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59123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75KB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台梭利说:
“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
这种活动,就是遵循幼儿自身生命发展规律的活动。
为此,教育应该帮助生命的自我活动,凡是干涉生命的自我活动的教育就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消极教育。
作为教育者,要切忌窒息幼儿的内在生命力,切忌用成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幼儿。
教师应该新生幼儿的自我活动,学会观察幼儿和探测出幼儿内在的自我发展规则。
这种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规则并不是放任不管,为了帮助幼儿内在生命的发展,教师是要花费心血和狠下功夫的。
她说:
“教育者的第一位工作,就在于刺激生命,
使生命自由地发展。
对于这种纤细微妙的工作,必须通过优异的技术去促进发展的机会,限制外来的干涉。
这样做的话,就不会引起混乱,使幼儿的发展脱轨。
”“如果说某些教育活动有所效用的话,那就是只有援助生命完全开花的教育活动”。
关于环境和生命的关系,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帮助生命的“第二位要素”。
她认为环境既能帮助生命,也能妨碍生命,但是环境决不会象生命那样有所创造,而生命却能创造和自我发展。
“生命是非常优秀的女神,她总是在前进中征服环境为妨碍她的胜利所设置的障碍”。
从而,她得出的结论是,生命是主体,环境是从属的。
但是为了生命的发展,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根据这一原则,蒙台梭利在“幼儿之家”中,为了生命的发展所创造的条件是:
①完备的环境;
②消极的教员;
③科学的教具。
她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才能使生命遵循自己的发展法则去发展。
这样,就“如同身体的成长需要从环境中摄取营养一样,生命只有遵循成长的法则才能使其发展获得必要的营养”。
关于发展的法则,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在自己的肉体中自然具备使自己获得发展的计划”。
只是这一基本的发展计划对许多儿童来说都由于受到各种障碍而失掉了。
但是若经过适宜的外部条件,儿童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发展计划上去。
蒙台梭利早把这种遵循自我的发展法则而得到了发展的儿童称为“正常儿童”,把脱离了自我的发展法则的儿童称为“非正常儿童”。
她认为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自的特性,所谓正常的发展就是要使各个阶段的特性得到充分发展。
儿童在某个阶段上的独特要求是通过内部生命和外部事物的交流而引发出来的。
换言之,就是儿童的生命在某个发展阶段上对于某种外部条件有着极为敏感的独特要求。
蒙台梭利把这种极为敏感的独特要求称之为“敏感期”。
并且又进而把这种“敏感期”细分为“语言敏感期”、“文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而每个“敏感期”又都在持续一定的时间后立即消失。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错过了“敏感期”的教育,就决不会使发展复原。
这种遵循内部法则的发展,也有集中的爆发性发展和逐渐发展两个方面。
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为例,其出现的时间和程序尽管因儿童而异,但是所有的儿童都要经过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的。
在这个敏感期里,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刺激,特别是对语言刺激发生敏感的反应,从而获得语言的爆发性发展。
这种敏感期具有不再二次出现的性质,一生只能出现一次。
然而儿童不仅仅只是在这个时期里才完成语言学习的,其后还将继续增加词汇、丰富表现力等等,这就是逐渐发展的法则。
二者的关系是,只有在敏感期里的活动,才能使精力极大的集中。
若在敏感期里让儿童充分地获得经验,就会使儿童后来的发展受益无穷。
前者是突变,后者是继续、补充和丰富。
蒙台梭利早把从出生到六周岁划分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进而又将这第一个时期划分为零至三岁的幼年前期和三至六岁的幼年后期。
幼年前期是“激发幼儿吸取听面临之环境的欲望和冲动,在自我吸收世界,并且在不断地吸收中形成自己的精神”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幼儿是在无意识之中把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作为一个总体吸收下来。
为此,若要对“人类的精神发展助一臂之力,就要从儿童不停止地听收事物的心灵是通过环境来赋予方向的这一事实出发”。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给予这个心灵以有兴趣、有魅力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里,对给予幼儿的环境要予以特殊考虑的是,环境要具备丰富的刺激,这种刺激要由某种秩序构成。
幼年后期是“用手捕捉世界”的时期,是“让前期获得的经验趋于完善”的时期。
“儿童有意识地征服环境,就进入了自身的建设期。
……其经验既不是单纯的游戏,也不是荒唐的行动,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作业”。
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之家”所招收的儿童,其年龄正相当于这个阶段。
所以她通过完备的环境、科学的教具、让幼儿们的手充分进行作业,使幼儿们在作业中获得发展。
就这样,蒙台梭利把幼儿期划分为吸收环境的前期和用手征服环境的后期。
各个时期的相互关系是:
“每个时期都为下一个时期奠定了基础,为了第二个时期的顺利发展,第一个时期必须获得充分的发展”。
以上就是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
由于她的儿童观、发展观是建立在将精神和肉体、生命和环境相分离的两元论基础上,所以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但是,蒙台梭利尊重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去要求、妨碍幼儿,拟通过划分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弄清儿童在各个时期里的发展规律,以及她对儿童每个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的准确观察,都是十分有益和值得吸取的。
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
蒙台梭利要求她的教师必须受专门的训练,以便实现她所提倡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身体的发展。
为此,她将教师这一名词改称为“指导员”。
但教师的作用并不能因此而降低。
她说,指导员的作用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入、重要得多,因为她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她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不仅是教会儿童一些知识。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更重要的是具备道德方面的品质,如机警、稳重、耐性、爱心和谦逊,其中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到儿童。
她指责传统的教育过多地考虑传授知识,忽视儿童个性的内部发展。
一、尊重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的需要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和儿童的新型关系是互相尊重,时时想到对方的愿望。
因此在提出某一课题之前,应当取得儿童的同意。
教师往往过分地考虑儿童的缺点以及如何纠正他们的不良倾向或行为,却没有注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真正的教师不只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更要消除使儿童对她感到不可思议的那些无形的阻力。
如果成人对于儿童的要求违反了他们内部发展的不可改变的规律,儿童就不可能服从。
儿童的顽皮和不服从往往就是由于他建构自己的内部力量和不了解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的需要,并尽量准备真正适宜的环境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蒙台梭利认为了解儿童的最大障碍是成人的权威和骄傲。
儿童虽然还意识不到这种不公平,但他会感觉到精神上受压制,这时他的反应往往表现为胆怯、说谎、任性,无缘无故地啼哭,不睡觉,甚至过分地恐惧。
这一切现象表明是幼小儿童无意识的防御。
假如老师能做到尊重和了解儿童,从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中受到启示,便会知道儿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必理是完全不同的。
二、用科学家的态度研究儿童
蒙台梭利强调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个科学工作者。
为了要解释儿童的欲望必须科学地研究他们。
因为儿童的欲望常常是不自觉的,是他们生活内部的呼声,是按照一种神秘的规律显示出来的,人们很少懂得这种显示的方式。
应当在适宜的范围内任其自然发展,从而观察这种内部生活的表现。
教师不是为自然科学服务,是为生存的人类服务。
她必须善于观察到人的内部生命,人的真实生活,看到儿童的精神状态并对观察过程有一种“乐趣和贪婪的热情”。
要观察儿童的每一种欲望,每一种表现。
通过观察,他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提出新的积极任务。
从儿童身上她将学习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三、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蒙台梭利说,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的感觉,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得来的。
儿童正是因为爱他的周围环境才产生了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在整个的敏感期,将自己和周围事物连接起来。
这种爱不是一般理解的情绪感觉,而是一种爱的智慧,通过爱来吸取外界事物并且建构自己。
正是这种爱,使儿童对周围环境有那样的热情和细致的观察态度,而成人则往往表现冷淡,视而不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情感上更容易趋向于周围成人。
教师在学校所占的地位已象一个母亲在家里的地位,儿童很自然地求助于他们,也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爱。
“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的关系是教育唯一成功的基础。
”为此她称教育为:
“爱的艺术”。
教师必须对儿童表示积极热情,有吸引力,儿童就会有信心地接近他们,并接受他们的教导。
蒙台梭利还反复强调教师对儿童要有信心,相信儿童迟早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性。
对各种类型的不正常的儿童都不能动摇信心。
应当看到一个表现不同的儿童的精神状态,并相信当有兴趣的“工作”吸引他的时候,他会达到正常化。
她号召:
“要体验从儿童那里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这就是教师的最高报酬。
四、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应当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活动,不要做儿童的仆人,替他们盥洗、穿衣、喂饭。
儿童需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自己选择志愿,自己选择工作,并且坚持下去,尽最大努力,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当他战胜了力所能及的困难时,则将获得最大的快乐。
这时,教师就会发现儿童有一个要发展的个性。
当然,对于儿童的有害的表现,应毫不犹疑地去制止。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对儿童的活动应该加以禁止,而且要尽力避免这种禁止,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尽的耐心,对他的成功要表示热情和欢迎。
当发现儿童的动作缓慢时,成人如果不是去帮助他实现他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儿童所要完成的一切活动,这样就将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最强大障碍。
她对教育者提出的格言是:
“在观察的同时要耐心等待”。
(摘于北京天才娃娃网)
我看蒙特梭利
对于一种近半个多世纪之前所诞生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来说,是否真正依旧能够适应今天的教育现实和儿童状况,无疑,我们需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作为一种曾经风靡世界的教学方法,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一定有其值得肯定与拥有价值的一面,但是,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尤其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教育的技术与手段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发展,儿童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我们对于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更应该拥有一种思考的态度:
取其积极的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并非一味地模仿或照搬硬套。
例如,蒙特梭利的玩具和教具,一些依旧不失其价值的一面;
但是,今天的幼儿,甚至一个三岁的孩子就有条件熟练地操作电脑,这时,如果我们不是深刻地去掌握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精髓,真正了解与认识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能就会在使用与运用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时,犯简单化与照搬硬套的错误,同时,我们也会让我们的儿童在早年的童年期学习中,与现实脱节。
我们需要的或者说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儿童,真正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现实社会环境之中。
我们注意到目前国内以及深圳的一些幼儿园在使用与引进蒙特梭利教学法与相关的教具,因此,我们希望在这里,能够全面地介绍蒙特梭利幼儿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教学思想,包括蒙特梭利的个人生平以及其教育实践和意义,真正给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一些有关蒙特梭利的全面知识。
我们的介绍,首先从一位蒙特梭利研究者与著作者的自序开始。
1957年,斯但丁(E.Mortimer.Standing)出版了他的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蒙特梭利生平与工作》(MariaMontessori:
HerLifeandWork),他在自序中,充满激情地这样写道:
玛莉亚·
蒙特梭利博士给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盎然的气息。
几乎所有文明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她那生动理论的冲击。
1952年5月她逝世时,全球各角落的媒体大幅报导她这一生对儿童的贡献,由此可见她的影响力。
1907年,蒙特梭利的名字如流星般划过教育界,全球很惊讶地看到第一所儿童之家的贫穷儿童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
随著时间的流逝(其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发现,直到今天,蒙特梭利的理论仍是屹立不摇,甚至更为壮大,因为它每年都不断有新发展与成就。
这些发展不像早年那样突然和壮观,但却无损其重要性,因为这些发展更为深入,具有永久性。
每年在欧洲各国,都许多学生汇聚在各地的训练中心,花上六个月到三年不等的时间,学习蒙特梭利教学法;
而且这些课程常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来授课。
数十年来,蒙特梭利理论就像酵母一样,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多少影响到他们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幼儿及小学教育。
十六年前,伦敦日间训练学院院长南姆爵士(SirPercyNunn)写道:
“将学校里最近出现的那股新鲜朝气,直接与蒙特梭利的理论及努力联想在一起,对福禄贝尔及他的数千名忠实门生而言,并不是过河拆桥。
”
著有多本著名教育书籍的巴乐德博士(Dr.P.Ballard)在一本书中提及:
“蒙特梭利理论的影响力,在十数年间,改造了伦敦区的幼儿学校。
”教育局在1993年由幼教顾问委员会所提出的一份报告指出,该区学校采取个别工作方法,主要是受到蒙特梭利观点的影响。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各国的教育发展上,蒙特梭利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不幸的是,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却因著那些对她的观点一知半解的人,而大打折扣。
仅截取一两项理论(许多人都这么做),即试图应用到实务上,而不考虑它们在整个理论中的关系,很容易造成一种奇特、偏差的现象。
这种断章取义的应用方式,真正足以让我们有所警惕。
这种例子很多。
例如许多人只知蒙特梭利主张给予儿童自由,却不了解其真义,还有自由与准备环境及准备环境内其他儿童的关系:
如此反而造成一种毫无纪律的混乱局面。
这也说明了为何我们会听到有人批评说,在蒙特梭利制度下没有纪律,儿童可以为所欲为。
德林克瓦特神父(FatherDrinkwater)在《教育论集》中说到:
“再也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事情了。
见过蒙特梭利五秒钟,甚至只在影片上看到她的人,都会深信,蒙特梭利的自由指的是,无限制地去做对的事。
我们可以再举出她的观点遭误用的其他例子,但结果总是一样。
如果不先从生活整体的各相关角度,去掌握她的原则,就将之应用到实务上,必然会造成偏差。
理论必须要走在前头,那是开锁的论匙、导引你在未知海洋航行的罗盘。
不了解理论就贸然进入实务领域,只是冒著不断犯错的危险。
本书并不准备详细介绍蒙特梭利方法中如何教读写、史地、几何等学校课程,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描绘出在蒙特梭利对儿童观点的理论架构上,不同的心理及教学理论。
我们将会看到,整体来说,这些理论其实和心理成长法则是一致的。
它们主要是关注那些支配儿童心智成长阶段的神秘“内在指引”。
中古世纪哲学家说得没错,教育(和西学一样)是项艺术,需要与自然配合。
蒙特梭利在晚年经常提到,教育的功能是“帮助生命”。
如果一个人对她的观点了解得越透澈,就愈可能发现自己正面对那神秘不可见、有创造性的生命力量。
所以一位荷兰生物学家(Brooglever-Fortuyn)在二十年前即写道:
“不赞同蒙特梭利教学法的那些人质疑说,数年后,这个教学法会变成什么样子?
意即,不久就会有一个新的制度取代它的位置。
我们很容易向这些人解释说,她的方法是以所有生物体特有的一般生命特征为基础,故会像生命一样持久。
这种理论一旦被引进教学法,要想弃绝,都几乎不可能。
笔者在1921年首次和蒙特梭利认识,从那之后,直到1952年她过世,很幸运地一直和她保持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有合作关系,写文章、演讲、在蒙特梭利学校讲课,或在师资训练学校担任她的助手或代表等。
蒙特梭利所出版的著作(许多并未有英文译本),并没有让人正确地了解她所付出的心血。
如果说她的研究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公诸于世,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虽然她的著作相当出色,并且转译成十数种文字,但她在课堂上的表达却更为完整。
事实上,主要是透过她的讲课,尤其是在国际训练课程上,她最新的研究成果才为人所知。
例如她最后的一本书《吸收性心智》,几乎就是逐字记录下1948年她在印度阿玛德巴德(Ahmedabad)的第二十四次国际课的讲授内容。
本书最后三章是比较蒙特梭利和她的先进福禄贝尔两人,在理论与实务上的异同。
这是个非常迫切的实际问题,经常有很多老师和父母问及;
而不幸的是,在这问题上,仍存在著许多误解。
介绍蒙特梭利生平的章节,并非是面面俱到的传记记录,仅局限于那些影响她一生工作的层面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蒙台梭利 儿童 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