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课堂教学点评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8605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95KB
《桃花心木》课堂教学点评文档格式.docx
《《桃花心木》课堂教学点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心木》课堂教学点评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设计,但却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语感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听。
让学生从句子的停顿,从每句话开头的相同捕捉到这段话的结构。
掌握这段话的形式特点,使学生的语感从迟钝到灵敏。
从而习得言语,积淀语感。
)
3.老师告诉你们,这段话不但句式非常特别,而且很富有哲理,富有哲理的话我们应该会写,谁上黑板听写第一句?
其他同学拿出笔在自己本子上听写。
点拨:
(1)老师再念这三句话,请你听清楚,记住了,因为只有听得进,才能记得住、默得出。
(2)师巡视点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并相机请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
4.评价。
第一句话是谁写的,请他自己大声读一读。
评价要点:
听得是否准确,写得是否正确。
通过听写这段话,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记能力。
且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能上黑板听写的权利,训练的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
体现的是教师实实在在教语文,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
5.这三句话太重要了,含义太深刻了,不但要会默写,更应该铭记在心,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三句话,看谁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从听到记至读,并不是简单游离于外的语文能力训练,而是把课文中最富含育人哲理的段落以不同的形式融进学生的头脑,刻入学生的内心,并且在熟读中成诵。
6.总结:
看来同学们能把这段话真正读进了自己的心里。
相信大家都能读到一个词:
独立自主。
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不确定中,要学会独立自主。
(板书: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这是整段话的核心词,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
而这段富含育人哲理的话是全文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熟读,对整段话能够进行初步的感悟,当然这种感悟可能还处于欲求而不得的朦胧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
教师应敢于告诉,敢于帮学生提炼,真正起到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联系全文,深入理解这段话
1.不确定,指的是没有规则,不固定。
对于桃花心木的树苗来说,种树人的哪些行为表现是不确定的,是令人感到奇怪的?
自己读读课文,读到让你感到种树人奇怪的语句就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看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种树人的奇怪。
2.你从哪里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的。
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让我们一听就能感受到他的奇怪。
――你们所找的令人奇怪的表现是看得见的,因为句子里都带有奇怪、有时、偶尔等词,明确告诉我们他的行为是奇怪的,可是种树人让人感到奇怪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看不见的,是需要你用心去读的。
谁能发现?
――这些需要用心去发现的地方可能没有直接去写他的表现,而是通过作者的角度去体现的。
学生读:
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浇水的量都不按规律。
奇怪!
他来我家喝茶的时间不一定,奇怪!
树苗莫名其妙枯萎,而他则带树苗补种,未卜先知,奇怪!
是懒吧,又好像不懒,是忙吧,又好像不忙,两次猜测,又两次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实在想不明白,确实奇怪!
一连向种树人提了四个问题,是以为他有太多令人奇怪的表现。
还是奇怪!
(板书:
奇怪?
?
懒?
忙?
?
)
哪里让你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
似乎是一个单纯从内容上着眼的问题,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教学环节,因为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读到奇怪,但未必能真正读懂奇怪。
所以这一环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
在学生几乎都能发现种树人浇水的时间量等不按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这些句子中都有表示奇怪的词。
如句子中一连用了五个有时,侧重让学生关注的是作者如何表现奇怪;
再点拨:
用心去发现眼睛看不到的奇怪,侧重的是引导学生捕捉言词语句背后的东西。
即读懂言外之意。
3.种树人有那么多令人奇怪的表现,让作者、让我们感到疑惑,怎么会这么奇怪呢?
所有的疑问都能在种树人的话语中找到答案。
读完之后一定能让你恍然大悟。
(1)指名读第一段话。
其他同学思考:
种树人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
(2)交流:
是为了让树学会自己扎根,寻找水源,独立自主,成就百年的基业。
(3)再指名读。
――注意种树人是笑着对我说,读的时候你要记得在你面前似乎有那么一个人,脑袋里满是疑问,而你正在解答他的疑问。
(4)听了种树人的这段话,我们所有的疑问都能明白了,那为什么下面还有一段话,而且还要语重心长地说?
再请你读读种树人说的第二段话,是不是重复了呢?
(第二段话讲了如果每天给桃花心木浇水,浇一定量的水,那树必然会枯萎,从反面告诉我们他这样做的原因。
两段话一正一反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5)男女生朗读这两段话。
种树人有那么多奇怪之处足可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时。
教师带领学生去读懂种树人的两段话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如何读懂,第一步,读出种树人所说话的意思。
直接提问:
引导学生以简洁的语言来提炼,这是高年级必须具备的概括能力。
第二步,以第二段话是否有必要为契点。
激发学生阅读第二段的兴趣。
为什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还是能由学生的问题出发。
老师能看到学生看不见的,提学生没发现的且确实有道理的,学生自然能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
(6)我们读懂了这两段话,如果每一棵桃花心木的树苗跟人一样有思想,会开口说话,它们会理解吗?
假如你就是这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棵,你会理解吗?
现在老师就是这么一大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株,而且奄奄一息,等着种树人给我浇水,等了一天,种树人没来,等了三天,种树人还是没来,等了一个星期,他还是没来。
我就要枯死了,我心里抱怨,我心里怨恨!
而你们就是我的同伴,你们会眼睁睁看着我枯萎吗?
愿意劝慰我吗?
怎么劝慰呢?
可以借用种树人说的话,也可以借用这段富有哲理的话。
教师抛出话题(略)。
(7)看来桃花心木苗们都能理解种树人的这段话,所以看看你们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优雅自在。
由此,作者由树想到了人,得出了这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
齐读这句话。
如果说前面直接阅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是从文字中寻找答案,解决心中的疑问,那么这一情境的设置所进行的说话练习则是抓住学生的情感之线,使学生进行内化的过程。
首先,学生内化的是文本的语言,因为要能够劝慰必须学会借用,借用种树人说的话或者全文富含哲理的话,在借用的过程中自然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其次,是内化种树之理。
只有清晰地懂得其中之理,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劝慰。
整个第二板块的教学设计承接的是第一板块的教学。
在第一板块学生对育人之理的这段话只是朦胧解读的基础上,循着作者奇怪――疑问――恍然大悟这一条心理变化的线索。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具体的事情发展过程中。
把朦胧的解读转为清晰,由作者的感悟转为学生的体会。
三、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1.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担忧的时候。
你的语文老师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
……(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不安的时候,你的数学老师可能会微笑着对你说:
……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彷徨的时候。
你的英语老师可能会严肃着对你说: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徘徊的时候,你的思品老师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对你说:
2.当有那么多老师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生道理,其他什么都不跟你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3.这样重要的道理,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简单直白地重复了无数次,也会变成令人厌烦的唠叨,可是作者林清玄不就是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道理吗,你觉得唠叨吗?
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
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告诉这个道理的?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
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的?
提示:
先怎么写?
再怎么写?
最后才写什么?
4.交流归纳。
板书(寓理于事层层设疑)
寓理于事:
文章先写种树人种树,再写种树人的回答,最后才写了这个道理。
通过一件事情来写道理,在读这件事情的时候自然得出这个理,这不是唠叨。
层层设疑:
作者怎么一步步写种树人种树这件事情的呢?
作者先不急着写这个道理,而是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吊足我们的胃口,让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种树人这样种树的理由。
吊足胃口之后才娓娓道来,真叫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当然不唠叨。
5.总结:
作者借一件事情寓一个理,这件事情在写的时候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全文语言质朴自然,就如品一杯香茗,清新隽永,让人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作者斯有路。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感受到一份情。
悟到一个理,读到一件事,而更应注重对学生篇章结构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第一板块:
理是什么?
第二板块:
读懂道理。
第三板块:
关注文章如何写出这个理。
整个教学就以这样的层次展开。
并且在这一环节中以一个情境的设置充分引起学生发现的兴趣,在发现中领会全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林清玄的写作特点,体现的是阅读就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这一教学原理。
四、迁移写话,深化理解
1.布置作业:
林清玄善于用他锐利的眼睛,透过平常的事物发现人生哲理。
小故事中蕴涵着大智慧。
但是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思考。
请同学课届完成一个作业:
面对这一个个不确定,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呢?
请你课后也能以“在不确定中,我们……”的句式写上一两句话。
2.总结:
相信大家在思考和写的过程中对独立自主有更深刻的体会。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都享受在父母的安排中,基本都是确定的、固定的,但是相信大家今后在人生中遇到那些“不确定”的生活境况时,我们的心中,会有一棵桃花心木,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打动”正是“介入”的结果。
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出发的,不能从生活的土壤里连根拔起。
为了生动而生动,使教学环节成为课堂上调节气氛的精致装饰品。
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再由学生回到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打动的就是学生的内心,介入的是学生的生命。
学生在运用作者的语言结构的表达中。
习得语言,真正完成生命语言的嫁接,这种习得是深刻的。
综观全文教学。
教者以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为支撑。
开篇的“听写”就不落俗套,直奔主旨;
而后围绕重点,层层剥笋,步步推进;
再回顾全文、迁移写话,既提升了课堂品质。
又落到了教学实处。
全文教学浑然一体,张弛有度,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心木 桃花 课堂教学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