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经典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梳理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6746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6.84KB
5A文经典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梳理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5A文经典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梳理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文经典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梳理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1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的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快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本国学制建立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普遍与特殊)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具体与抽象)
15、教育目的体现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6、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的教育思想等。
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
17、全面发展五育的关系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章:
中学课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
第一,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第二,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二、综合课程。
三、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核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2、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3、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和教学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4、课程标准的含义和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5、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
第三,内容联系观,“生活化”。
第四,学习方式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五,发展评价观。
第六,校本发展观。
6、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中学教育
1、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5、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是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二是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6、教学原则及其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1]按教材的系统性极性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要求:
[1]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八)量力性原则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要求
教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发方法。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③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加强评价和辅导;
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和思考。
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③使所有学生都能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④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者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参观法:
准备;
引导;
总结。
练习法: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合理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实验法: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草屋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知道。
③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学生运用所有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世间的实践方法。
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血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8、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习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①缺乏灵活性;
②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难以因材施教;
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其他知识要点
[1]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2]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指导性和简捷性。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1、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2、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记忆规律?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的强度。
6、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1)充分运用变式;
(2)进行科学的比较;
(3)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9、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其功能如下:
①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③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
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10、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11、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13、学习策略的种类
1.认知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帮助学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
包括环境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
、
14、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1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条件作用,刺激S与反应R建立直接联结)
巴甫洛夫(苏联)-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桑代克(美国)-尝试错误理论-猫-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斯金纳(美国)-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小白鼠-强化、惩罚与消退
班杜拉(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小朋友-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
16、认知学习理论(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
苛勒(德国)-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
布鲁纳(美国)-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学习观与教学观
奥苏伯尔(美国)-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机械与意义,接受与发现
17、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构建主义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构建主义学习观法告诉我们,学习具有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构建主义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暴发型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形
(4)心境化和持久化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三、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4、功能性
5、社会性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
2、肝门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期
六、诶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婴儿期: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
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
勤奋感对自卑感
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培养统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成年早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
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七、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第七章
:
中学德育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三、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中学 教育 知识 能力 答题 梳理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