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3461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55KB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
”村妇说:
“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
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
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
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
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
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
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
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
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
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
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
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
“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
“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
“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
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
犟黄老说:
“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突出了他的称呼和特长,这不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也有利于表现犟黄老的性格特点。
B.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小说描述了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为人正直,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
D.村妇不懂欣赏,不满意犟黄老的水墨画作,不理解犟黄老的良苦用心,让犟黄老感到有些失望,这也暗示了这幅画作可能会被卖掉的结局。
解析:
选B B项,“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错,从文章“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以及小屠对老屠所说的话来看,小屠索画的原因应该是“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小屠想得到提拔。
2.小说以“索画”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情节结构上,“索画”贯穿全文,使情节更为集中;
②形象塑造上,通过写犟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不同态度,使犟黄老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③主题表现上,通过写犟黄老对不同人索画的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主题更为突出。
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①犟黄老因画作被卖感慨一番心意付诸东流,增添了感伤的氛围。
②情节巧妙,与上面村妇所说的“花”形成呼应。
③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运用暗喻,点出这幅教育人不要忘本、不忘感恩的画才是真正的“花”。
④化用古诗文,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房 东
庐 隐
①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
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
在这所房子的对面,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
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
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②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儿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
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
在他们的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
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
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③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
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
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
“师姑!
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
”我说:
“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
……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
”“呵哟师姑!
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
”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
“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
④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
他们家里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
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
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
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掺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
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
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⑤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
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
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
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⑥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
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
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
”我接着说道:
“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
”那老房东忙笑道:
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
”我不觉叹道:
“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
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慕?
!
……”
⑦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
“可是的呢!
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
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⑧我笑道:
“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因为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
“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剌剌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⑩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剌剌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
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以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B.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
C.第⑤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表达了喜爱之情,使人如临其境。
D.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体现出“我”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
选B B项,曲解文意。
“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错,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
5.文中画线句子说到老房东比“我们”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主要有哪些自然的趣味呢?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本题应结合段落内容,从中概括分析各段中的“自然的趣味”。
如第①⑤段描写居处的清幽,是写居住环境贴近自然;
第②段写女房东及其家人的生活,显示出当地生活节奏的随性自然;
第④段写房东家有成片的良田、满地的蔬菜等,“外干中强”,显示出当地物产丰富,自给自足的意趣;
第③段写当地晚上可以开门睡觉;
第⑥段写房东给“我”送自制的糟菜;
第⑨段写房东对“我”依依不舍,这都显示出当地人际关系的淳朴自然。
①居住环境,贴近自然;
②生活节奏,顺应自然;
③物产丰富,自给自足;
④人际关系,淳朴自然。
(分析略)
6.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
最后一段写老女房东的印象、家庭以及她的小鸡和小猪儿等深刻在“我”的心上。
老女房东和她的小鸡、小猪儿代表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质朴富足、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而“我”回归的却是忙乱拥挤的城市生活。
因而“我”在此实际表达的是对乡下生活的不舍与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对老房东的喜爱,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倦等。
①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与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②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和想念;
③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随性生活的向往。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
(二)
惊心的照相
何葆国
老霍在刑警大队搞了二十个年头的摄影,专门给尸体和罪犯拍照。
在他办公室的一只大立柜里一叠一叠都是这些照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老霍的照片常常印在“认尸启事”和“通缉令”上面,漫不经心看一眼倒没什么,假如认真看的话,一定会触目惊心,好像有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
许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
他们看现场或者面对罪犯都很平静,倒是看老霍的照片,反而有一种莫名的震惊。
老霍二十年来除了给尸体、罪犯拍照,极少用相机,远的不说,近的仅有三次,而这,绝对就是最后的三次。
这天下班了,办公室里只剩下老霍和同事白副。
白副看见老霍桌上的相机,忽然心血来潮,说:
“老霍,给我咔嚓一张。
老霍很为难,说:
“我从来拍的都是尸体和罪犯……”“没事,你随便拍一张就是了!
”白副坚持要拍,老霍只好给他拍了一张。
照片洗出来之后,老霍吓了一跳,他拍的白副活像一个死人!
老霍没有把照片给白副,好在白副也忘了。
没多久,白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车祸身亡,他死的样子……老霍一连做了许多天噩梦。
又有一天,老霍背着相机从现场回来,他走上办公楼,看见黄政委正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
黄政委是老霍的老上级,他平时待下属总是和和气气的,一点没有架子,老霍便上前尊敬地叫了他一声。
黄政委见是老霍,笑道:
“老霍,辛苦啦!
你这海鸥机用了十几年了吧?
老霍说:
“今年满二十年了。
黄政委说:
“你提个申请,局里议一议,给你换个现代化的!
老霍用“海鸥”用得顺手,也用出了感情,从没想过换机子,但是对黄政委的好意还是很感激,便连声道谢。
两人聊了几句,黄政委说:
“给我来一张吧。
”他立即摆出拍照的姿势,脸带微笑,和蔼可亲。
老霍犹豫不决,黄政委笑道:
“快啊,不要浪费我的表情啦!
”老霍迅速调好焦距,按下了快门。
几天后,黄政委的照片和十几张罪犯的照片一起洗了出来。
老霍凝神一看,顿时一阵心慌意乱,他觉得黄政委的表情……他不敢往下细想。
一个星期后,黄政委因受贿罪被捕,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惊讶,只有老霍表情平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一阵子,城北的干部新村接连发生三起盗窃案。
罪犯很狡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
大家跑了几天,还守了两个晚上,连个影子也没碰到。
那天,老霍独自到新村查访,回来的路上,腰间的BP机响了,原来是儿子在呼,说是母亲突然昏厥在地。
老霍知道老伴心脏病复发,没来得及回局里,直奔家去。
回到家里,老伴因为吃了救心丹,已经好了许多。
老霍问她要不要上医院,她说不要,老霍于是便松了口气。
儿子看见老霍背着相机,说:
“爸,给我照一张证件照吧,我们厂里填表要用照片。
”老霍说:
“到照相馆去照。
你早几天怎么不照?
”“我忙嘛,忘了。
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老霍想到晚上该把胶卷拿出来冲洗,里边还有一张底片,便勉强答应给儿子拍了一张。
晚上,老霍在局里的暗房中冲洗,当他看到儿子的照片时,心里蓦地一惊,那眼睛的深处,透露出一股难以掩藏的邪气!
难道……老霍一夜没睡。
第二天,等儿子上班以后,他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搜寻,撬开了锁着的一个抽屉,除了老虎钳、凿子几件工具外,还有几扎外币和一包黄金首饰。
老霍只觉得眼前一阵昏暗,几乎要跌倒……他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家,坐出租到局里,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门……
第二天,儿子被传讯,经侦查,他果然是新村撬窃案的罪犯之一。
儿子被逮捕,老伴因受了刺激,心脏病突发而死去,老霍便成了孤身一人。
A.只要是认真看老霍照片的人一定会感觉触目惊心。
原因是老霍抓住了拍摄对象瞬间的真实,并把它完全准确地表现出来。
B.老霍不愿意给白副拍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期给死尸和罪犯拍照,会给白副带来厄运。
结果证明老霍的预感是对的。
C.老霍给白副拍的照片像个死人,这一细节有超现实的色彩,其作用在于表现老霍摄影技术的出神入化,为下文做铺垫。
D.儿子入狱,老伴突发心脏病去世,老霍孤苦伶仃。
这一结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使得这一形象更丰满更典型。
选B B项,“老霍不愿意给白副拍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期给死尸和罪犯拍照,会给白副带来厄运。
”推断错误,他并没有想到会给白副带来厄运。
2.老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老霍是一个朴实而亲切的基层警察。
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有很强的专业能力;
他性格本分、朴实,尊重领导,和同事关系融洽;
他是非分明,有正义感,敢于大义灭亲。
3.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分别说明这些主题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
小说的主题有两方面:
①告诫违法作恶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要心存侥幸,而应该弃恶从善;
②赞美了正直善良的普通人。
第①点是从黄政委和老霍儿子表现出来;
第②点表现在老霍身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缝山针
非 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
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
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
主任说早就想开发,但村里没钱,投资不起。
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
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年又春一听沉下脸:
“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
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
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
没钱,招外地的人来投资,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
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
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
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
年又春借着酒劲说:
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
高小根乐得直搓手,不停地说:
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
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
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
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
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
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
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
年又春忙问:
谁不在了?
高小根苦笑一下:
媳妇。
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
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
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
满目疮痍!
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
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
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
都是我的错。
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
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
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两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选D D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错,高阳村并非新时期农村的典型,作者也并非以此展现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首先分别明确三处环境描写的特征,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处描写出高阳村自然环境的优美,在情节上引出年又春想去此地扶贫的原因,在结构上则与后文该村被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
②处写高阳山上的美丽景色,出现在年又春初步扶贫后的秋天,火红的柿子象征着扶贫工作的成功,同时与后文“他又一次醉了”相映衬。
③处写高阳村深秋的悲凉萧瑟,写出了村子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同时为下文写高小根媳妇之死渲染悲凉的氛围。
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相呼应,也与后文该村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应明确题目的含义,“缝山针”既是雕塑,又暗指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
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进行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小说 阅读 综合 提能练共 重点高中 普通高中 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