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259953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43KB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中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A卷)
命题人:
张学真
2018年2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包括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均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卷阅读题(90分)
一、现代文阅读(4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
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
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他答曰: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
《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无求与俗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
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
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0分)
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
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
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
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
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
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
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
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
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
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
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
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
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去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5.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8人)
6.文章结尾写到: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9分)
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分)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
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
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
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
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
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
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
你的老家你知道。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
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
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
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
事情总算定了下来。
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
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
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
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
偶尔响起一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濮阳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