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35页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8871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157.45KB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35页文档格式.docx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35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材料35页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 峨眉山地区的主要地层
峨眉山地区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二叠系中统的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组(P3e)、宣威组(P3x),三叠系下统的东川组(T1d)、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T2l),三叠系上统的须家河组(T3x),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的遂宁组(J3s)、蓬莱镇组(J3p),白垩系下统的夹关组(K1j),白垩系上统的灌口组,古近系名山组,新近系的凉水井组,以及第四系地层。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深灰色。
灰色中一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
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
海相
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具柱状节理,底部有厚约1m的铝土质粘土层、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
陆相喷发-滨海沼泽相
3)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3x)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化壳,含有少量铜、铁、铝土矿等,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
产植物化石;
沼泽-河流沼泽相
4)三叠系下统东川组(T1d)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具大型板状、槽形、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泥裂等;
未见化石;
河流相
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潮汐、包卷层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等;
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
河口湾相
6)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下部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
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等;
7)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
产双壳类、介形虫为主的化石;
湖泊相
8)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
砖红色厚—块状砂岩夹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具大型交错、平行、槽形层理,波痕、泥裂及冲刷面构造;
产介形虫、鱼、恐龙足迹化石等;
9)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产介形类化石;
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
咸化湖泊相
10)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E1-2m)
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
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岩。
产介形类及孢粉分石。
(半咸化湖泊沉积)
表1峨眉山地区地层年代表
年代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代号
厚度(m)
岩性简述
第四系
Q
0-130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
第三系
上新统
凉水井组
N1
135
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
产植物化石。
(河流相)
中新统
(缺失)
渐新统
始新统
古新统
名山组
Em
150
白垩系
上统
灌口组
Kg
423
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
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产介形类化石。
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沉积)
夹关组
Kj
453
砖红色厚-巨厚层状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
具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槽型层理、波痕、干裂及冲刷面构造。
产介形类、鱼类、恐龙足迹化石等。
下统
侏罗系
重庆组
蓬莱镇组
Jp
90
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灰岩薄层。
发育微波状层理。
产双壳类、介形类化石。
(湖相)
遂宁组
Jsn
370
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状泥灰岩。
干裂发育。
(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积)
中统
沙溪庙组
上段
Js2
398
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上,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10m的灰黄色厚层状砂岩。
具斜层理及楔状、平行层理等。
产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化石。
下段
Js1
178
由灰绿、灰黄、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组成,底部为厚20余米的灰白色厚层状砂岩,顶部为含叶肢介化泥岩。
具斜层理、平行层理等。
(河流相,顶部为湖泊相)
自流井组
Jz
211
黄灰、绿灰、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中上部夹薄层泥灰岩,底部为厚约0.25m的砾岩。
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产介形类植物化石。
三叠系
须家河组
Txj
513
灰、黄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的旋回层。
具多层可采煤层。
底部有厚约0.5m的硅质细砾岩。
可分五段,二、四段以泥岩为主,含煤;
其余2段砂岩为主。
产双壳类、植物化石。
(河流、沼泽)
小塘子组
Tx
163
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劣质煤层或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厚层状硅质石英砂岩。
产双壳类及植物化石。
(下部滨海-滨海沼泽,上部为河流相)
垮洪洞组
Tk
23
深灰、灰黑色薄-中层状灰岩、泥灰岩与泥岩或页岩的韵律层。
由下而上,灰岩减少,泥质岩增多。
底部为硅质细砂岩。
产双壳类、菊石等化石。
(海相)
雷口坡组
T1
450
底部为云泥岩、纹层状及中层状白云岩,中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
具微波状层理、斜层理、微细水平层理、鸟眼构造等。
产腕足、海百合茎化石。
(咸化泻湖相为主)
喜陵江组
Tj
190
下部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白云岩为主夹膏溶角砾岩及水云母粘土岩。
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
产双壳类、腕足及遗迹化石等(海相)
铜街子组
Tt
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
具潮汐层理,包卷层理、重荷模、干裂、波痕及缝合线等构造。
产双壳、腕足及遗迹化石。
(海河流相)
东川组
Td
200
主要由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构成。
具大型板状斜层理、槽形层理、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干裂等构造。
尚未发现化石。
二叠系
宜威组
Px
96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旋回层。
底部为玄武岩风化壳。
含少量铜、铁、铝土矿等。
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
(下部湖沼,中上部河流、沼泽相)
峨眉山玄武岩
Pe
230
有微或隐晶、斑状及杏仁状玄武岩等类别。
具柱状节理。
底部为厚约1m的铝土质粘土岩、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的沉积岩,其中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
(玄武岩为陆相喷发,底部沉积岩是滨海及沼泽沉积)
茅口组
Pm
195
主要为深灰色、灰色中-巨厚层状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燧石结核。
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
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化石。
栖霞组
Pq
92
以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
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
梁山组
Pl
1
主要为灰、灰黑色页岩、泥岩,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煤线,含星散状黄铁矿。
产腕足类化石。
(滨海沼泽相)
石炭系-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上震旦统
以白云岩为主,中部夹粉砂岩,顶部为紫红、黄绿、灰绿色泥岩、页岩夹粉砂岩及细砂岩。
下部产藻类、小壳类化石,中部产三叶虫,顶部产三叶虫及笔石化石。
总厚度约2000m。
前震旦系
峨眉山花岗岩
灰白、肉红色花岗岩。
其绝对年龄值约为8.27亿年。
第三节实习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壮丽雄伟的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巍然屹立,耸入云霄。
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纵纵横交错。
根据传统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称之为“峨眉山——瓦山断块”,区内有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
实习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
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报国寺冲断层、万年寺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等。
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
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
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
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
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倾角10~12度;
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
为一轴向倾的斜歪背斜。
图1-2峨眉山背斜
牛背山倒转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
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2m)。
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
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
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
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图1-3挖断山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
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
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
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
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
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
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
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
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
倾角45~70度。
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
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
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之上。
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如:
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
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
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
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
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P2m)灰岩发生碎裂现象。
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第四节区域主要出露岩石及特征
峨眉山地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岩浆岩和沉积岩两大类:
1.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大类。
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喷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岗岩位于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剥蚀出露张沟、洪椿坪、石笋沟等处,不整合伏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之下。
在张沟出露面积最大。
峨眉山花岗岩属正长花岗岩,呈灰白色、肉红色,似斑状和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中以钾长石居多,含量在50%左右;
其次为酸性斜长石和石英,有少量白云母。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于万二叠世早期,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喷溢产物。
峨眉山地区的该套玄武岩,南至大为,东抵沙湾三峨山,西达若篙坪。
清音电站剖面实测厚度为258m。
以万佛顶为主峰的峨眉山就是玄武岩构成,并形成单面山的构造坡。
峨眉山玄武岩根据其结构、构造可分为斑状玄武岩、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等。
斑状玄武岩是本区玄武岩的主要类型,呈青灰、灰绿、暗绿色,常具五-六边形粗大柱状层理;
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绿泥石、玄武玻璃等。
微晶玄武岩一般为青灰、浅绿色、绿墨等色;
主要矿物成分与斑状玄武岩相似,只是粒度较小而已,常形成细长柱状节理。
杏仁状玄武岩中杏仁体含量一般为12%左右,最高达30%-35%,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成分以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蛋白石居多。
2.峨眉山地区出露沉积岩有粉砂岩、砂岩、泥岩、白云岩等;
此外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即变质岩。
灰岩: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或方解石,颜色为灰绿色、灰色。
隐晶灰岩,鲕粒灰岩。
主要出露于茅口组(P2m),飞仙关组(T1f)和嘉陵江组(T1j)及雷口坡组(T2l)。
白云岩:
主要出露于雷口坡组(T2l)和嘉陵江组(T1j)。
砂岩、粉砂岩:
须家河组(T3x)以后的地层均不同程度含有砂岩,其中夹关组(K1j)含巨厚砂岩。
泥岩:
夹关组(K1j)、遂宁组(J3s)及蓬莱镇组(J3p)。
页岩:
主要出于须家河组(T3x),炭质页岩为主。
砾岩:
夹关组(K1j)和蓬莱镇组(J3p)的分界。
第三部分峨眉山地质演化简吏
据科学家考证,峨眉山的形成历史是相当复杂的。
以下成因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即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
从峨眉山地质地层可以明显看出三个地层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三次褶皱造山性质的构造运动。
晋宁运动:
这次运动的震旦系喇叭岗组或列古六组同其下的峨边群强烈褶断,并发生区域变质,其中还有大量岩浆侵入。
晋宁运动发生在早震旦世及以前。
燕山运动:
这次运动是新第三系与下白恶统灌口上组间角度不整合现,这个面在峨眉县城西侧体现的很清楚,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的交角很大,均在50度-56度之间。
发生在晚白垩系—早第三纪。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是第四系中更新统与新第三系间的角度不整合。
这个面在第三系出露的地方均可见。
第三系地层呈胶结状态,并发生不同倾斜的褶皱,上覆的第四系为水平层状。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
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演化过程如下:
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
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
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
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
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
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
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
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
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
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
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
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
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
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
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
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
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
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
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
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
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
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
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
正是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打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
第四部分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路线
路线1(L01)清音电站——龙门硐剖面
教学目的
(1)学习观察、判识、描述地质构造(背斜、断层)的基本方法;
(2)初步火山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认识峨眉山玄武岩;
(3)练习绘制随手地质剖面图;
(4)认识上二叠统宣威组(P3x)与下三叠统东川组(T1d)的接触关系。
内容与要求
(1)掌握褶皱分类及要素,观察牛背山背斜横剖面特征并进行描述;
(2)观察并描述玄武岩颜色、结构、构造、成分等特征;
(3)观察廻龙山断层、挖断山断层,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性质;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峨眉山 地质 认识 实习 指导 材料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