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60643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91KB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Word文档格式.docx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创作者笔下融入了更多的平民形象和普通生活。
其中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作品涉及的内容以及生活范围有所丰富和增加。
这些作品从普通群众视角出发,通过对普通人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的描写,侧面上反衬出社会的安稳与动荡,并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幅民主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
随着中国人从压迫中解脱后,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文学反映生活的领域明显扩大,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开拓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等。
尤其是过去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工业、科技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等都有了新的开拓和创造,极大地填补了文学创作题材上的欠缺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上天入地,无所不及。
这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不断解放、突破与创新。
2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进展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应用在文学方面,意思就是说文学的创作源泉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
因此文学创作者在具体生活的基础上对人物写实和艺术深化推动历史推动文明的发展,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重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当代文学人物塑造题材类型作品中,成功刻画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
这批形象包括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阻碍社会发展的反派形象,以及多种历史人物形象。
从中不难发现,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过去贫穷困苦受欺凌、受压迫的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逐渐成为文学创作喜欢的描写对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一跃成为主人公,成为英雄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填补了当代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空白,具有开创的意义。
现当代文学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完人,也与那些为数不少的平庸浮浅的人物形象不同,它具有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物个性鲜明,优点缺点皆有,但是他却更让人印象深刻。
他比完人更可敬,比平庸更真实,它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
文学作品主人公新形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全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应用,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有所突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批文学创作者若想达到成熟,那么首先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丰富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学、时代文学的兴盛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短暂又漫长的十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3],但广大文学创作者依然不断深入生活,坚持写作理念。
特别是早在五四运动到来之前,写作风格就已经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者在文化运动新潮中,随着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创作个性又有了全新的进展和突破。
有些作家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人们得到解放之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文明取得了迅猛发展,文艺创作者们纷纷探索新的艺术形式,适应时代需求,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探索和创造还建立在民族化、群众化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具有群众基础,其拥有的艺术价值也是值得赞许的。
不可否认的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者尽管各有各的风格,也一定有时代精神的标签。
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肯定包括生活环境、人生际遇等因素的影响,时代和社会是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当代文学史上,曾经出在了一批倾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家群,它是融汇了个人艺术创造的时代的产物,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一种文学现象。
4少数民族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瑰宝。
在旧社会,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
五四运动的掀起也让少数民族文学重获新生,有才华的作家一批一批不断涌现,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
这些作品中描绘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民俗面貌、文化传统等让我们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以及生活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苦难的昨天和幸福的今天。
少数民族文学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也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新的历史篇章。
5成就经受严峻考验的优秀文艺大军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期,周树人先生就中国能够出现一批个性鲜明的文学创作家怀抱着巨大的希望,期盼他们能用他们的神笔创造新的时代文学,打破中国文学界的沉寂。
20世纪三十年代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时代责任感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
在热火朝天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批非常杰出的文学创作家,比如说周树人、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曹禺等。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创建了一支优秀的富有战斗力的文艺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他们分别产生于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批是高举新文化旗帜的五四运动时期的前辈作家,他们是新文化浪潮的时代思想产物,他们为新文学的推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以后,他们继续高举新文化新思想旗帜,在当代文学历史中通过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勤劳双手也写下了光辉史篇;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中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为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文学创作者,中国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期,它包括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包括了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文学创作者们没有因为社会环境的艰苦而磨灭了他们的创作意志,更可贵的是在烽火中在苦难中崛起,他们肩负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诞生后也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崭露头角,他们大多是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在新中国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此外在工人和农民中也出现了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创作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走进了当代文坛;
在新时期涌现的青年作者大都成长在大好时代,相对而言他们还有些许稚嫩,些许不足,但是他们是新文化的新鲜力量,新的生命活力,是生气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中坚力量。
这支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队伍,在党的思想指导和文化浪潮的培育下,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而今已经锻炼得更为坚强和成熟。
在探讨国内文学在现当代的成就时,应该是内陆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文学作品的总和,不得不说港澳台的同胞们也不乏有相当多的进步文学作品出现。
港澳台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港澳台的中国人和内陆人民也是紧密相联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
近百年来,台湾的进步思潮在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也有所成就。
近几年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港澳台的优秀文学作品被内陆文学家、文艺工作者所熟知,在欣赏优秀作品,开拓文学视野的同时,也从作品中得到了某些借鉴。
因此,不断加强研究台湾、港澳文学的工作,对了解各地区文学以及加强祖国统一团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当代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和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中国文学的发展绝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开端。
一百多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一条光辉而又艰难的道路,但是取得的突破与成就也是不可估量的。
文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学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不断研究和总结,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2
浅析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摘要: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
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
狼形象;
复魅
1、狼形象的恶化
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
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
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失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
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Le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300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
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基督教诞生后。
基督教禁止将神性赋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秘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
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Toynbee)所说:
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
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
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
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
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
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
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
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对狼的种种情结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人们的仇狼情结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文学中随处可见: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
《淮南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栗,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
《杜陵叟》
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
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
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
虐人害物的暴政、残暴无序的统治等等都可以以豺狼喻之,汉民族对狼的仇恨从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
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中,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左拉的《人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等,都有关于狼的描写。
作品中的狼形象被抽象为兽性的代名词,它们和人性相融合,狼性(兽性)已经成为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人的面具下涌动着野兽的气息。
狼,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作为恶的象征流传下来。
狼形象从自然中实体的狼走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楔入了文化与人格的互动关系中。
这一固定化的程式在二十世纪有了新的改变。
2、现代性中的复魅
复魅(又叫返魅reenchantment),是对祛魅(disenchantment)的反拨。
魅,在这里是指自然所具有的神秘性、主体性,以及人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
古人认为自然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的力量,与之对应,古希腊的有机论即是一种附魅的自然观。
祛魅这一概念最早由马克思韦伯提出,他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
人在科技光环的笼罩下,把自己看成了具有神性的无畏上帝,世界上只有大写的人(Man)具有统治权,自然由此被科技祛魅。
在祛魅的自然中,关于自然的现代科学导致了自然本身的祛魅。
关于自然的机械论的,祛魅的哲学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祛魅。
现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祛魅和世俗化消解了传统、历史。
在一个近乎科技万能的社会里,人却面临着全球性的生存危机。
这些迫使人们反思自身的所为,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学说的弊端。
复魅的自然观就在此背景下产生。
复魅这一概念最早由大卫格里芬提出,作为后现代的哲学家,他认为自然应被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不再是机械论中自然失去了所有使人类精神可以感受到的亲情的任何特性和可遵循的任何规范。
在科学复魅,自然复魅的过程中,人认识到了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不能生活得更美好。
恢复了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才能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poeticallymandwellsonthisearth)靠近。
3、中西新变:
狼形象的现代表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性以理性和技术的名义征服了世界,人类陷入各种工具理性的控制中。
人却发现自己在创造性的扩张中失落了的恰恰是人的本性,现代人渐渐走向了精神的荒野。
有人说,人究竟应当转移到荒原上,还是迁徙到原始森林中。
如果有人可以首先选择,那么,宁可选择精神的原始森林,而不是精神的荒原。
在对抗人的异化过程中,西方兴起了一些新的文化思潮。
六、七十年代以来首先在英、美兴起了新时代运动,这股运动以对文化的反思、朝后看为特征,是对理性统治的回拨。
与之相随的是一系列回归:
发现自我、重归原始、原始思维等等。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狼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归。
杰克伦敦的系列小说,如:
《野性的呼唤》、《白牙》、等彰显的是对野性的呼唤;
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性作品《与狼共度》(NeverCryWolf)中对一个狼家庭的描绘,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狼性中有悖于传统观念的一些品质,如团结、忠诚、友爱等;
贾平凹从《废都》开始就尝试着寻找狼性,到了他世纪末的实验小说《怀念狼》,狼身上洋溢的旺盛生命强力成了他追寻的主角,并且更强烈地呼唤英雄的重构。
文学作为人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
文学作品不只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凝结物,更是社会中诸种因素的集合。
生态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认识自然,不再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划定动物的善恶。
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狼进行再认识,狼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它重新走向了多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文学 论文 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