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7436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21KB
颐和园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颐和园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
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
男女生读。
4、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你看-----(出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指名读。
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迅速浏览课文,用()标出来。
(出示四句)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借助这些句子,我们来想想,作者带我们浏览了哪些景点?
(板贴)
6、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看,作者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景点的景色,他借助一些动词把景点连接起来,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
(板书:
移步换景)
7、学了就要用,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写我们的校园。
请同学们把每个自然段开头,能表明你游览顺序的句子填写好。
学生练写:
我们傅家中心小学是一座美丽的校园。
(进了大门,)。
()。
我们的学校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书声琅琅,有机会请你来好好参观。
8、学生交流作品。
三、学习“长廊”
过渡:
你已经学会了“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了,这只写出了文章的浏览顺序,作者是怎样具体些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呢?
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大门,绕过大殿,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
长廊]。
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1)“长”:
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你能说说是哪个词让你感受到的吗?
(700多米)你真会读书,一下就发现了句中的数字,700多米多长?
不仅如此,这跟长廊被分成了273间呢,每四根柱子构成一间,273间就这样一字排开啊,长廊真长啊!
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你重读了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我们学着它的样子再读读。
作者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
(2)“美”。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
(几千幅,还是用数字)
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美?
长廊上都有些什么画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这五彩的画中,有人物,有花草,有四大名著中经典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还有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八仙过海,长廊中的画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有多少幅?
老师查过最权威的资料,在这七百多米长的长廊上,画竟有一万四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
6、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操场吧!
出示:
学校操场一圈米长,有条跑道,既舒适又宽阔。
你看,我们已经可以把我们的操场写具体了,同学们课后可以把这部分补充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
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
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佛香阁的?
指名读课文。
2、[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
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
那就是------佛香阁(黑)。
]
[合作读:
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3、尝试背诵。
五、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当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上,哪里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要求)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
(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
5、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游船、画舫是不是应该用这个“划”呢?
文章是不是用错了?
(学生交流)是啊,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
从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一样,准确的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6、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
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
(比喻)
7、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有一处像昆明湖似的美景,那就是我们的鱼池。
你也是这用比喻的写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你的小练笔的第四自然段写一写。
六、小结
之前同学们对于游记的写法无从下手,但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
谁来说说?
七、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你们瞧------
[打图片:
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
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
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
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
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
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下一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昆明湖的美。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优质课比赛)
(2010-10-1418:
32:
00)一路轻歌
3
推荐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一路轻歌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于雄伟壮观。
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其中,《颐和园》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写法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
课件;
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板书:
颐和园
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
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
(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
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
(3)过渡:
(4)反馈交流。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
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
为什么?
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理清叙述顺序。
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
“总—分—总”的结构;
首尾呼应的写法;
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有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
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
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
(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
——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
有的
,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
(2)你读出了什么?
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
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
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
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配乐补充材料)穿过青石铺筑的小路,我来到了昆明湖畔。
我惊诧于在这风尘满天、粗犷豪放的北方,竟有这秀美灵动的江南山水!
湖面上笼罩着淡淡的薄雾。
远山在薄雾里忽隐忽现。
在山水相接之处,有小船在随波逐流,还有湖心岛右侧的一溜长堤,象极了杭州西湖的绿杨荫里白沙堤,左侧的那座桥,更象许仙与白娘子相约的断桥。
虽然整个湖的构造与西湖相仿,却更显得大气,如诗如画之中透着几分无法抵挡的威严与庄重。
(李丽君散文:
颐和园随想)
“碧水
游船;
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
(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
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五、板书设计:
远----近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佛香阁
排云殿
“总---分---总”的结构
首尾呼应的写法
静
绿
过渡句连接
游游览的顺序
十七孔桥
长堤
垂柳
石狮
课堂练习设计
一、想象回答:
二、小练笔:
(根据短文内容,将下列句子填在适当的位置,再连起来读一读。
在括号里写序号)
A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又是那样柔弱,但它的住宅却总令人惊叹不已!
B绕过铺着一堆碎石的小坡,拨开一丛青草,便是蟋蟀家的平台。
C经过一条隐秘的“小径”,就来到了蟋蟀家的出口。
D走进洞口,顺着青草丛中隐藏着的一条倾斜的隧道,就来到了蟋蟀的客厅和卧室。
E蟋蟀是昆虫界里比较出名的,不光是因为它歌唱得好,还是由于它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
(
)
。
它跟别的昆虫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因此,连选择住宅的出口也是那么谨慎。
要求排水优良,冬日阳光充足。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既隐蔽也安全。
面积不算太大,但也颇有讲究,四周被它收拾得很平坦,较的的土块用钳子搬掉了。
中间的平地似乎也经过仔细耙扫,一尘不染,露出了硬土层。
当夜幕来临时,周围一片寂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里很敞亮,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很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卧室的天花板也不时掉下一些小泥球,原来是蟋蟀的身体在增长,它要让自己的住所加深加阔一些呢!
【教后反思】
谈谈课堂上的几点“关注”
一、关注学生。
今天上课的教学设计是第三次修改后的方案,原因只有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奋点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因此我选择了教学昆明湖的片段作为本课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避免平铺直叙,从整体入手,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昆明湖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关注学法。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
课文移步换景。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初步渗透了有关于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三、关注文本。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湖光山色。
但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
基于文本的特点,课前,我选用了颐和园的相关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用到了今天课堂上。
在课前谈话时播放视频,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热情和向往,学生也有了一种快乐的体验和学习的动力。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同时,根据文本特点,我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块状操作,从后往前,落实到关键语句。
以游记特有的描写方式为辅助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分清课文结构。
教学中,紧紧围绕此类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说练结合,读写结合,写法迁移,呈现一个比较有“语文味”的课堂,同时也呈现一个较为立体的教学模式。
四、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
初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
并且在理解关键语句的过程,除了注重对字词句的分析外,更多的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要求学生先理解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展开争论与交锋,在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后便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最后补充了李丽君的优美散文,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学生的朗读更加充满内心真实的情感。
五、关注积累。
课堂上,我很关注的是学生的“积累”。
“厚积薄发”,积累语言是中年级的又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小学语文任何一个学段都不能忽视的内容。
我在教学中将词句积累做得扎实、落实。
比如:
在检查字词时,用课件出示词语,并将难读的词归类,落实字词的读音。
在品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词汇。
“划”与“滑”的对比教学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在教学“姿态不一”这个重点词语时,我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多能替换这个词的词语,学生的语言库被充分打开,并能在具体语境中使用。
在学完“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的片段,让学生想象说话,写话,这一过程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六、关注运用。
读练结合,学以致用。
方法的习得需要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才有价值。
比如在学习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片段,在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姿态不一的基础之上,先说后写,结合想象,达到了课堂练笔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还有第二道练笔题型,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给片段补充“首尾呼应”和“总--分--总”的句子,就把课堂中学习的游记的描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了,用了,才是学生的。
最后,是课堂中的不足与思考:
第一,因为教案不熟悉,课堂显得有点拘谨,不够放开,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第二,就如评委提出的疑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否真正做到自主?
自己心里最清楚,
还是有所保留,没有找到更为巧妙的方式过渡的昆明湖片段的教学,略显生硬;
第三,教学语言还需要精心设计,哪怕是自己朗诵的语言也要进行充分的训练才能在课堂上呈现,今后要加强;
第三,从后往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可取,是否违背了游记的教学流程,值得商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颐和园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