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4063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4.41KB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按超宽填筑要求施工;
2.压实机具碾压不到边;
3.路基边缘漏压或压实遍数不够;
4.采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边缘带(0—75cm)碾压频率低于行车带。
(二)预防措施
1.路基施工应按设计的要求进行超宽填筑;
2.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
3.认真控制碾压顺序,确保轮迹重叠宽度和段落搭接超压长度;
4.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高于或不低于行车带。
(三)治理措施
校正坡脚线位置,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时,返工至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注意:
亏坡补宽时应开蹬填筑,严禁贴坡),控制碾压顺序和碾压遍数。
路堤边坡病害的防治
路基边坡的常见病害是土质边坡坍塌、滑坡、雨后冲刷严重(甚至出现浪窝),石质边坡塌落、崩塌等。
一、边坡滑坡病害及防治措施
1.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影响考虑不充分;
2.路基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不均;
3.换填土时清淤不彻底;
4.填土速率过快;
施工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不及时;
5.路基填筑层有效宽度不够,边坡二期贴补;
6.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7.用透水性较差的填料填筑路堤处理不当;
8.边坡植被不良;
9.未处理好填挖交界面;
10.路基处于陡峭的斜坡面上。
1.路基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年限内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给路基稳定带来的影响;
2.软土处理要到位,及时发现暗沟、暗塘并妥善处治;
3.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滑坡苗头;
4.掺加稳定剂提高路基层位强度,酌情控制填土速率;
5.路基填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有效宽度;
6.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除,提高路基的水稳定性;
7.减轻路基滑体上部重量或采用支挡、锚拉工程维持滑体的力学平衡;
同时设置导流、防护设施,减少洪水对路基的冲刷侵蚀;
8.原地面坡度大于12%的路段,应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9.用透水性较差的土填筑于路堤下层时,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
如用于填筑上层时,除干早地区外,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
二、边坡塌落病害的原因分析
(一)土质路堑边坡的塌落
土质路堑边坡塌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于边坡土质属于很容易变松的砂类土、砾类土以及受到雨水浸入后易于失稳的土,而在设计或施工时采用了较小的边坡坡度。
2.较大规模的崩塌,一般多产生在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450(大多数介于550~700之间)的地形条件。
3.上缓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
4.暴雨、久雨或强震之后,雨水渗入土体,一方面会增加边坡土体的重量,另一方面能使裂隙中的填充物或岩体中的某些软弱夹层软化,产生静水压及动水压,使斜坡岩体的稳定性降低,或者由于流水冲掏下部坡脚,削弱斜坡的支撑部分,或者由于地震改变了坡体的稳定性及平衡状态而发生边坡塌落。
5.在多年冰冻地区,由于开挖路基,使含有大量冰体的多年冻土溶解,引起路堑边坡坍塌。
(二)石方路堑边坡的塌落
造成岩石路堑边坡出现崩塌、岩堆、滑坡的原因有岩石的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等几个方面,施工中的主要原因是:
1.排水措施不当或施工不及时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不易排除(如坡顶上截水沟存水、渗水、漏水等),甚至形成积水向下渗透,水分沿裂隙渗入岩层,降低了岩性间的粘聚力和摩擦力,增加了岩体的重量,促使了崩塌、滑坡的发生,或由于水的浸蚀而影响了岩堆的稳定性。
2.大爆破施工,施工时路堑开挖过深、过陡,或由于切坡使软弱结构面暴露,使边坡岩体推动支撑;
由于坡顶不恰当的弃土,增加了坡体重量。
三、高填方路基沉降的防治
(一)、原因分析
高填方路基沉降主要有工程地质与地形、水文与气候、设计和施工等各方面的原因。
其中施工方面的原因是:
1.路基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质土或沼泽土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块等;
填石路堤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或就地爆破堆积,乱石中空隙很大。
这样,在一定期限内(例如经过一个雨期)可能产生局部的明显下沉。
2.填筑顺序不当。
高填路堤在填筑时未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填筑厚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3.压实不足。
高填路堤应按规定选配压实机具,按正确的操作规范及要求进行压实操作,确保压实度达到施工规范规定的要求。
4.在填挖交界处没有挖台阶,导致交界处发生不均匀沉降。
或因为原地面与填料结构不同,二者密度、承载能力不同,如填挖交接处软土、腐质土等未清除干净或填筑方式不对及压实不足,就会出现结合部沉降病害。
5.台后和通道两边高填土下沉,其主要原因是柔性的填土与刚性构造衔接处,二者强度、稳定性方面差异较大,加之填土压实不够而致下沉。
6.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遇雨天时,路基积水严重,无法自行排出。
有的积水浸入路基内部,形成水囊。
晴天施工时也未排除积水就继续填筑,以致造成隐患。
(二)、预防措施
1.施工时应考虑高填方路基早开工,避免填筑速度过快,路面基层施工时应尽量安排晚开工,以使高填方路基有充分的沉降时间。
2.加强对基底的压实或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当地基位于斜坡和谷底时,应做挖台阶处理。
3.施工时要严格分层填筑,控制分层的厚度,并充分压实。
4.在软弱地基上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时,除对软基进行必要处理外,从原地面以上1~2m高度范围内不得填筑细粒土,应填筑硬质石料,并用小碎石、石屑等材料嵌缝、整平、压实。
四、路基开裂病害的防治
(一)、路基纵向开裂甚至形成错台
A、原因分析
1.清表不彻底,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或坐落于古河道处。
2.沟、塘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不均。
4.旧路利用路段,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足。
5.半填半挖路段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压实。
6.使用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7.高速公路因边坡过陡、行车渠化、交通频繁振动而产生滑坡,最终导致纵向开裂。
B、预防措施
1.应认真调查现场并彻底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基底暗沟、暗塘,消除软弱层。
2.彻底清除沟、塘淤泥,并选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严格控制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3.提高填筑层压实均匀度。
4.半填半挖路段,地面横坡大于1:
5及旧路利用路段,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Om的台阶并压实。
5.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6.若遇有软弱层或古河道,填土路基完工后应进行超载预压,预防不均匀沉降。
7.严格控制路基边坡,符合设计要求,杜绝亏坡现象。
C、处理措施
采取边坡加设护坡道的措施。
(二)、路基横向裂缝
路基出现横向裂缝,将会反射至路面基层、面层,如不能有效预防,将会加重地表水对路面结构的损害,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1.路基填料直接使用了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
2.同一填筑层路基填料混杂,塑性指数相差悬殊。
3.路基顶填筑层作业段衔接施工工艺不符合规范要求。
4.路基顶下层平整度填筑层厚度相差悬殊,且最小压实厚度小于8cm。
C、预防措施
1.路基填料禁止直接使用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
当选材困难,必须直接使用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不同种类的土应分层填筑,同一填筑层不得混用。
3.路基顶填筑层分段作业施工,两段交接处,应按要求处理;
4.严格控制路基每一填筑层的标高、平整度,确保路基顶填筑层压实厚度不小于8cm。
五、路基网裂
开挖路床或填筑路堤后出现网状裂缝,降低了路基强度。
1.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
2.路基碾压时土含水量偏大,且成型后未能及时覆土。
3.路基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4.路基下层土过湿。
(二)预防及治理措施
1.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加石灰、水泥改性处理措施。
2.选用塑性指数符合规范要求的土填筑路基,控制填土最佳含水量时碾压。
3.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
4.认真组织,科学安排,保证设备匹配合理,施工衔接紧凑。
5.若因下层土过湿,采取换填土或掺加生石灰粉等技术措施处治。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防治
1.集料级配差,混凝土和易性差而造成离析卡管。
2.泥浆指标未达到要求、钻机基础不平稳、钻架摆幅过大、钻杆上端无导向设备、基底土质差甚至出现流沙层而导致扩孔或塌孔而引起的浇筑时间过长。
3.搅拌设备故障而无备用设备引起混凝土浇筑时间过长。
4.搅拌土浇筑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5.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偏小,则管内压力过小。
6.导管埋深过大,管口的混凝土已凝固。
(二)、防治措施
1.关键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要有备用,材料(砂、石、水泥等)要准备充足,以保证混凝土能连续灌注。
2.混凝土要求和易性好,坍落度要控制在18~22cm。
若灌注时间较长时,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须征得监理工程师的许可),以防止先期灌注的混凝土初凝,堵塞导管。
3.在钢筋笼制作时,一般要采用对焊,以保证焊口平顺。
当采用搭接焊时,要保证焊缝不要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4.导管的直径应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
对每节导管进行组装编号,导管安装完毕后要建立复核和检验制度。
导管使用前,要对导管进行检漏和抗拉力试验,以防导管渗漏。
5.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40cm(注意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回淤泥渣中)之间,同时要能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能埋住导管至少1.Om。
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0~6.Om的范围内。
6.在提拔导管时要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灌注深度及已拆下导管的长度,认真计算提拔导管的长度,严禁不经测量和计算而盲目提拔导管。
7.当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插抖动导管(注意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也可以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来疏通导管内的混凝土。
8.当钢筋笼卡住导管时,可设法转动导管,使之脱离钢筋笼。
二、钢筋混凝土梁桥预拱度偏差的防治
预制梁:
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强度的差异、混凝土弹性模量不稳定导致梁的起拱值的不稳定、施加预应力时间差异、架梁时间不一致,导致预拱度计算各种假定条件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造成预拱度的偏差,另一方面理论计算公式本身是建立在一些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的,理论计算与实际本身存在细微偏差。
第三是施工工艺的原因,如波纹管竖向偏位过大,造成零弯矩轴偏位,则最大正弯矩发生变化较大导致梁的起拱值过大或过小。
(二)、预拱度偏差防治措施
1.提高支架基础、支架及模板的施工质量,确保模板的标高无偏差;
2.加强施工控制,及时调整预拱度误差;
3.严格控制张拉时的混凝土强度,控制张拉的试块应与梁板同条件养护,对于预制梁还需控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4.要严格控制预应力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波纹管的安装定位应准确;
控制张拉时的应力值,按要求的时间持荷;
5.钢绞线伸长值的计算应采用同批钢绞线弹性模量的实测值。
预制梁存梁时间不宜过长。
三、箱梁两侧腹板混凝土厚度不均的防治
1.箱梁模板设计不合理;
2.模板强度不足,箱梁内模没有固定牢固,使内模与外模相对水平位置发生偏差。
3.箱梁内模由于刚度不够,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变形。
4.混凝土浇筑时没有对称浇筑,由于单侧压力过大,使内模偏向另一侧。
1.内模要坚固,不变形;
2.将箱梁内模固定牢固,使其上下左右均不能移动;
3.内模与外模在两侧腹板部位设置支撑;
4.浇筑腹板混凝土时,两侧应对称进行。
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裂缝的防治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裂缝是指由于结构非荷载原因产生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裂缝,影响因素有:
A、材料原因
1.水泥质量不好,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浇筑后导致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2.骨料含泥料过大时,随着混凝土干燥、收缩,出现不规则的花纹状裂缝;
3.骨料为风化性材料时,将形成以骨料为中心的锥形剥落。
B、施工原因
1.混凝土搅拌时间过长,运输时间过长,导致整个结构产生细裂缝;
2.模板移动鼓出将使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产生与模板移动方向平行的裂缝;
3.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支架下沉、不均匀下沉,脱模过早,导致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产生裂缝,并且宽度也较大;
4.接头处理不当,导致施工缝变成裂缝;
5.养生问题,塑性收缩状态将会在混凝土表面发生方向不定的收缩裂缝,这类裂缝尤以大风、干燥天气最为明显;
6.在混凝土高度急变以及钢筋保护层较小部位,由于振捣或析水过多造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7.大体积混凝土未采用缓凝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使用了早强水泥的混凝土,受水化热的影响浇筑后2—3d导致结构中产生裂缝;
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致混凝土凝固时因收缩所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8.水灰比大的混凝土,由于干燥收缩,在龄期2~3个月内产生裂缝。
1.选用优质的水泥及优质骨料;
2.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合粉煤灰等混合材料、掺加缓凝剂;
在工作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小水灰比及较低坍落度的混凝土;
3.避免混凝土搅拌很长时间后才使用;
4.加强模板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模板移动、鼓出等问题;
5.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应采用预压措施;
避免出现支架下沉,模板的不均匀沉降和脱模过早;
6.混凝土浇筑时要振捣充分,混凝土浇筑后要加强养生工作,及时养生;
7.大体积混凝土应优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
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七、桥面铺装病害的防治
桥面铺装病害表现形式是铺装防水层破损导致桥面铺装的破坏,主要因素有:
常规性破坏与一般路面破坏原理相同。
梁体预拱度过大,设计厚薄难以调整施工允许误差,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桥面铺装混凝土质量差,特殊破坏和联锁破坏:
桥头跳车和伸缩缝破坏引起的连锁破坏;
桥梁结构的大变形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破坏;
水害引起沥青混凝土铺装的破坏。
1.常规破坏同路面通病防治;
2.加强对主梁的施工质量控制,避免出现预拱度过大;
3.加强桥面铺装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网的安装;
4.提高桥面防水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出现防水混凝土层破坏;
5.桥梁应加强桥面排水的设计和必要的水量计算;
优化桥面铺装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选用优质骨料,提高桥面铺装的施工和养护质量。
八、桥梁伸缩缝病害的防治
桥梁伸缩缝是使车辆平稳通过桥面并且满足桥梁结构变形的一整套装置,由于它是桥梁结构过渡到桥台及路基的可伸缩连接装置,一方面要满足桥梁结构伸缩功能;
另一方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承载需要。
桥梁伸缩缝受力复杂,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竣工后不久即发生损坏。
导致损坏的因素有:
1.交通流量增大,超载车辆增多,超出了设计。
2.设计因素包括:
将伸缩缝的预埋钢筋锚固于刚度薄弱的桥面板中;
伸缩设计量不足,以致伸缩缝选型不当;
设计对伸缩装置两侧的填充混凝土、锚固钢筋设置、质量标准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大跨径桥梁伸缩缝结构设计技术不成熟;
对于锚固件胶结材料选择不当,导致金属结构锚件锈蚀,最终损坏伸缩缝装置。
3.施工因素包括:
施工工艺缺陷;
锚件焊接内在质量;
赶工期忽视质量检查;
伸缩装置两侧填充混凝土强度、养护时间、粘结性和平整度未能达到设计标准。
伸缩缝安装不合格。
4.管理维护因素包括:
通行期间,填充到伸缩缝内的外来物未能及时清除,限制伸缩缝功能导致额外内力形成;
轻微的损害未能及时维修,加速了伸缩缝的破坏;
超重车辆上桥行驶,给伸缩缝的耐久性带来威胁。
1.在设计方面,精心设计,选择合理的伸缩装置。
2.提高对桥梁伸缩装置施工工艺的重视程度,严格按施工工序和工艺标准的要求施工。
3.提高对锚固件焊接施工质量的控制。
4.提高后浇混凝土或填缝料的施工质量,加强填缝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标准,应及时养护,无空隙、空洞。
5.避免伸缩装置两侧的混凝土与桥面系的相邻部位结合不紧密。
九、桥头跳车的防治
桥头跳车原因是由于桥台为刚性体,桥头路基为塑性体,在车辆长期通过的影响及路基填土自然固结沉降下,桥台与桥头路基形成了高差导致桥头跳车。
主要影响因素有:
1.台后地基强度与桥台地基强度不同、台后填料自然固结压缩;
2.桥头路堤及堆坡范围内地基填前处理不彻底;
3.台后压实度达不到标准,高填土引道路堤本身出现的压缩变形;
4.路面水渗入路基,使路基土软化,水土流失造成桥头路基引道下沉;
回填不及时积水而引起的桥头回填土压实度不够;
5.工后沉降大于设计容许值;
6.台后填土材料不当,或填土含水量过大;
7.软基路段台前预压长度不足,软基路段桥头堆载预压卸载过早,软基路段桥头处软基处理深度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1.重视桥头地基处理,采用先进的台后填土施工工艺。
选用合适的压实机具,确保台背及时回填,回填压实度达到要求。
2.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差异沉降。
保证足够的台前预压长度。
连续进行沉降观测,保证桥头沉降速率达到规定范围内再卸载。
确保桥头软基处理深度符合要求,严格控制软基处理质量。
3.有针对性的选择台后填料,提高桥头路基压实度。
如采用砂石料等固结性好、变形小的填筑材料处理桥头填土。
4.做好桥头路堤的排水、防水工程,设置桥头搭板。
5.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新工艺加固路堤。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施工 质量 通病 防治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