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4556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1.11KB
新型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新型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并进一步明确“六精农业”的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即在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上是“精细农业”,在农产品质量要求上是“精品农业”,在农业技术要求上是“精准农业”,在农业装备要求是“精良农业”,在农业环境上是“精美农业”,在农业主体要求上是“精兵农业”。
并要运用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的“四创机制”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在建设实践中要抓好六个环节:
一是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二是强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是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
四是强化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
五是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是强化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四是以中心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要按照新型城市化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新建设联动推进的战略思路,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点,以深入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布局和公共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一起抓。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要以中心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旧村改造,新农居建设步伐,将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新格局,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全省农村要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园、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五个一”的要求,建设一批融合特色精品农业、优美生态环境、优秀民俗文化、美丽和谐村庄、完备公共服务的农村新社区。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正在从初级形态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高级形态的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
要以新型城市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转型,求解“三农”发展难题。
党的十八大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在“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总体部署基础上,指出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和同步发展;
二是围绕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难题,指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前一论述针对的是城乡差距,后一论述则强调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结合两个方面看,就是必须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现实,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
一、“城市化”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
经过多年的科学发展,我国已经确立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政策和初步制度框架,城乡差距出现缩小迹象,“三农”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期”。
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或城市化步伐,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三农”发展难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不仅农村地区难以发展,而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不能如期实现。
现在,强调把城镇化或城市化看作是释放“三农”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这里所说的“城市化”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的“城市化”(城镇化或都市化)概念是一种“人口转移型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历史往往“偏向城市”而相对忽视农村甚至“歧视乡村”。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正在从初级形态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高级形态的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即正在进入新型城市化阶段。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必须将“三农”难题解决纳入城市结构的整体转换战略当中。
也就是说,必须以新型城市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转型,求解“三农”发展难题。
二、强化新型城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
强化新型城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必须把农业现代化置于新型城市化产业结构中与信息化、工业化同步发展的位置,对城乡产业发展进行一体化规划引导,形成城乡合理分工与相互耦合、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产业体系。
这就要求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占地规模,严格控制耕地和淡水资源使用,坚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确保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必须以新型城市化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必须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创业园,搭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载体平台,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延伸或向农村有序流动,同时彻底改变传统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逐步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要素平等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自由流通,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基础。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整体空间布局
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整体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置于新型城市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位置,重点解决城乡之间规划结构不一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规划管理不科学等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整体性问题。
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市化重点,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化格局。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缓解大城市压力。
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服务和价格标准,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信息传播网、环卫设施网、电力建设网、供水供气网,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延伸新型城市化的公共服务
延伸新型城市化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配置体制机制,保障广大农民权益。
城乡利益分配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本质,必须把保障农民权益置于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位置,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处理失衡的城乡关系。
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健全城乡利益共享分配体系,实行城乡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让农民分享到新型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收益。
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平公正。
把扩大内需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
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2011年01月09日来源:
慈溪日报
时令已到了隆冬季节,但文化商务区建设工地热火朝天。
总部经济区块商务楼、联盛商业广场、南侧文化公建等20多个项目纷纷正式开建,在1000多亩的建设工地上,上千名建设者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近年来,我市修编完善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城镇控制性详规和“农房两改”布点规划,切实强化重点区块城市设计,促进城乡优化布局、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进程,是今后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走出一条具有慈溪特色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作为新型城市化龙头引擎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公共服务的主要平台,是市民休憩娱乐的生活家园。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
中心城区改造更新挥出大手笔,“134+X”项目纷纷上马。
除了加快建设文化商务区外,基本完成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界牌三大区块二期拆迁,启动实施景观大道和城南区块改造,扎实做好城西休闲商业板块开发建设前期,研究确定近中期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板块。
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建城,部署实施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级行政权限下放延伸,观海卫卫星城市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周巷镇列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龙山镇列为省级中心镇。
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扎实推进“农房两改”,着力做好政策完善、布局优化、土地保障、多元融资、审批服务。
今后,城市化加速推进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市工业化进程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城市化需求较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基础较为明显,但城市化相对滞后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新型城市化势必进入加速发展期。
宁波都市区空间布局更趋优化,高铁(轻轨)时代正在到来,余慈区域联动发展深化,杭州湾新区的高水平崛起,城区发展战略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但市域城乡统筹协调格局尚未全面形成,区域发展势必进入联动推进期。
因此,城镇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目标越来越清晰:
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实现五年新跨越,城市辐射带动和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显著提升,新型小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功能定位清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新型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强化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时不我待。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深化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着力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开发建设杭州湾新城,培育发展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新型小城市。
深化南部生态林业区、中部城镇经济区、中北部绿色农业区和沿海新兴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
加快完善城镇综合功能。
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实施中心城区改造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六大片区十九个功能板块的改造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景观区、城市综合体、城市文化区和特色街区,实现城区建设“三年新突破、五年大变样”。
全力推动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中心镇由镇向城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等功能,增强对周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国际化生态新城区。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加大对“城市病”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区精细化治理,推动中心镇由农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转变。
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切实缓解出行难。
积极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健全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完善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推进“农房两改”,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制定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
建成一批贯通全境、连接市外通道的主干线及快速路,基本形成杭州湾南岸综合交通枢纽;
积极配合做好宁波市轨道交通规划和杭州湾跨海铁路前期规划;
加快推进客运中心站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抓好重大基础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构建城乡一体的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时间:
2010-11-0210:
50:
58 来源:
经济日报 发表评论>
>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城市化建设
内容摘要: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诸暨认真落实浙江省“强县扩权、强镇扩权”战略举措,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诸暨民营经济发达,有工商注册经营实体1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上市公司9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服务业500强4家,国家级品牌100余个。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然选择。
店口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
必须以一流规划引领城镇建设。
规划是第一要素,只有规划领先才能保证发展率先。
未来几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经济圈、绍兴大城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铁时代”带来“同城效应”的放大,加上省里对诸暨大城市发展作出的新定位,各级对中心镇培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因此,必须遵循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前瞻性地科学修编城市规划。
要在大城市规划的统领下,坚持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着力打造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型城镇,努力把店口诸北新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培育成为中小城市。
必须以率先转型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下一步,诸暨将以袜业、珍珠、铜加工及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6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6+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向开发区、产业功能区集聚,在产业与城市的同步转型提升中,全面增强区域竞争新优势。
必须以品质生活促进和谐发展。
我们要坚持民生优先,扎实推进文教体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健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共享精品文化、优质教育、放心医疗、健康体育;
要致力绿色发展,把生态乐居作为城市的核心价值来追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
必须以改革创新强化活力后劲。
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大力弘扬创先争优精神,解放思想、放远目光、放开手脚,在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人口、户籍、土地、保障、社会管理等制度改革,加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加快功能区建设步伐,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三新”联动发展的体制机
新型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
互促互进;
机制与路径
摘要:
城乡统筹战略的核心是城市化和新农村“双轮”驱动、互促互进。
论文从分析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互促互进机理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入手,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和路径,为各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新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30年多前,发轫于农村的改革拉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
30多年后,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一轮改革攻坚再次从农村出发,开启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形势下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
长期以来,人与各种经济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无障碍的流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现实中,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的关系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如何形成两者互促互进机制体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是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也影响了现代化进程。
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需要,也是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文来自论文之家: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施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形成新型城市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保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根据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和小城镇向现代城市梯度演变的规律,适时推动小城镇中的佼佼者——中心镇向现代小城市率先蝶变,将把小城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高点,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扩大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结合新农村建设,构建“明日的田园城市”,可为实现从工业化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城镇化主导的内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大的战略支撑。
(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
农民的收入增长以后,对优化人居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直以来,中国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工业经济上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但我们的环境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可有效盘活城乡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对广大群众住房进行整体改造,同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提升群众的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二、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研究综述
对于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在不以农村的衰落或停滞为代价的前提下,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发展(曲凌雁、冯春萍,2007)。
因此,中国应该走一条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吴晓林,2009)。
要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李丽娜,2010)。
要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袁海平,2010)。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从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观察,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苏南“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模式;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成都市“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型模式;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等等。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互动进行了多方面和多种视角的研究。
但分别研究城市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战略较多,研究两者互促互进机制较少。
事实上,城市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战略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现有研究往往认为两者可以互相替代或相互对立。
其实两者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缺一不可。
黄祖辉(2010)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在实践中将这两大战略有机结合、有效结合起来,而不是将这两大战略相互替代、相互割裂,甚至于相互对立起来。
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一个相互包容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性。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放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框架中进行,必须以城市化来引领来推进,必须与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有效结合。
三、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
中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存在明显的偏差。
黄祖辉(2010)认为,这种偏差一是表现在进城农民身份转变滞后于其就业转移,农民进城就业转移和城市建设质量又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
二是表现在人口非农化速度滞后于农地非农化速度。
其直接后果是大量的两栖型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现象并存;
进城农民非市民化。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并不是大城市发展滞后,而是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和中心镇。
在小城镇的人口就业结构中,半工半农人口占有相当比例,当前的城镇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接纳这些人完全进入城市。
因此,以中小城市发展为战略重点的城市化,不仅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滞后问题,能降低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而且能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契合,并且实现互动共进。
要将中小城市发展作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进战略的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