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 扎 县 情 概 况强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53529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39KB
尖 扎 县 情 概 况强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尖 扎 县 情 概 况强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尖 扎 县 情 概 况强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电资源蕴藏丰富。
“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境内流程达96公里,建有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才塘、古浪堤和当顺“一大两中三小”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0.23万千瓦,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黄河水域面积广阔。
随着几座水电站的相继建成,全县境内已形成面积60平方公里的水域,为水产养殖、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旅游资源厚重独特。
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以红色砂砾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碧水丹山,名寺僧舍,相映成辉,是青海省继塔尔寺、青海湖之后的重要旅游景区。
尖扎是中国赛艇、皮划艇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不同级别的“五彩神箭杯”射箭邀请赛。
2010年举办首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尖扎对外形象和知名度迅速提升。
近年来,在省州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打牢一个基础(基础设施)、做强两大支柱(水电、铝业)、培育三大特色(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中藏药材)、突出四个重点(扶贫、小城镇、生态、教育培训)、强化五项措施(重党建、抓文明、强法制、促和谐、保稳定)”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全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特色产业培育逐步壮大,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5亿元,同比增长16.87%,比“十五”末增加6.31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6亿元,同比增长21.1%,是“十五”末的3.67倍;
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38万元,比“十五”末增加940万元;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17元,同比增长15.06%,比“十五”末人均增加1106元。
“十二五”时期,尖扎县将按照省州委“四个坚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实施“一体两翼(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主体,特色农牧业经济带和沿黄特色城镇经济带为两翼)”发展战略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巩固和扩大“十一五”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昂拉乡情况简介
昂拉乡位居黄河之滨,地处黄河谷地,境内气候宜人,条件优越,是黄河南岸典型的安多农耕文化区。
全乡总面积47.71平方公里,总人口630户、2835人,其中回族300余人,是一个藏回杂居的农业乡。
辖有9个村、23个社。
现有耕地3368亩,人均占有耕地1.19亩,均为自流水灌溉的水浇地。
昂拉乡藏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辖区内称为“安多第一塔”的昂拉白塔、昂拉千户宅园是我省藏式建筑风格的典范,拉卜楞寺寺主第二世嘉木洋活佛故居更是体现了昂拉与藏传佛教的深厚渊源,以赛康寺和昂哇石刻千佛像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更营造了昂拉浓厚的藏文化氛围,昂拉毛兰等群众性节庆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昂拉果毛切等藏族饮食文化盛名远扬。
黄河、隆务河在昂拉相隔,随着公伯峡水电站的蓄水,昂拉乡缘境内已形成近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环绕昂拉东部,进一步丰富了昂拉乡村旅游业的山水内涵,同时,为今后发展库区养殖业提供了无污染绿色水面养殖场。
辖区横跨黄河两岸谷地,地势较为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大田蔬菜、特色杂果、冬小麦等喜温作物,是尖扎县最早也最成功发展复种作物的乡镇,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
目前,已形成核桃种植面积1000多亩,复种蔬菜面积达1400亩,复种作物大白菜、萝卜、荞麦等,年产量达600万公斤,已成为昂拉的主导产业,也是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是目前全乡群众参与最主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结构调整重点项目。
昂拉乡党委书记:
彭毛才让,男,藏族,2010年任现职。
尖扎县夏藏滩村简介
尖扎县夏藏滩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马克唐镇13公里,是我县公伯峡水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共集中安置移民385户1998人(其中在上滩安置1591人,下滩安置407人),分别来自康杨、马克唐、昂拉、尖扎滩四个乡镇。
移民安置工程于2003年3月28日开工建设,2004年8月搬迁安置,共开发土地2418.5亩(其中自流灌溉1912.47亩,提灌506.03亩),人均耕地1.21亩。
搬迁安置7年来,投资近1.94亿元,先后建设了纳浪寺水库灌溉工程、夏藏滩小学、医务室、安置区人畜饮水及防洪治理、北出口道路、加让沟提灌站等工程,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并对沉陷的耕地及渠道进行了整修,保证了移民的及时耕种和灌溉,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夏藏滩村由安置初期的“上访村、矛盾村、贫困村”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的“团结村、致富村、幸福村”。
群众从2010年开始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当年共种植春小麦、马铃薯、油菜、豌豆等农作物共计2067亩,其中春小麦2017亩,马铃薯和油菜59亩,并扶持发展了养猪专业户1户、养鸡专业户2户,养殖仔猪20头、鸡2800只。
同时,结合县直机关义务植树活动,在夏藏滩栽植各类苗木10万株,群众自行造林3万株,造林面积达到700亩。
并完成了核桃栽植500亩、高标准造林700亩。
2010年,夏藏滩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741.88元(主要由各种政策性补贴和种植业收益构成,其中人均国家政策补贴1441.88元(移民后期扶持每人每年600元,产值补偿841.88元),种植业收入300元)。
2011年夏藏滩春播工作已完成,共种植春小麦2071亩,发放良种93195斤,发放土地整修资金20万元。
由于2010年农作物产量较好,加之提前对渠道、耕地进行了整修,灌溉及时,并发放了农资补助,群众生产积极性较高,春耕形势喜人。
同时,今年将继续调整夏藏滩种植业结构,计划发展经济林500亩。
介绍人:
西加端智,男,藏族,尖扎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2003年任现职
坎布拉镇基本情况简介
坎布拉镇是全省14个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是全州最大的城镇,因坎布拉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而得名。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市116公里,距州府隆务镇105公里,总面积约374平方公里,东北与化隆县牙什尕镇隔河相望,东南与尖扎县康杨镇、贾加乡接壤,西与贵德县为邻。
镇政府于2003年1月23日正式挂牌,下设直岗拉卡、坎布拉、多加三个办事处,牛滩、俄家台两个社区以及党政办公室、城乡建设与旅游开发办公室、便民服务大厅三个科(室),共有党支部32个,党员478人。
镇内除地方党委、政府外,金融、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电力、工商等社会服务机构健全,驻镇企、事业单位众多。
同时,根据青海省高速公路相关规划,平阿高速延长线将直接延伸至坎布拉景区,镇区对外联系将更为便捷。
全镇现有人口15292人,是一个藏、汉、回、撒拉等多民族、多宗教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80%以上,耕地面积19150亩,其中浅脑山地12259亩,水浇地6890亩,退耕还林地4078.8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盛产各种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适宜种植传统的冬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农产品,还可发展无公害温棚蔬菜等新型种植业和以舍饲养植为主的农区畜牧业。
2009年全镇完成GDP6.8亿元,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2115.2万元,农牧业增加值2683万元,人均收入2776元。
坎布拉镇党委书记:
马启云,男,回族,2011年元月任现职。
古日羊玛危房改造情况简介
尖扎县坎布拉镇古日羊玛村位于尖扎县城北部7公里处,是李家峡水电站库区移民村,全村147户525人,耕地面积476.4亩,其中劳动力人数238人,农村低保户31户73人,五保户4户4人,残疾人14人。
根据《尖扎县危房改造3年规划》,全村共有危房改造户22户,其中2009年集中连片改造10户;
2010年集中改造6户,2011年计划改造6户。
2009年,县、镇、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建设任务、标准及职责,严格按照“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确定了危房改造救助对象和补助标准(无房户1户,补助2.4万元;
严重危房户4户,户均补助1.92万元;
一般危房户5户,户均补助1.8万元)。
建设资金通过民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社会帮扶、群众投工投劳等形式筹措。
2009年投资30.38万元,集中连片改造10户、建设房屋50间,共520平方米,补助资金19.08万元,群众自筹11.3万元。
工程严格按照《尖扎县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通过县、州、省三级验收,并按照《尖扎县危房改造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将补助款全部发放至农户。
2010年投资16.2万元,集中改造一般危房户6户(户均补助1.7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新建房屋30间,共312平方米,工程已全部完工并入住。
万玛尖措,男,藏族,尖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9年任副县长
马克唐镇基本情况简介
马克唐镇是县府所在地,辖14个行政村,两个社区,共2895户,11196人,其中,城镇人口1633户、5668人,农村人口1262户,5528人。
16个村(社区)党支部,237名党员。
民族以藏族为主,藏、汉、回、撒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
辖区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10114亩,其中浅脑山为2274亩,农业以小麦为主,辅以油菜、洋芋、蔬菜等经济作物。
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0元。
马克唐镇党委书记:
文辉,男,藏族,2011年元月任现职。
尖扎县古雷寺简介
“古雷寺”,藏语称“玛古日南杰林”,意为“黄河之滨的古日尊胜洲”。
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处的解放村,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寺院坐西朝东,面向黄河。
该寺由第二世拉茂·
罗哲嘉措(夏茸尕布)活佛初建于1645年。
第三世拉茂·
阿旺罗桑丹贝坚赞于1682年建成拉茂德钦寺后,古雷寺的显宗学院、时轮学院迁入拉茂德钦寺,古雷寺成为拉茂德钦寺的属寺,两寺关系密切。
该寺现有经堂1座、佛殿2座、昂钦1院、僧舍35院,果园80亩,住寺僧人40人,其中享受低保的9人、享受养老补贴3人、参加医保40人、危房改造9户。
寺主活佛为夏茸尕布,香火地主要是马克唐镇所属各村社。
为进一步巩固寺院社会管理、民主法治寺院创建、寺院清理整顿等专项活动的成果,我县结合开展百名干部下乡活动,在全县各寺院开展了寺院法制宣传月活动,活动中,我们将古雷寺作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寺院之一,通过召开寺院民管会班子成员会议、僧人代表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认真宣讲1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党的惠农政策及民族宗教政策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阿琼,男,蒙古族,尖扎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002年任现职。
尖扎县智合滩高标准生态移民村简介
尖扎县智合滩高标准生态移民村距县城4公里,是我县以改善浅脑山区生态环境,转变农牧民生产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按照“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的先行试点村。
高标准生态移民村占地面积12.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总投资6400.12万元(包括群众自筹3350万元),主要建设高标准移民定居房335栋及相应配套设施,集中安置我县当顺、措周、能科、坎布拉、马克唐、贾加6个乡镇浅脑山区有经济头脑、自筹能力强的农牧户335户、1675人。
房屋结构为二层砖混结构,移民村配套相应的党员活动室、公路、供排水系统、幼儿园、射箭场、商铺等。
该工程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全部移民房地基建设,完成主体工程24户,简易装修1户。
该项目的建设,将对促进浅脑山区农牧民群众向城镇有序转移,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公平,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诺日项洛,男,藏族,尖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6年任现职
尖扎县敬老院简介
尖扎县敬老院是县民政局管理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于2007年5月批复实施,2008年12月竣工并交付使用,项目总投资为213.08万元(其中民政专项资助95万元,地方自筹50万元,缺口资金68.08万元),全院占地面积达5亩,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建有集五保供养对象宿舍、办公室、医务室为一体的三层楼房一栋,另设供暧设施、食堂等附属工程,可容纳90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进行集中供养。
全院现有床位75床,电视机38台,集中供养老人62名(男30名女32名)。
干部职工29名,其中,事业编制工作人员5名,县政府临时聘用大中专毕业生10名和县就业局从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人员中安排的炊事员、清洁工等工作人员14名,负责照顾集中供养老人的生活起居。
尖扎县敬老院的建成,填补了尖扎县老龄社会福利机构的空白。
该院始终坚持以“老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奉若父母、情同亲生”为服务理念,真真使尖扎县部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目标。
万玛尖措,男,藏族,尖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9年任现职
黄南州儿童福利院简介
黄南州儿童福利院隶属于黄南州民政局,是收养孤残儿童的福利事业单位。
2006年,在以杨萍女士为首的香港慈善人士资助下,州儿童福利院开始兴建,于同年9月19日建成开院。
目前,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已累计供养儿童430余名,分别来自黄南州辖区四县,目前,在院儿童有405名(男孩203人,女孩202人),其中,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临时安置灾区孤儿72名。
全院现有职工44名,其中,正式职工8名,临时工36名。
黄南州儿童福利院自2006年9月建成开院以来,在省州两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已从开院之初建筑面积仅800平方米、设计床位100张,发展成为建筑面积达4798平方米、设计床位450张,总投资达900万元,尤其是综合楼、多功能厅等设施的建成,使儿童福利院服务功能、收养规模和供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爱心献给孩子”的办院宗旨,对所有来院儿童均安排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能够继续升学的支持其完成学业,已有6名高三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
对于学习能力有限、且年龄偏大的孩子,积极联系社会资源,安排其学习掌握各类职业技能,先后输送儿童前往四川、西宁、乐都等地培训学习39人(次),开办了首届唐卡绘制培训班,并向国家民政部积极争取到120万元的孤儿技能培训项目,在州儿童福利院设立了省女子职校分校,正在实施180名孤儿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同时,努力实践“以孩子为中心,以爱为准绳”的服务理念,始终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针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学习和成长需要,根据院内儿童以藏族为主的特点,加大本地区保教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且有民族特色的集中院舍养育模式。
在此基础上,黄南州儿童福利院积极组织职工和孩子一起动手、自力更生,开工建设了占地45亩的种养殖基地,积极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和生猪圈养,弥补供养资金不足,促进以院养院、滚动发展。
并在院区四周、道路两旁、楼前楼后、“福利山”栽植了大量的松树、果树及花草等,绿化率达80%以上,被评为“黄南州绿色学校”、“青年文明号”和我州唯一的省级“绿色学校”。
尖扎县“心连心”广播站情况简介
为坚守舆论阵地,让农牧区群众第一时间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尖扎县在总结以往群众工作和维稳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心连心”广播站,为县委、县政府搭建起了一个最直接、最便捷、最全面的宣传载体,是继农村调频广播和“村村通”后,又一个推动全县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和有效抓手。
尖扎县“心连心”广播站工程总投资47万,由县财政安排资金建设。
工程于今年2月启动,利用加密技术将调频广播发射至全县86个行政村的接收点,每村通过接收点的接收机和扩音设备,实现县级专用无线广播直播。
截至目前,已完成县广播站机房设备安装、西加吾具高山收发设备安装和60个行政村的电杆架设及设备安装。
工程完工后,县广播站将设置《农业技术》、《法律讲堂》、《科技致富》、《政策解读》、《农业资讯》、《听众信箱》等栏目,采用藏汉双语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心声,推动乡村工作落实。
(介绍人:
杨中卡,男,藏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2005年任现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况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