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在吴文化设计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90801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71KB
结题报告《在吴文化设计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文档格式.docx
《结题报告《在吴文化设计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在吴文化设计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吴文化解读:
吴文化的始创源自“江南鼻祖”吴泰伯与其弟仲雍。
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天下安宁,避宫廷之争,成就父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假托为父采药治病之名,携次弟仲雍跋山涉水,千里南迁,最后定居江南梅里。
他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带领土著居民开荒破土,修河筑渠,栽桑养蚕,插秧治圃,养猪在栏,牧羊于山,将荆蛮之地辟为富庶之壤。
泰伯还以文治愚,“以歌为教”,他将中原文化与当地蛮歌、土谣相结合,独创“吴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齐等地文化,培育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兼容并蓄、独放异彩的“勾吴文化”,从而构成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吴文化。
2.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学习、研究吴文化,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3.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中蕴含着两个教育观念。
(1)实践观: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互相交流等方法学习吴文化知识,让他们把小时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知识。
在学生了解吴地风俗、人情、历史、神话传说、各种文化财富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2)环境观:
营造积极了解探知吴文化的环境,如校园内布置吴文化长廊,学生间开展各种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老师、学生都行动起来,共同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使与吴文化的接触体现真正的意义。
吴文化的研究不是局限在课内的某一种手段,更是课外的一个继续求知过程。
除了立足课内教学,课外的参观、寻访、熏陶、体悟更能给予学生直观深切的感受。
三、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
《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若干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
”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意见》明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若干意见》强调,应“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并指出: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显见,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和积淀道德、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体验。
3.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
”洛扎洛夫指出:
“对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
“必须注意为少年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
”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形成积极了解吴文化的氛围,养成探知吴文化的习惯。
2、通过对吴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把小时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知识。
3、在学生了解吴地风俗、人情、历史、神话传说、各种文化财富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4、让学生了解苏州人精神,进而养成苏州人精神。
(二)主要研究内容:
1、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历史、爱家乡、做新人”等系列活动,构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体系。
如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吴地精神,通过学习这些品质,学生了解了苏州人精神,并慢慢养成苏州人精神。
2、进一步深化吴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将活动由浅层的兴趣转化成深入的学习,我校特开展了校本课程《吴文化读本》的学习。
一周一课时,配有专门的教师任教。
在学习中学生们了解了吴地的历史、吴地的社会生活、吴地的教育、吴地的文学、吴地的戏曲、吴地的书画美术及各种风俗民情,形成我校的一大特色教学。
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这种吴地精神,让吴文化真正走入教育教学,从更广的面上加强德育教育。
3、辟校外和校内德育基地。
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宝带桥,让学生在参观宝带桥的同时重温历史,感受过去。
在校内逐步形成吴文化走廊,展示吴地的名胜古迹、名人名篇、民风民俗等,学生中开展学说苏州话、讲吴文化故事比赛、吴文化征文等为内容的各项活动。
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调查法、观察法、跟踪法和经验总结相结合,充分运用文本与非文本资料、校内与校外资源进行吴文化的渗透学习。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演讲、制作小报、黑板报、小短文等比赛,掀起学生学习吴文化的热情。
(二)研究对象
1.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
2.本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2006年3月——4月)准备阶段
①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就学生了解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
②学习相关的理论,撰写实验方案。
③进行课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2006年5月—12月)实验阶段
①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
②做好学生的前期测试及个案访谈,掌握学生对吴文化的了解现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吴地文化的能力。
(三)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9年6月)深入阶段
①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的情况,针对学生吴地文化学习的现状,分析成因,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处处留心,事事留情于吴文化的习惯,营造研究吴文化的氛围,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②跟踪调查。
③做好后期测试,比较分析。
(四)第四阶段(2009年6月—9月)总结阶段
①整理分析各阶段成果资料。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人文苏州的个性,也是苏州地域的人文个性。
而吴文化是一座地域文化中资源丰富的宝库,其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极强,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学校德育需要现代文明,同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使德育更具有地域人文的特质和风采。
几年来,在开发、利用本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几千年来这方土地积淀的思想、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人文教育资源是那么丰厚,向地域文化要德育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整合,拓宽了我们的德育思路。
(一)、利用各方资源,开阔德育视野
近年来,我们相继整合、利用本地域范围内的公安交警、文体办、外企、社区等单位的德育资源,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
利用市区丰富的园林、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古城区保护街区等地域人文资源,不断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渠道。
1.着眼本土开发,建设德育基地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社会已逐步形成重视教育的共识,社区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越发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人文教育资源,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校外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就是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拓展到校外的一种有益尝试。
课题研究启动以后不久,我校建立了“宝带桥德育基地”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从事德育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切实提高了德育活动教育效果。
2.聘请各路人才,丰富德育内容
在“要么不给,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请学校最好的吴文化、历史、艺术老师执教,开展评弹、昆剧、二胡、琵琶、笛子、古筝、国画、书法、陶艺等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专业化教育指导的同时,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评弹艺人的长袍醒木,昆剧中飘逸潇洒的水袖兰花指、委婉典雅的民乐曲调、墨香扑鼻的秀美文字、古朴风情的手工艺给孩子们带来了吴文化的浓浓滋润,使他们充分感慨生活、成长在这方土地上的幸福和自豪。
3.走进历史街区,沐浴文化雨露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名扬海内外的“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
千年的古城积淀了千年的文化财富,给我校提供了德育资源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挖掘空间,提供了充满动感和魅力的德育舞台。
每年两季,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开展“游平江路,玩拙政园”“走山塘街,逛虎丘庙会”“走平江路,看博物馆”等系列活动,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生们充分领略吴地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能够初识传统文化的美,而且变得更加热爱历史文化遗产,热爱苏州。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和利用孩子们身边的教育基地和人文资源,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校德育的生机,給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4、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优化德育环境
为凸显环境的育人功效,我校以秀美的校园环境为烘托,让学生每天浸润在浓郁的吴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先后设计、规划、改建了学校大厅、吴文化走廊等,现在,一所颇具苏州园林风格的诗意校园显露了雏形。
在美化硬环境的基础上,我校也十分重视改善德育软环境。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精神,我们把开发吴文化校本课程作为课题研究又一个重要内容。
我校借助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等高校的外力,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组成了校本教材编写组,以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拓展德育和教学新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至今,我校已经编制校本教材数册。
我校每年级每周都设有一节校本课,同时还通过吴文化专题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能充分地、日积月累地接受吴文化的熏陶。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交流学习吴文化
(三)、搭建体验平台,注重德育实践
按照《意见》关于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精神,我们紧扣时代脉搏,以科学理论指导德育工作,近年来构筑了一大批体验式德育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崇尚地域人文精神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体验,突出参与,让学生乐于亲近,勤于实践,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在体验中积淀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我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思想品德课,让师生了解吴文化的人文精髓,并将德育实践活动逐步延伸为弘扬吴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将育人的视角伸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以互动体验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下面是我校开展的几个重大德育主题活动的简介。
1.感悟“食在苏州”——“吴文化”德育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吴地文化,凸显德育的体验性,我们通过走走看看、说说比比、做做尝尝等一系列苏州饮食文化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5家苏州名店的来历及其文化底蕴,熟悉5道苏州的名菜,知晓5种苏州的名点或民间小吃,参与制作一道苏州的小吃,分享劳动成果。
为提高活动实效,特邀本校所有家长参加。
家长们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们到市区的“老字号”去逛逛走走,搜集有关名店的来历及其人文知识,拍摄现场实景的照片或录像,并和孩子一起回答“知识问卷”、制作苏州小吃、设计专题版报……
通过为期一周的“食在苏州”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苏州这人间天堂的幸福。
黄天源的糕点、松鹤楼的松鼠鳜鱼、彩芝斋的糖果、玄妙观的梅花糕、海棠糕,一家家老字号饮食名店、一道道苏州名菜、名点及其承载的乡土人文知识,挟裹着吴地文化的风情与神采,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明天的种子,孩子们在多形式的互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油然而生。
2.探究苏州的桥——科技节中浸润德育
苏州的风韵并不全在于园林,脍炙人口的唐诗《送人游吴》中写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是苏州的命脉,桥是姑苏的标志,可以说苏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苏州古桥,它繁荣了经济,孕育了文化。
江南古城的图画中少不了古桥的身影,有了桥的点缀,江南古城才是完整的。
苏州的每一座古桥,都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有着它独自的风姿与神韵。
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元素。
我校为期一周的科技节在让校园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热潮的同时,更让学生们通过英特网了解了苏州的桥文化,深刻领悟了苏州“东方威尼斯”美名的蕴意,激起了全体师生对水城姑苏灵性和魅力的敬叹和神往。
桥文化这样的地域人文资源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让我校的传统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富含校园文化的德育活动更加有声有色。
3.传承苏州民间文艺——德育与艺术的交融
近年来,我校注重品牌特色文化教育,着眼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让高雅艺术丰富学校特色内涵。
在弘扬吴文化民间艺术过程中切实渗透体验式德育,同样是我们探讨的内容。
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剧目丰富、文辞典雅、曲调优美、表演精湛,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并已率先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我校特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昆曲录象,让“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苏州评弹是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台湾国学大师余大纲称为“苏州评弹中国最美的声音!
”也走近了我们。
去年十月,校文学社社员外出采风,特安排他们在游船上欣赏现场评弹表演,评弹艺人精彩的表唱博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也为我校的吴文化特色教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年学校的艺术节活动中,昆曲、评弹纷纷登场亮相。
一曲由学生表演的《牡丹亭》让场内小观众喝彩声不断;
评弹《太湖美》在小演员们优美的的舞姿中被表演得惟妙惟肖;
学生们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虽还刚刚起步,但那幽雅古朴的姑苏韵味已扑面而来。
从那一个个德育与乡土文化交融滋润学生心灵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汲取地域文化养料,创新转化,不仅绽放了古典艺术之花,也已成为学校德育实效提高的生动记载。
4.体验“社区一家亲”——拓展德育渠道
伟大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
”我们认为,劳动实践是当今中学生最好的体验教育方式之一,为此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谐社区”劳动实践活动。
学生们向社区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宣读“文明公约倡议书”,拿起垃圾袋,弯下腰拾捡小区内的白色垃圾,净化了生活环境,许多爷爷奶奶也一起加入到“弯弯腰拾起一片洁净”行动中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乐兹在《你的潜能》一书中如此写道:
“一个孩子成长为健壮、快乐、适应生活的成年人,并不是因为人教他去爱,而是因为他体验到爱。
”这说明,对爱的充分体验积累才能让人真正懂得什么是爱。
感恩教育是关爱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校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每逢中秋、元宵、重阳前夕,我校部分师生总会来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一起共庆佳节。
学生们将自己编排的节目向爷爷奶奶进行了汇报演出,精彩的节目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学生也从老人们的笑脸上真正懂得了敬老尊老的人生意义。
在这些德育基地的各种活动中,学生们绝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活动的参与者和重要的组织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也是社区教育活动区别于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
5.开拓读书新途径——步入书香世家
波罗果夫曾经这样赞赏读书,他说: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由此我们认为,组织学生读一本好书也是一项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
针对当前中学生缺少科学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引领,缺少生生之间读书方法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缺少整体阅读氛围的现实,我校连续举办了两届读书节。
其中一届的主题是《流淌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利用校内外充裕的图书资源,提高自主挑选好书的能力。
我校德育处还安排学生到市区参观苏州市图书馆,对那些学生来说,这或许是一辈子也不会忘却的美好经历!
苏州市图书馆的丰采,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今后读书的一个绝好去处,他们的读书品味无形中上了一个台阶。
开放性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实践途径,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学习,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实现了我们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品德素养
学生品德素养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是在活动和交往等实践中形成的,各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素养提高的基础;
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在学生感知、接受吴文化熏陶的同时,引领学生分析、理解吴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准则及其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品德素养认识,指导学生将其中优秀的认识纳入自己的品德素养结构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逐步使学生具有吴文化中尚德爱国、宽容谦和、认真负责、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精细节俭等品德素养。
这是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在开展“编写吴地名人小故事”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泰伯、伍子胥、干将、朱买臣、范仲淹、顾炎武等名人的事迹并在班级中交流,教师进而提出问题“名人的事迹分别体现出了他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从不同的名人事迹中分析出了不同的答案:
泰伯让出王位,在历史上成为尚德谦让的典范,具有以德服人的高尚品质;
泰伯放弃周国王子的地位,跋涉数千里,到江南开拓经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朱买臣忍饥挨饿,终以满腹经纶受到皇帝重用,他是勤学苦读的典范;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积淀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分析自己受到的启示,有的观点出乎老师想象,孩子们也受到极大触动,在不知不觉中,家乡名人的优秀品质被学生认可、接纳,他们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品德素养得到提高。
一系列意蕴深厚的吴地文化,传递着吴地人们特有的思想与情趣,赋予师生水乡姑苏的人文特质和品格。
现如今,我校学生每天都浸润于吴文化中,都在吮吸吴文化的乳汁,都能汲取吴文化的睿智。
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言谈举止、学养德行都会深深烙上吴文化的印记,都会在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彰显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大智慧。
八、研究后的反思
回顾这两年的研究工作,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不足的困惑。
怎样将学校的和谐发展去影响每个孩子的家庭?
如何在吴文化研究中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如何进一步将吴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如何形成更为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吴文化设计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 报告 文化 设计 研究 提高 学生 品德 素养 实践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