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4753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2.30KB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docx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
n)掺(chān)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⑤为什么称孩子们的事情是大事?
本段主要写孩子们准备过年,购买东西。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写大人们预备年货。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写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大人和孩子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⑥“彩排”说明了什么?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
n),小孩子们最喜欢。
本段主要写过小年,人们放鞭炮和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本段主要写过小年后,大家要大扫除和购买年货。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放鞭炮、吃糖、大扫除、购买年货。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⑧“新衣”“对联”“年画”说明了什么?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⑨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热闹?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⑩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
你知道什么是“守岁”吗?
“守岁”有什么意义?
第三段(第7自然段):
写大家过除夕时的热闹情景。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
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
n)熟技能。
比赛为什么不争名次呢?
本段主要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轻松自在。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正月初六,店铺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第四段(第8~10自然段):
主要写正月初一热闹的情景。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字可以去掉吗?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几百盏灯”说明了什么?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本段主要写元宵节,街上的灯数量多、种类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元宵节除了赏灯,还必须吃元宵。
第五段(第11、12自然段):
写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第六段(第13自然段):
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作者热爱春节文化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
本课朗读录音,作者老舍先生的简介和春节的相关资料录音,北京过春节时的相关照片投影。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有关春节的常识。
同学们,我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它象征着团结与兴旺。
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
可是,你们了解有关春节的常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春节常识: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是指我国农历年一年的岁首——正月初一,农历年也叫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不但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老师过渡:
听了录音,大家简要了解了有关春节的常识。
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
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老舍
2.简介作者。
(播放录音)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既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多,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了新社会,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
(投影图片)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甲:
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腊月
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
学生乙:
课文在第1自然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高潮,在最后一段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很长,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3)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丙: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准备过年,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大人准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小年要大扫除,把吃的备充足。
学生丁: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店铺开张,还可以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4)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戊: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5)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应该怎么来分段呢?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六段,也可以分成三段。
分六段见前面“课文详解”。
分三段如下:
第一段(第1~6自然段):
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过年的情形。
第二段(第7~12自然段):
写除夕、正月初一及元宵节的盛况。
第三段(第13自然段):
写春节的结束。
开始 高潮 结束
(6)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小结:
作者描写了老北京的春节隆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体现出老北京的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大街小巷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一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
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使得过年格外热闹。
年的味道是饭香食美的味道。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麦芽糖、江米糖;
二十三后,把食物都要准备充足;
除夕时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
正月十五,大家吃元宵。
食物可谓是既充足又丰盛啊!
这是人们在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人们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孩子们可以买喜欢的玩意儿,正月初一人们可以逛庙会,看节目,逛天桥,还能听戏,元宵节的灯会更是有声有色。
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
从吃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展示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4.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
(2)走近除夕。
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
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庆祝除夕,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要把它表现出来。
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
(3)走近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节灯市,都会看到什么?
如果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我将会看见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老北京是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5.研读全文,充分感受。
(出示研读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6.结束语。
同学们,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朴实”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优美画卷,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那么,这么优秀的文章,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下节课我们要仔细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1.本课教学设计要合理流畅,把握教材要准确深入,针对学生的特点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2.教学分析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这样,同学们才会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才会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多说一点儿,把课堂还给他们,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授课中,教师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地放和收。
1.揣摩文章的字词句段,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课朗读录音,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的投影。
一 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
这节课我们要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1.播放本课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进入情境,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思路,理清脉络。
(让学生根据作者对北京习俗的概述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析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上节课,我们根据作者对北京习俗的概述,明确了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
作者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具体活动为纬线来组织全文的。
谁来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先讲了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之后讲除夕,讲正月初一,讲正月十五元宵节,最后讲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始,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使得脉络非常清晰。
时间顺序 脉络清晰
3.分清详略,感受效果。
(让学生默读全文,集体交流、分析、感受有详有略的表达效果。
(1)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有关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你觉得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有什么作用?
本文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个部分,有的民俗习惯只用一句话带过。
这样写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
有详有略 点面结合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
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我喜欢腊八。
那天要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让我们从中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腊八那天还要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作者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使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艺术魅力。
描写除夕时,作者先总起“除夕真热闹”。
之后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具体来说,如“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全都在庆祝除夕,所以说除夕真热闹。
作者还从味、色、音的角度来说。
如“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先生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的描写非常细腻。
作者在描写正月初一时,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与除夕“截然不同”。
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骆驼的比赛呢!
总之,每个人都没有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悠闲自在。
学生己:
在描写元宵节时,作者主要对灯作了详细描写。
写灯的数量之多,我们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写灯的种类多,我们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地描写这些,就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节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内容,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4.揣摩重点词句,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
“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能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能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指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5.赏析全文。
本文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令人印象深刻。
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语言的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
许多场景的描述,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体会到民风民俗的亲情、乡情、期盼与祝愿。
纵观全文,老舍先生用精练含蓄、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
生动形象 雅俗共赏 “语言大师”
1.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独特的年风俗。
虽然查找资料的学生很多,但是学生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2.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精华。
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老舍先生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风格。
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
北京的春节
时间顺序 脉络清晰
有详有略 点面结合
生动形象 雅俗共赏
“语言大师”
1.用下列字组成本课的四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零 零七八碎 万 万象更新 男 男女老少
灯 灯火通宵 日 日夜不绝 万 万不得已
截 截然不同 张 张灯结彩
截然不同:
看到结尾,汤姆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结局与自己想的截然不同。
万不得已: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李漓绝对不会用王锋的钱来给父母治病。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3)这些比赛并(不是)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3.在横线上填写带“春”字的词语。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郊愿晓绿初经雨,苍陌春阴乍禁烟。
(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 北京的春节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北京 春节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