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学媒体制作贡德氏蛙生活史1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7986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25MB
乡土教学媒体制作贡德氏蛙生活史1精Word格式.docx
《乡土教学媒体制作贡德氏蛙生活史1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教学媒体制作贡德氏蛙生活史1精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個人由於參與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視聽教育組,承蒙不棄,本視聽教育組被委辦,製作台北市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相關教學媒體,在全體國小視聽教育組,配合著國小社會科輔導小組,這兩年多以來不斷努力,從完全陌生到能把握要點,進而發揮媒體特質的製作。
目前已製作完成,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教學媒體有「故鄉台北」(歷史篇)、「山水台北」(地理篇)的教學錄影帶和配合的教學幻燈片集等,均已由教育局分送各使用者。
至於台北市的鄉土自然方面,則是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的國小自然科輔導小組籌劃製作,已編輯完成「自然台北」的鄉土教學補充教材,印刷精美內容豐富。
經詳細查閱並未提及許多經常見到的小生物,也許該小組編輯「自然台北」時,已掌握了鄉土教學補充教材的精神,留下一些空間讓學習者發揮。
正巧手邊有台北常見到的小生物『貢德氏蛙』,現成剛完成不久的材料,不妨提供出來分享,讓更多或許有類似的鄉土自然資源可以更受到重視。
此外手邊也確實製作部分相關的視聽教學媒體,他日若有機會再提出來,希望能穫得更多回響,喚起一些有興趣人士共襄盛舉,以達拋磚引玉的效果。
製作過程記實
首先對貢德氏蛙的基本認識,當然不外乎自己的認知以及查考文獻資料。
從資料中得知,外形特徵與部分行為特性,摘要敘述如下:
貢德氏蛙(RanaguntheriBoulenger)
分類脊索動物門PhylumChordates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Vertebrata
兩棲綱ClassAmphibia
無尾目OrderAnura
赤蛙科FamilyRanidae
外形特徵係大型食用蛙類,體長在80~100mm。
身體背面呈褐色、暗褐色、黃褐色、灰褐色,腹面呈淡灰褐色,喉胸部密佈淺黑色斑紋。
背側褶連續而粗大,位於眼後方到大腿上方。
身體背側面從眼鼻線沿背側褶到鼠蹊部有一條黑褐色的縱帶。
前、後肢呈淡褐色,具有黑褐色或黑色橫帶。
雄蛙具有兩個鳴囊,在鳴囊和前肢基部有一條大型的腺性瘤狀突起,可當作雌雄蛙外觀上的區別。
後肢大腿前、後方皆有黑褐色的大型斑紋,大腿和脛部表面皮膚有圓形或短棒狀突起所連結而成的隆起稜,稜線與縱軸線平行。
吻尖鈍,外鼻孔較接近吻端。
前肢粗短,指端尖,沒有膨大不具蹼膜。
後肢強大,趾長且在趾間有發達的蹼膜,趾端尖也不膨大。
生態習性開墾地和闊葉林是牠們主要的棲息習地。
尤其在水田、池畔、溪流以及排水不良的低地。
白天隱伏在草叢洞穴中或石縫中,偶而也會看到牠停棲在近水邊有陰影的石頭上。
夜間出來覓食。
繁殖季節時,雄蛙往往停在水草面上鳴叫求偶,鳴聲低沈而宏大,在白天也經常能聽到牠特殊的鳴叫聲。
其鳴聲嘓嘓卻很像小狗吠聲咯咯,性喜成群出現。
繁殖季節春、夏季,卵產在不流動的水域中。
蝌蚪身體略扁,眼在兩側,體灰綠色有細麻點,尾部棕色,有深淺相間的雲斑,尾細長而弱。
分佈我國中南部各省、台灣、海南島和香港。
在台灣常見於一千公尺以下的農田、池塘,全台灣都有,而以北部數量較多,中南部數量較少。
然而近年來由於體型大,易被捕捉供人食用,且經常被用來當作生物實驗,非常普遍的蛙類,加上台灣北部生態環境變遷很大,數量已大量減少,除局部地區外,目前已不太容易見到。
以上是個人參考各種文獻,綜合整理出來的資料。
雖然不敢說完美但是已經非常精簡扼要的將此種青蛙描述清楚了。
然而就教學媒體觀點來看,以上的文字敘述,的確少了些具體的觀察經驗,對於不認識這種青蛙的人,似乎還是那麼遙不可及難以體會呢。
如果能夠進一步提供讀者其他感官直接經驗,比如繪圖、彩色照片、影片、錄影帶,必然可以增進讀者對這種青蛙的認識。
可是近年來國內視聽教學媒體學者,比較熱衷與於教學科技,特別電腦科技日新月
異,超媒體、多媒體、網路、遠距教學等等方面發展神速,因此無暇兼顧原始創作的多樣化,尤其鄉土生物的第一手資料,須要更多鼓勵才可能帶動人們的工作意願投入製作行列。
但是身為職業的教師,可想而知,幾乎不可能單靠自己完成以專業手法來製作教學媒體。
財力、精力、時間都那麼有限,充其量僅能夠以做多少算多少的信念努力地做就是了。
而對於生物學裡「青蛙」一直是被人們所重視的教學實驗材料。
然而教學媒體製作內容到底要些什麼才合適呢?
如果依照當前時下所喜歡簡化的處理原則,青蛙的變態發育生活史,只要有『蛙卵→蝌蚪→成蛙』,應該就可以算是滿足了。
其實無需解釋,大家都很清楚,生長變化是連續的,每個階段都有許許多多不同成長的發育情形。
倘若能夠更進一步觀察,當然可以使學習者較容易獲得更進一步詳細的知識。
事實上教學媒體的價值也就因而展現出來。
故此提供一些實際工作經驗,相信可以幫助未曾進一步觀察的人得到較完整而且清楚的概念。
數年前就在自己家的小小庭園偶然見到一隻青蛙。
會很自然地拍攝製成幻燈片教學媒體,同時也很習慣的善用到自己的教學課堂上,如此零星收集製作教學媒體提供教學,已經不是每個生物老師都能勝任的。
自認為如此已經可以算得上有教師專業精神了呢!
然而社會變遷,人們生活形態改變。
對室外的生活經驗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仰賴媒體所提供的情境來理解事物。
偏偏大多數的媒體製作往往要求效果呈現,經過剪接、虛擬、誇張等製作手法,甚至於不惜犧牲掉真實地表現。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輔導團的口號常說:
「不是為媒體表現而製作教學媒體,而是為教學需求而製作教學媒體。
」因而我們強調真實性,能夠把教師直接生活經驗融合,隨時隨地收集製作教學媒體提供教學,只要是能夠幫助教學就應該鼓勵,何必苛求一定要專業水準才製作教學媒體。
當然每個製作者也會自然地見賢思齊,不斷自省改善,自我要求讓製作出來的教學媒體提供教學時能滿足學生們期待的品質。
所以這些年來有意無意地注意著,是否再次出現小青蛙的機會,總是陸陸續續收集拍攝製成幻燈片教學媒體,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今年三月機會來了。
居然就在我們家公寓前庭小院子樹蔭下的水族箱裡,又見到好像是赤蛙科的青蛙,豈能不把握機會拍攝製成整套幻燈片教學媒體。
更進一步設想,隨著科技社會變遷,或許能夠更多樣化一點。
事實上個人膚淺的瞭解,最基本的工作即生態攝影與野外記錄,無論多麼先進的工具都無法盡善盡美。
在特殊的條件中只有用各式各樣方法面對問題,自行解決困難。
於是再次本著隨緣的心態,又追蹤了如此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半年多的日子。
雖並未真正滿意,但仍然可以算得上獨力工作不易多得的作品了。
簡單摘錄一些拍攝記錄如下:
今年三月下旬,在我們家公寓前庭小院子的樹蔭下,再一次發現有青蛙躲藏在樹叢中。
從生活經驗裡,直接反應是趕快搶鏡頭,不要猶疑,否則又是遺憾錯失良機。
到了夜晚時候,聽到小狗吠叫聲,起初沒察覺到是蛙鳴聲呢!
春
假期間,比較能夠抽出機會仔細搜尋,四月六日中午見到在院子樹蔭下的水族箱裡有一隻青蛙,這下子長鏡頭雖然用上了,卻是心裡不斷嘀咕著為什麼沒有更長一點的長鏡頭,拍攝出來的資料不會理想,那種無奈的感慨,依然還是拍了再說,反正自己明白,受到許多限制,以致製作水準無法提升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沒有高級的工具,也未必製作不出有價值的優良教學媒體來,在目前由於經常製作總也會碰上好運氣。
從四月以來常常巡視庭園,果然在六月十四日中午時,發現在樹蔭下的水族箱裡,有一大片飄浮在水面的蛙卵塊,同時也有些蝌蚪在水族箱裡游動。
由此可知,一定早在我未發現以前,已經有過蛙卵,而且孵化成小蝌蚪。
無奈沒趕上,錯失記錄的機會。
然而來者依然可追,面前正是一大好時機,撈起幾粒蛙卵,稍事安置,應該也可以做到系列追蹤拍攝,製成整套完整的幻燈片教學媒體,甚至可以做到更多樣化的教學媒體。
所以從六月十四日起,又彷彿回到年輕時的歲月,熬夜守候等待著適當情境的出現,而在另一方面則溫故知新地,找回有關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的文獻來詳細參考。
心想至少能夠做到節省一點力氣,起碼可以估計到適當的時機,才來捕捉好鏡頭,豈不是滿意得多了?
但事實上,文獻所記載的大多數是一般通則資料,許多細節生長歷程依舊只得以勞待逸才能見得著,因此不得已只好自己適時守候,多浪費些攝影軟片的做法來製作。
至少從書籍資料中得知蛙卵的胚胎發育,都是以幾個小時的變化來描述的。
可是拍攝製作出來的幻燈片,的確屬於靜止的方式呈現,對於不斷會改變的事物,是無法全然掌握得到的。
因此又想到如果能夠錄製錄影帶的話是不是會更好?
但是來不及考慮計劃腳本等等製錄影帶的前置作業,所能錄製出來的錄影帶充其量當作部分記錄片輔助教材,還是專心把整套完整的幻燈片教學媒體製作出來再說。
本來以為沒甚麼了不起的工作,想不到真正做起來並不如想像那麼容易。
至今依然隨時補充和更新資料,記得曾經有句話說『媒體製作是永無終止,只是時間到達終了』,由於這次巧遇良機,對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做考驗,雖然是製成整套完整的幻燈片教學媒體,但不滿意的地方仍然還有,倘若再有機會當然依舊會自然而然地再加以修正。
因此可以深刻體會與領悟前面那句話。
同時依然隨時補充新資料,讓幻燈媒體發揮出教學的效果來。
翻閱一下從三月底到目前所做的簡陋紀錄資料,似乎也沒有甚麼值得書寫與說明的,又想到有視聽教學媒體的學者曾經說過「整套完整的幻燈片教學媒體,本身就是很好的溝通工具,何必一定要寫出多餘的論述纔能被認同其教學價值,幻燈片本身所表達的就非常清楚了。
」因而更小心過濾,希望能夠盡量少贅述而以拍攝製作的幻燈圖片來展示,僅就圖片加以補充說明。
可是拍攝幻燈片容易製作得數量太多的情形,這一次簡單估計至少也有五、六百張幻燈片,所以依然是選擇部分較具代表的圖來說明如下:
圖一、幾年前在我栽植蘭花的蛇木板上拍攝到的蛙,因位於蘭棚下又不敢加人工光驚擾,所以呈現出不理想的色溫,然而卻反而有不同的感受。
圖二、同樣記不清幾年前,在我家前庭小院子的雜草叢中,偶然窺見貢德氏蛙,機會比較好,拍攝到理想色溫下的幻燈片,但是攝影角度不夠理想。
圖三、去年(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六日,在我家前庭小院子的放養式水族箱裡面見到的貢德氏蛙(RanaguentheriBoulenger),全身浸泡在水中只有頭部露出一點在水面,無法取得適當角度拍攝,亦不願驚擾這小動物的情況,所拍攝到的幻燈片,可以說明現場的情境,當然無法滿意卻無奈的成品。
圖四、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在我家前庭小院子的放養式水族箱裡面發現到的蛙卵與蝌蚪,勉強拍攝下來的幻燈片,必須非常仔細地觀察才能辨認得出來,也是另類生態攝影。
圖五、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二時,決心追蹤觀察並且製成整套完整的幻燈片教學媒體,因此從那堆蛙卵塊中撈起一小部份以便進一步的觀察和攝影製作。
圖六、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取了幾粒蛙卵放置在白紙上,以便拍攝幻燈片時呈現出清楚的顏色。
圖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同樣放置在白紙那幾粒蛙卵,換個角度拍攝出來卻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色,就是一半黑一半白的蛙卵典型的顏色。
圖八、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三時,對著黏在燒杯外緣的蛙卵,所拍攝下來的幻燈片。
可以看得出來蛙卵周圍有一個像似透明膠囊的東西,透明膠囊內是黏液蛋白質(eggalbumin)使得蛙卵懸浮其中。
圖九、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三時,將蛙卵安置妥當即找到適度大小盛水器皿裝回原來的水。
更進一步觀察和拍攝出來的幻燈片,再利用電腦做局部放大的工作,可以看得出蛙卵動物性極(animalpole)和植物性極(vegetalpole),甚至於能分辨出灰月區(graycrescent)以及背唇(dorsallip)等構造,可以清楚蛙卵已經卵裂從桑殖期(cleavagestage)到囊胚期(blastulastage)的變化。
圖十、取了幾粒蛙卵放置在裝原來水域中水的透明小酒杯裡,以便容易觀察和方便處理拍攝採光,如此克服了沒有專業水準儀器的問題,依然可以追蹤看得到蛙卵發育變化的情況,同時也能夠滿足整套完整幻燈片教學媒體製作的工作。
圖十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晚上十時,在沒有任何實驗儀器的情況下,自行解決問題拍攝出來的幻燈片。
請不要用專業攝影製作水準的眼光來評論,自認為已經能清楚交待,蛙卵發育到原腸胚期(gastrulastage)時,很明顯看出卵黃栓(yolkplug)等的構造。
圖十二、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晚上十一時,拍攝出來蛙卵發育又更進一步到可以分辨得出神經脊(neuralridge),實在沒有更好的放大工具,無法說明是神經板(neuralplate)或是神經溝(neuralgroove)的構造,但可以確定是神經胚期。
圖十三、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早上六時十分,所拍攝到的幻燈片,見到器官形成期(stageofformation)的特徵,在腹部呈現皮膚底下有卵黃的顏色應該就是卵黃囊(yolksac)。
圖十四、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早上六時五十五分,所拍攝的幻燈片,除了和早上六時十分同樣是器官形成期(stageofformation)的特徵,在腹部皮膚底下有卵黃囊(yolksac)之外,注意到頭部的發育,形態也不斷改變。
圖十五、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早上七時四十分,拍攝到的情形,似乎沒多少變化,經過利用電腦做局部放大比較,發現頭部的發育是有些不同,也注意到身體部分有肌肉的感覺,同時還發現卵膜也破開了。
圖十六、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下午四時,由家人代為拍攝,等製成幻燈片後再簡單處理的成果,已經可以見到像一條小魚般活動的情形,也可以看到心搏的情況,但是眼睛部份尚未明亮。
圖十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晚上八時四十分,可以看見越來越像小小蝌蚪了,眼睛部份也開始漸漸顯明但還沒明亮,主要明顯的外部特徵卻是在頭部兩側長出外鰓。
圖十八、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晚上十時三十分,這時候外鰓更為明顯了,眼睛也更明顯但依然在皮膚下,角膜未形成,卻能游泳。
圖十九、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六日凌晨三時,觀察這幾隻小蝌蚪大致沒甚麼變化,但是外鰓明顯得多了。
圖二十、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六日早上七時,這幾隻小蝌蚪的變化。
圖二十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六日下午六時,所拍攝得小小蝌蚪的樣子。
已經清楚分辨出眼睛,但頭部其他器官還不很明顯。
圖二十二、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六日晚上十時,所拍攝得小小蝌蚪的樣子。
活動的情形更加靈敏,同時也從體型上可明顯看出蝌蚪的樣子,最特別的還是明顯看到外鰓的構造。
圖二十三、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七日下午六時四十五分,所拍攝到的蝌蚪,已經是發育到一眼就能辨別出是蝌蚪了。
但個體還相當小,依舊是特殊放大的拍攝才看得出細小的構造。
圖二十四、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時四十分,所見由於背景以一張大部分是黑色的紙當作襯托,沒想到小蝌蚪游到有圖案的位置,製成的幻燈片變得有干擾,然而主體還算明顯,可以清楚看到外鰓變化。
圖二十四、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八日早上六時十五分,拍攝的情況小蝌蚪漸漸長大,可以更清楚分辨出蝌蚪身體的各式各樣的構造已經特化完成,外鰓也消失了,也就是說在胚胎發育告一段落,將牠們移到大一點的容器觀察。
圖二十五、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從五百公撮的燒杯裡,佈置蝌蚪生長環境,也就是把水族箱的生態安置在燒杯裡面而且放些水草,同時給予魚飼料。
第一階段結語
在大多數胚胎學的文獻,記載青蛙胚胎發育過程,以上面所介紹的內容作為一個完整階段,因此筆者亦在此放鬆觀察注意力。
比較用心閱讀其他相關資料,以充實對於這青蛙胚胎發育的知識,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聞而能力不足亦或是這方面的文獻的確太少,實在找不到幾篇文章論及此種青蛙,更未見詳述牠們胚胎發育。
只好濫竽充數,把作品展現出來,希望能夠做到引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陳兼善、于名振1984台灣脊椎動物誌(下)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光洋1990台灣兩棲爬蟲動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呂光洋1990台灣的兩棲動物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楊懿如1998賞蛙圖鑑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 教学 媒体 制作 贡德氏蛙 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