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60147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85KB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书:
《最后一课》)
设计3:
(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重点)
(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
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的故事情节;
明确:
主人公:
xx士xx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
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
”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
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
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突出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xx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xx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
声音的延长;
意思的递进。
3.讨论: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啊!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
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
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xx(xx)老舍(xx)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语言描写的作用:
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7.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烘托:
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情节人物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xx思xx、内疚
下课(xx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
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xx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相关:
1.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xx诗教案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案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案
6.七年级政治下册《唱响自信之歌》教案
7.七年级政治下册《走近法律》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课教案
9.七年级政治下册《走向自立人生》教案
1.xx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年级 下册 语文 最后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