884年,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此后,该报思想渐趋于保守,断断续续出版至1959年终刊。
13、《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刊行不到三个月,后因阅读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
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之后,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4、竖三民(于右任)
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
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都是“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右任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横三民”:
是指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
15、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四能要求)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他认为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
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
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加强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简答题:
(3个30分)
1、宋代邸报的特征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
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
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情报以及刑罚。
特征是:
第一,从报纸的性质来看——中央一级的官报。
第二,从报纸的发行范围、读者对象来看——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三,从报纸的内容来看——基本定型,由三个方面组成:
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
第四,从报纸的管理上看——有一套完整的审稿制度,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第五,从报纸的发行时间上看——宋代邸报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2、宋代小报的特征和在新闻史上的意义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内容:
朝廷动态消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的政治材料。
小报的特征:
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读者范围很广。
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
⑥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作用:
①小报是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本身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
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②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
③小报能过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3、简述王韬主要新闻思想
王韬是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
主要新闻思想: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主笔应该是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4、保皇派、革命派在报刊大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主要是革命派的《民报》与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为代表。
两报的论战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导致瓜分。
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的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期一批革命骨干。
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5、简述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
从“耳目喉舌”到“监督政府”;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思想可以视作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上下和通中外。
要发挥“去塞求通”,他提出了四个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第二时期为1899到1911年:
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接触更多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是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具备五本:
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四是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报刊的两种宣传方法:
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第三个时期应属于中华民国以后,梁启超在政治上更为成熟,新闻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相比前期,缺乏系统性,新闻思想体现出为社会甚至政府服务的倾向。
6、《新青年》基本概念及三大历史功绩: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①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
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
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开展批孔运动,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②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四、论述题(2个30分)
1、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及历史作用(论述)
维新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
他们对报刊业务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维新派报刊的争论非常发达,新闻报道很薄弱,经常是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通常是在新闻的后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新闻或译文之后随时附加上去。
有的在新闻中间夹叙夹议,借题发挥,表明对某问题的观点,实际成为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维新派报刊有版面分栏,新闻分类,对一些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和编辑加工
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
批评和抵制闭门造车、记载不实、大量刊登琐闻奇闻的做法,刊载一些时效性较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各省新政,交涉要闻,五洲近事”等严肃新闻。
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为了配合文字报道,维新派报刊开始注意使用新闻图片。
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报刊大量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
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评。
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派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维新派要求给予资产阶级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开创了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维新派报刊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性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报刊被大多数人所认识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怎样认识在华外报的性质和作用(论述)P213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人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可以分为三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外报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
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
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外报将西方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有助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3)在华办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报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如当时著名的报人王韬等等。
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初步形成了近代报刊的观念和知识,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创办民族报业的意识和思想,对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示范作用。
3、《大公报》的成功经验(论述)
《大公报》1902年由天主教徒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故定名“”大公。
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国 新闻 重点 知识 笔记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