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状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5025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7.64KB
地球形状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球形状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形状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问怎么检测?
学生说把紫甘蓝汁倒入检测的物质中,看看颜色的变化,就可以知道物质的酸碱性了。
在讨论之后,才让每组学生拿走我提前准备好的8种物质:
茶水、自来水、牛奶、酱油、苹果……
各组学生高兴地检测着这些物质。
每当一种物质加入紫甘蓝汁变化颜色后,学生都非常高兴、惊喜……组长细心地加入紫甘蓝汁,组员认真观察,小记录员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俨然是一群检验员。
最后汇报交流,学生对自来水、酱油的酸碱性有争议。
自来水加入紫甘蓝汁后,有的组观察颜色是灰色,无法判断自来水的酸碱性;
有的组观察到则是蓝色,暂定为碱性,因为蓝色与绿色颜色有点接近,但不完全相同。
争持不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得出自来水是碱性物质。
同时告诉学生紫甘蓝汁只是大概地检测物质的酸碱性。
若想严格检测物质的酸碱性,还需要一些借助PH试纸等酸碱指示剂。
学生在自制紫甘蓝汁的时候,往紫包菜里加温水,给了每组学生一个勺子,有的组还是直接把半杯温水倒入透明袋中,导致在挤的时候,有水漏出来,提取的紫甘蓝汁也淡。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用勺子加水。
这节课的时间掌控上有点拖堂,没有达到高效。
原因在于提供给学生检测的物质有8种,物质多了,检测的时间久长了,就拖堂了。
当时只想到给学生多检测物质,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而忽略了课堂的时间。
以后可以减少检测物质的数量,提供有代表性的酸碱性物质,如四种,这样就不会拖堂了。
课后的整理,让人头疼。
以后可以每组选一个实验材料整理员,帮助教师整理、清洗实验器材。
∙4.《洗衣服的学问》
《洗衣服的学问》是让学生动手洗衣服,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在对比实验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
这课的重点是学会做不同洗涤用品去污效果的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用的洗涤用品。
难点是学会控制变量。
洗衣服,学生一般都洗过,只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洗衣服。
但洗衣服里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学问?
有什么科学道理?
学生没有想过,也没有自主探究的。
所以这课很好地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洗衣服拿来研究,是很不错的一个探究主题,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容易探究并不意味着很好探究。
因为这节课中的对比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的量很多,如两种洗涤用品的质量一样多;
稀释用的水一样多,稀释的水都是冷水或温水;
所洗得污物布条一样大,污物的面积一样大……不同的条件就是洗涤用品不同。
要想在一个对比实验中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
所以,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的实验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让学生在第一个对比实验中先简单考虑到一些因素,不是很严谨地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实验。
然后再增加洗涤用品,让学生再次严密地考虑因素,进行第二次严格地对比实验。
1.选用两种不同的洗涤用品洗同一种污物。
先比较洗衣粉和肥皂粉在洗油污时的效果。
在实验前,让各组思考如何做到公平地实验,学生讨论之后,形成了共识:
都用一勺洗衣粉和肥皂粉,都用一烧杯的水稀释洗衣粉和肥皂粉,都用一样的布条,都滴上油,而且都滴一样多得油……讨论好之后,设计好实验报告,学生都到实验台前领取实验材料。
最后每组都实验结束,开始汇报。
有的组发现用肥皂粉洗油污比洗衣粉洗得干净,而第六组却发现洗衣粉比肥皂粉洗得干净。
我就问学生:
“为什么会那组有不同的结论?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人说了:
“在用洗衣粉和肥皂粉洗相同油污的布条时,洗得时间要一样。
我们组最先洗完了,我们发现是肥皂粉洗得干净。
因为当把白色油污的布条同时放入洗衣粉和肥皂粉的杯子中时,我们发现放入肥皂粉里的那块有油污的白布,它上面黄色的油马上颜色就变浅、变淡,再过一会儿,整个油污就不见了,白色的布条很白,很干净。
而放入洗衣粉里的那块油污的白布,它上面的油污也被洗干净了,但洗干净的速度很慢。
所以我们得出了洗油污,肥皂粉比洗衣粉洗得快,那么效果就好。
而第六组同学还在洗,我们洗得时间不一样,可能导致与我们不一样的结论了。
第六组的组长慢慢站起来,说:
“听了他们的汇报,我们这组在洗油污的布条时,没有同时放入两个烧杯里。
先放进洗衣粉,后放入肥皂粉的。
而且,看到洗衣粉洗得布条干净了,肥皂粉洗得不干净,就有人开始用手开始搓洗了。
这样,我们就……”
原因找到了,我又问:
“你们再仔细想想,在刚刚这个实验中,你觉得若想更公平,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学生这时就说开了:
“要同时放入布条。
“都滴一滴油。
“要洗得时间要相同。
老师给我们统一计时,时间到,就全部停下。
听到这儿,我说:
“说的好!
那么多方面都需要控制。
这样实验才会更公平、更科学。
我们再来做一次实验,更科学地进行一次对比实验。
不过,这次我们要再增加点难度,增加洗涤用品——洗衣液和衣领净。
还要增加污物——油污、菜汁、果汁、水彩颜料、蓝黑墨水。
这里的污物,你们任选一种来进行实验。
2.选用多种洗涤用品洗不同的油污。
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懂得了控制更多的变量,也会更加科学地去进行对比实验了。
第二次提供不同的污物,学生就会更加懂得如何控制那些不变得量了。
并且在第一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第二次实验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汇报,发现了
洗油污最好洗衣液。
因为洗衣液洗得最干净。
而蓝黑墨水最后用肥皂粉洗。
因为肥皂粉洗得最干净。
所以每种洗得用品适应的污物是不同的。
所以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学生通过这两次实验,不仅学会了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还学会了科学地去实验,获得了探究的喜悦,体验到探究的成功。
3.平行班的对比实验——水温不同影响洗衣效果。
在平行班教学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对比实验。
在比较洗衣粉与肥皂粉的去污效果的实验中,在603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温水,603班的学生得发现是肥皂粉洗油污比洗衣粉洗得好。
而给602班提供的是冷水,602班学生发现洗衣粉洗油污比肥皂粉洗得好。
分别向这两个班提问为什么又有不同的结论?
引导学生发现洗衣服的水温不同也影响了洗涤用品的效果。
可见洗衣粉看似一件平常小事,我们每天都要洗衣服,但里面却暗藏了那么多得科学知识。
这节课由于安排了两个对比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但有点超时。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实验时间控制好。
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洗衣服的学问,也可以设计成两课时教学。
实验后的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要配备一个污物桶。
这样倾倒的各种洗涤用品统一放置在污物桶里,一起处理。
这样才不会污染环境。
还有,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给每种洗涤用品贴上标签。
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
洗涤用品都是用一次性杯子盛放的。
由于时间匆忙,只用不同颜色的杯子表示各种洗涤用品,没有贴上标签。
所以学生在实验时,还是不停问我哪个杯子放的是洗衣液,哪个杯子放的是衣领净。
以后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1
2.《铁钉生锈了》教学反思
1.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在观察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了锈的铁钉,在602、603班学生观察,都是从颜色、光泽、软硬等形态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只有601班第四小组还从铁锈是否是新物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
这组学生发现了铁钉上的锈是与铁不同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我立即“喜形于色”地表扬了这组学生:
“不仅仔细观察,还会联系我们刚学的第一课蜡烛变化里物质变化的知识,有了新的发现。
这组学生真有一双慧眼,还会联系学过的知识,真厉害。
赶紧给你们这组加颗星。
说完,我就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给这组学生打了一颗星。
(开学初,把每个班级按组分好,把评价表贴在黑板上,随时评价,并展示给学生看。
)
这组学生看到这颗星,个个开心不已,其他组学生也羡慕,纷纷卯足了劲,比赛在课堂上,争取能打星。
2.督促学生观察,及时记录
铁钉生锈了,需要每天观察。
我每天一下课,就在实验室,等着各组学生来观察、记录。
刚开始,学生还需要我到操场上去找,喊学生来观察。
慢慢的,学生习以为常了,就不需要我去寻找来观察了。
这时,我就把实验室门开着,学生随时去观察、记录。
(记录单按每个班摆放在实验桌上)
不到一天,铁钉在水里生锈的现象特别明显。
三天后,在课堂上观察的时候,学生还发现,把放在烧杯里的铁钉拿到实验桌上观察时,经过晃动,铁钉上黄黄的锈落了下来,全部落在了烧杯底部,好像铺了一层“地毯”。
3.防锈高招“频出”
经过观察、学习,学生发现了铁钉在水里生锈的速度最快,在空气中速度慢,在油中更慢。
由此当我提出如何防锈,学生纷纷根据铁钉生锈与水、空气有关,就提出了擦干水、镀膜、抹油等各种防锈高招。
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学生能很快设计好实验方案,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学生没有想得周全。
∙1.《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在变化》是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
这课的重点是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为了让学生充分探究,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通过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认识物质的两大变化。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蜡烛的熔化与燃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经过对小小的蜡烛的研究,来比较发现蜡烛熔化与蜡烛燃烧之间的不同,从而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两类:
一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二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先发给每组一根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说一说蜡烛有什么特点。
生:
蜡烛是白色的。
蜡烛易碎。
蜡烛可以燃烧。
燃烧后会化,变短。
观察完后,让每组学生点燃蜡烛,观察蜡烛加热时、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汇报:
“加热后,蜡烛熔化了,冷却后又凝固了。
接着,再让学生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1.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2.把广口瓶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3.把白瓷碗或磁碟盖在蜡烛火焰上方。
各组实验结束后,汇报:
当我们第一次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了一会儿,里面出现了雾气,又过了一会,有小水珠,很小。
当我们第二次把广口瓶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后,广口瓶瓶口澄清的石灰水往下滴,变得浑浊了。
当用白瓷碗盖在火焰上方,不一会儿,白瓷碗的底部变黑了。
之后让学生讨论:
蜡烛熔化与蜡烛燃烧,这里蜡烛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梳理出蜡烛熔化,加热时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而冷却后又从液体变为固体了,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蜡烛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了、白瓷碗的碗底变黑了。
引导学生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了物质的变化分成两大类,一类向蜡烛熔化一样,形态发现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另一类就是像蜡烛燃烧一样,产生了新物质。
这类变化表现为颜色的变化、产生起泡、发光发热等。
这个实验,在602班上的时候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当学生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过一会儿,我在巡视时,有学生就向我汇报,发现杯子里有水珠。
而在603班上的时候,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在巡视时,学生只说烧杯热了,没有发现有小水珠。
我当时就很纳闷在602班明明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呀!
在603班怎么就看不到呢?
最后学生在汇报时,很忠实地记录了烧杯很热。
下课后,我看着603每组的实验记录单,反思:
在602班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实验现象很明显呀!
怎么在603班没有观察到小水珠呢?
我一边收拾实验材料,一边想。
原来602班用的烧杯是从实验柜里拿出的干净而干燥的,由于学校烧杯数量少,602班学生做第二个实验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的时候。
我直接就用第一个实验里用的烧杯,用棉签在每组干燥的烧杯内壁里涂了一圈澄清的石灰水。
而603班接着做这个实验时,烧杯不是干燥的了,所以学生就没有观察到烧杯里有小水珠了。
反思之后,在给601班上课时,我赶紧把603班做完实验的烧杯用干抹布擦擦,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另外又重新找了6个广口瓶替代烧杯,把广口瓶内壁吐澄清的石灰水。
601班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学生又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了。
看来实验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否则就给实验带来意外。
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仔细观察,但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进行记录和语言表达。
在观察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出现小水珠。
学生在记录单上简单记录:
里面有雾,有小水珠;
瓶口有水;
在汇报时也是简单地说出这些现象。
不能准确地说:
“烧杯的内壁出现了小水珠。
”学生还不会用科学的“烧杯内壁”来表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只能用大概的或简单的文字来记录、汇报。
所以,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尽量用科学规范的文字来记录,力求科学的严谨。
第二课时——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类以及拓展实验
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在新授时,先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探究,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而物质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象蜡烛一样,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类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为了验证大家的学习成果。
今天老师让你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你的依据。
将你们的判断写在记录单上。
变化现象
没有新物质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
依据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
颜色改变了
面粉变成馒头
性质变了
树叶颜色变化了
颜色变了
铁水变钢锭
形状变了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变黑了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起泡了
从学生的汇报来看,有几组学把对“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归属于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依据是“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都发光发热。
有一组组学生马上反驳“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在变化时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仅仅是由液态的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钢。
水也是这样由液态到固态、气态的循环变化着的。
在表扬了这组学生之后,告诉学生判断物质变化的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如果没有新物质产生就属于形态变化;
如果有,则是新物质的变化。
而发光发热仅仅是新物质变化的一个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变化两个类型的依据。
其实很感谢判断错了的那几组。
因为他们的错误,让其他学生更理解了物质变化分类的依据。
在掌握了判断物质变化的依据之后,再次检验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我又安排了学生选作书中的6个实验。
看几组的实验及记录:
任选P32上的实验(在选择的实验下打(√)
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2.压扁饮料瓶
(√)
3.在小苏打中倒入少量的白醋(√)
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5.将白糖加热至溶化
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实验记录
601班第六组鸡蛋开始冒泡泡。
鸡蛋开始向上漂浮。
鸡蛋壳变软了。
有新物质产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602班第六组易拉罐被压扁,只是形状改变了,没有产生新物质。
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形态变化。
603班第五组在小苏打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产生了泡泡,那就是二氧化碳。
有新物质产生,属于产生新物质变化。
601班第二组把白糖加热,渐渐融化,颜色由白变黄,固态的白糖变成了液态的糖水。
601班第一组加热白糖后,先冒泡泡,泡泡由小变大,还闻到了糖的香味。
然后慢慢变焦了,变得黑黑的堆在一起,有一股焦糊味。
有新物质产生,属于产生了新物质变化。
从学生的记录和汇报上来看,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实验分析的很好。
尤其是601班第二组学生在做糖熔化实验时,能准确判断出这个变化是属于形态变化,让我很吃惊。
因为在602、603班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都判断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听了他们组的汇报,我立即表扬了他们组:
“很会观察和分析。
课上完了,还有很多遗憾。
在对通过做实验分析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时,由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只选择一个实验来做。
实际教学中,有的组很早就做完了他们组选的实验。
纷纷到实验桌前,要求再做其他实验。
幸好,我之前有着充足的准备,每一个实验,都按6组准备了材料。
所以当学生提出要额外再做其他实验之后,我都一一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后,开心地回到自己的实验桌开始实验了。
虽然我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都能再做几个实验,但也由于每组学生纷纷到教师实验桌前领取材料,导致了课堂在最后时刻的一点“混乱”。
所以,在其他两个班上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让每组都做一做这6个实验,让学生尽情地实验、分析……虽然有点超时,但学生多了一点实验的时间,多了一份探究的热情,多了一次体验、分析的时机……
∙5.《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地表的变迁》这课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通过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和迁移的。
而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资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壳部分,我国地质学家发现了来自地幔部分的物质,我国准备在全国云南等七个地方进行深度地质勘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的情况。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激起学生对地球变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风化和侵蚀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洋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在模拟风化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的是小石子,自制的铁架台,蜡烛,铁盒盖。
用这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的观察与记录:
第一组:
把石子放在铁盖上烧,然后放入水里,冒泡泡,最后石子变黑了,小了。
第二组:
第一次把小石子放在铁盖上烧5分钟,再放入水里,什么变化也没有。
第二次把小石子从水里拿出来,放到铁盒盖上烧,听见小石子被烧得“滋滋”响的声音,还冒出了很多小泡泡。
烧了5分钟,再放入水里,水里冒泡。
第三次把小石子放在铁盒盖上烧5分钟,闻到石头被烧焦的味道。
我们组发现:
石头变小了,还出现了裂缝。
第三组:
被烧得滚烫的石头放入水中,立马被冷却,再把石头放到滚烫的铁盒盖上烧,就会发出滋滋的声响。
经过这番折腾后,石头明显缩小了。
第四组:
第一次烧了几分钟然后放入水中,石头“起皮”了。
第二次再烧时,就像倒油一样,有“吱吱”的声音;
然后放入水中,石头起泡了,变白了。
第三次烧得时候,也是像倒油一样,石头发出了“吱吱”的声音,往外冒油似的;
然后放入水中,石头不仅起皮了,还起泡,还发出热气。
石头上有裂缝,石头的外层就像起了一层皮,一碰就“脱落”,石头也变小了。
第五组:
第一次烧得时候,小石子上有一层薄薄的皮。
第二次烧得时候,有一点吱吱声,还有点破碎
在第三次烧得时候,小石子的边缘有一些小气泡。
我们组发现经过加热和冷却后,小石子有裂缝了。
第六组:
给小石子加热时,冒黑烟,石头发出了“滋滋”的声音。
上面还冒着水蒸气,随后,把小石子放进水里,水面变黑,石头上冒泡泡。
我们组发现石头经过热胀冷缩后,有裂纹。
各组的汇报中,经过三次的加热、冷却,我们发现小石子都有了变化。
然后联系大自然中的风吹日晒等作用,使得地球上地表的岩石破碎的过程就是风化作用。
让学生在经历了模拟实验后,学生更加理解风化的含义和作用。
在认识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就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的来思路,来引导讨论岩石破碎了是否就待在原地不动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风、水的搬运,使得岩石由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
为了验证假设,组织学生做了侵蚀的模拟实验。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托盘、沙子、纸棒、底部有孔的纸杯、水杯、水。
当托盘平摆在桌面的时候,往有孔的纸杯里倒水,沙子没有流动。
当在托盘的一角放一本书时,托盘倾斜了一点,再倒水,有些沙子往下流淌了,但不能到达托盘的底端。
当再放上两三本书时,托盘倾斜的大了点,这时再倒水,沙子又往下流了,而且速度也比刚刚快了。
当放上四五本书时,许多沙子都留了下去,速度快了。
当放上六本书时,沙子全都流到托盘的底端,而且速度很快。
我们组发现随着坡度的升高,沙子被水搬运的速度就越快。
第一本书的时候,一些很小的沙子被水带走了。
第二本书的时候,沙子被水冲到了中间。
第三本书的时候,沙子全部从原位被冲到了下坡的位置。
我们组的发现史坡度约稿,沙子流得越快。
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泥石流的可怕。
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以后要多栽树,防止泥石流的灾难发生。
第一本书的时候,沙子没有变化。
第二、三本书的时候,水滴到沙子上会出现小洞。
第四、五本书的时候,沙子流到了托盘的中间。
第六本书的时候,沙子被冲到了托盘的底部。
我们组发现坡度越高,沙子被水冲得越快。
没有放书是平面的时候,沙子湿透了,沙子有一点点往外移。
放一本书的时候,沙子往外流,但不明显。
放两本书的时候,沙子往外流了,流得较多。
放三本书的时候,水和沙子一起往外流。
放四本书的时候,水和沙子一起较快地往外流。
放五本书的时候,沙子已经流了一半。
放六本书的时候,沙子已经快流光了。
我们组的发现:
坡度越大,越陡;
水越多,越快,沙子流得就越多越快。
一本书的时候,沙子一点儿也不会流动。
两本书的时候,沙子有一些流动。
三本书的时候,沙子的流速加快,可以到达最底端。
四本书的时候,沙子的流动比原先更快。
五本书的时候,沙子不断的往下流,几乎是畅通无阻。
六本书的时候,沙子流得非常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形状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