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0845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7.17KB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1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
意。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
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
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国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
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
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
(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
(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
(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
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2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
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
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王思北吴晶)“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屠呦呦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的一半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3
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
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在这股新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
青蒿是一株救命草。
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
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
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
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青蒿是一种作为青蒿素来源的中药植物,用于生产最有效的抗疟药物。
”2007年3月12日,世卫组织在发表专著《青蒿种植与采集指南》的新闻稿中如是说。
世界上青蒿素药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中国从野生和栽培的青蒿中提取,但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非常低。
专门种植青蒿也占用了大量土地。
青蒿素与中医是什么关系?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达。
张大庆也表示,青蒿素不能说与中药毫无关系,“还是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一些灵感的”,但是,它的研发其实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这和我们传统所说的中药不一样,疗效和毒性都是非常明确的,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是说中国人吃了能治疟疾,非洲人吃了就不能治疟疾”。
首先中医药典籍记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名实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青蒿,其实是一个大类,包含了许多植物。
如今我们所说的“青蒿”是不含青蒿素的,倒是“臭蒿”或“黄花蒿”才含有青蒿素。
其次是化学方面。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的特点是脂溶性较高,这就意味着,传统中药加热煎服的方法,将对青蒿素造成破坏,使其失去治疗作用。
但是,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倒的确有可能提供成功的线索,这里的关键在于,没有经过加热煎服这一过程。
用“砒霜成分治疗白血病”可能会是下一个受到关注的重大成果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
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
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
在上世4
纪六、七十年代,在巡回医疗过程中,中国医学人员在从民间中医得知可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后,通过一系列艰难的研究加上许多后来者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的贡献,最终揭示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可以起关键作用。
这个成果曾获得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其重要性可能以后会获得更大的承认,饶毅教授认为,张亭栋的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5
【篇二:
作文素材——屠呦呦】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文素材——屠呦呦。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bge.)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屠呦呦》。
◆分享好文◆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
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
“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
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
”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篇三:
屠呦呦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
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
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的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
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该奖项于
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1901-2014年,诺
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
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
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
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
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诺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科技成就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
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
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
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因疟原虫对喹
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
60年代
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
有满意的结果。
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
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
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
任务。
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
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
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
然而,筛选的
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
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
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
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
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
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
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
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范文 屠吆吆 研究 青蒿素 过程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