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元 角 分《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3386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00.10KB
宣化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元 角 分《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Word下载.docx
《宣化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元 角 分《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化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元 角 分《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叙述比较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比身高的情境引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
二、探究新知
过渡:
刚才同学们比了高矮,看来都长高了不少,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计算条,它们也要来比比长短。
1、直观比较计算条的长短
出示计算条,挑其中2个计算条比长短,说说比的结果怎么样?
(个别板演)
左边长,右边短例如:
右边长,左边短例如:
3种情况
两边一样长例如:
学生随机挑选计算条比较长短,展示3种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一步感知数量的比较。
2、通过相等长度计算条的直观比较,认识“=”
(1)认识“=”
刚才的“”这两条计算条相等,除了用比一比的方法,谁有别的方法?
(数格子数,左边的计算条有2格,右边的计算条也有2格,所以它们是一样长的)
述:
左边是2格,右边也是2格。
(2)“=”读法、写法
A、师示范写“=”(板书2=2)
观察下,“=”它长什么样?
(两条横线都是平平的)为什么。
“=”是平平的?
(因为左边的数量与右边的数量相等,我们就用“=”来表示)
B、2=2的读法
这个式子,读作“二等于二”。
(生读)
C、生书空“=”
现在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一起写等号,注意等号的两横要平而且要一样长短。
(生书空“=”)
(3)练习
A、提出练习要求:
刚才认识了等号,两边相等,可以用等号来表示。
每个小组也有一些计算条,在组长的带领下,找到用等号连接的2个计算条,摆一摆,说一说。
B、小组操作(生摆计算条,小组交流)
C、交流汇报
生上台汇报: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3=3,教师板书)
为什么是3=3?
(因为左右两边的数量都是3格)
(4=4,教师板书)
D、小结
观察下这些式子(2=2,3=3,4=4),你发现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小秘密吗?
(等号左右两边的数字是相等的。
)
不看计算条,你自己能举出一些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吗?
(5=58=8100=100……)
通过直观的计算条比较认识等号,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在体验中加深感悟。
3、通过不同长度计算条的直观比较,认识“<
”
(1)认识“<
出示
这次我们还能用平平的等号表示吗?
为什么?
(不能,因为左右两边数量不相等。
左边几格?
右边几格?
左边的数量比右边多还是少?
(生述,师板书:
在计算条下方写上对应的数字1、3)
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1比3小我们就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叫做小于号。
(出示“<”)
(2)“<”的读法、写法
A、师示范写“<”,生书空“<”
观察下,小于号它长什么样子呢?
(前面的头是尖尖的,后边是开着的大口)
他说的很好,小于号它的左边是尖头,右边是大口。
下面跟着老师一起写小于号,注意要一笔完成。
(学生书空,并让学生在同桌小手上书写加深记忆)
B、1<3的读法
1比3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
1<
3(在1和3中间添加“<
”),读作:
1小于3
这里的1和3是什么意思?
(1表示1格的计算条。
3表示3个格计算条。
那式子1<
3是什么意思呢?
(左边的数量1比右边的数量3少,1比3小)
请你们在自己桌上的计算条中找到也可以用小于号表示的计算条,摆一摆,说一说。
式子呢?
(2<
5,教师板书)
你是怎么想的?
(左边2格,右边5格,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用小于号。
再请一生上来摆摆。
等号它的的左右两边的数字是一样的,那小于号左右两边的数又是怎么样的?
(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对啊!
左比右小用小于。
尖头对着的是计算条数量多的还是少的?
大口呢?
真是善于观察!
你还举出一些小于号的例子吗?
(4<
68<1010<20……)
观察小于号的特点,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发现尖头和大口对应的计算条的数量,用数与图的有机结合,直观领悟小于号左右两边的数的大小关系。
4、通过不同长度计算条的直观比较,认识“>
(1)认识“>
出示
看到小朋友们摆计算条这么开心,老师也想要来摆一摆。
我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3<
1,你们同意吗?
(不对,左边的计算条数量是3,右边的数量是1,不能用小于,只有左比右小才能用小于。
左比右大,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符号来表示吗?
大家猜猜看。
(齐答,大于号)
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
(老师出示大于号标志)
(2)“>”的读法、写法
A、师示范写“>”,生书空“>”
观察下大于号,它有什么特点呢?
(和小于号相反。
左边是大口,右边是尖头。
跟着老师一起来书写下大于号,注意也是要一笔完成(生书空,在桌上写)
B、3>1的读法
左边3格,右边1格,左比右大,我们可以用大于号来连接,谁来念念看这个式子?
提出要求:
同桌两人互相念念,全班一起念。
自己在下面摆摆能用大于号表示的计算条。
(生汇报,教师板书式子)
看看大于号两边的数字是什么样的?
(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
左比右大用大于。
你能举出一些用大于号连接的例子吗?
(生反馈:
5大于28大于110大于1)
尖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头对着小数,大口对着大数)
你们发现了吗?
不管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尖头对着的数永远是?
大口对着的数永远是?
(生全体反馈)
对啊,尖头对小数,大口对大数。
5、揭示课题:
今天大家认识了“<、>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
6、小结:
(儿歌帮助记忆)
小于号和大于号长得像吗?
谁有好的方法记住他们吗?
我们可以用一首儿歌记住它们。
(ppt出示儿歌)
生诵读:
大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左比右大用大于,左比右小用小于,两边相等用等于。
小结:
不管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尖头永远对着小数,大口永远对着大数。
在有了小于号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大于号的认知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在大于号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猜测符号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记住小于号,大于号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借助儿歌,帮助学生记住这两个容易搞错的符号。
三、巩固新知
☆:
填一填
☆☆:
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手势反馈)——告诉小朋友你有什么小窍门,做的这么快又全对。
(尖头永远对着小数,开口永远对着大数。
☆☆☆、花后面藏着几?
三层练习,层层递进,从直观到抽象,从答案唯一到答案不唯一,既巩固了新知,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1<32=23>1
读作:
1小于3读作:
2等于2读作:
3大于1
2<43=34>1
1<44=45>2
3<810=1010>0
1<10100=1009>0
第六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11 减 几
项目
内 容
1.算一算。
8+2= 10+7= 9+2= 3+9=
2.11可以分成哪两个数?
3.有11支铅笔,拿走2支,还剩多少支?
分析与解答:
(1)求还剩多少支,就是从总数中减去拿走的,列式为( )。
(2)计算方法。
方法一:
倒数法,减2就从11开始倒数2个数,10,9,所以11-2=9。
方法二:
拆数法,把11拆成10和1,先算10-2=8,再算( )。
方法三:
想加法算减法,( )+2=11,11-( )=2。
4.计算11-8。
由于减数比较大,用倒数法比较烦琐,所以用想加法算减法和拆数法比较简便。
10-8=2 2+( )=( )
( )+8=11 11-8=( )
5.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可以用倒数法,减几就从被减数开始( )几个数,最后数到几,结果就是几;
拆数法,把被减数拆成10和一个数,先算10减去减数,再用结果( )拆分的另一个数;
还可以用想加法算减法计算。
6.当减数较大时,一般用拆数法和( )计算。
7.算一算。
11-2= 11-5= 11-8= 11-4=
11-3=11-6=11-7=11-9=
温馨
提示
学具准备:
20根小棒。
知识准备:
凑十法和数的组成等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1.10 17 11 12
2.1和10、2和9、3和8等
3.
(1)11-2
(2)8+1=9 9 9
4.1 3 3 3 5.倒数 加上
6.想加法算减法
7.9 6 3 7 8 5 4 2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
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计算分为三个部分,即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
前两部分的编排,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第三,让学生在不借助实物的情况下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而5、4、3、2加几不再呈现“凑十”的方法,直接转化成已学过的内容。
在解决问题部分,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
这两道例题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明确问题——计划与解决——回顾与反思。
其中例5主要体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例6主要是利用画图的策略更好地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
教科书编排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第一,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
“凑十法”的认识与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教科书在编排时由开始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逐步过渡到点子图、分解图,体现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将“凑十法”深深扎根学生的头脑中。
第三,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20以内各数,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但是本单元的计算跟前面的计算内容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进位”“凑十”,对于学生来说,用数的分解与组成计算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问题中,本单元出现了“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
一是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弄清楚条件和问题;
二是学生可能受错误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所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1.建立数与数之间的重要联系,为正确应用“凑十法”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的数据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拆数策略。
所以,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数与数之间的重要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在计算中达到灵活应用。
2.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由于部分学生在学前就已经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对他们而言,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大量的练习,也只是“机械地”运作。
因此,教师应引导他们关注结果背后的计算过程,使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教师可以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3.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了达到每分钟能做8~10题这个目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变化。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对不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
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应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9加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8~89情境图和例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认知
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说出答案。
师:
刚才同学们很快算出了答案,看来你们对前面加法的计算掌握得很好了,若是遇到要用9加上几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正确计算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加几。
(板书课题:
9加几)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情境图。
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能说说运动会现场的情况吗?
【学情预设】学生看图之后互相说一说:
有跑步、跳绳等比赛,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饮料的同学。
【教学提示】
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注意突出“凑十法”。
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后勤组的同学给运动员准备了好喝的饮料。
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并相应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
啦啦队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8人,一共有几人?
预设2:
前面有8人在跑步,后面有5人在跑步,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3:
箱子里有9盒饮料,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同学们真棒,找出了这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2.自主探究算法。
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4。
9+4得多少呢?
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12、13。
从9开始接着数4个数,10、11、12、13。
从4根里先拿1根放到9根里,再算10+3=13。
预设4:
先将9看成10,因为10+4=14,所以9+4=13。
【设计意图】学生已会数数,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经验。
3.建构方法,揭示“凑十法”。
请想到方法3的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动手摆一摆。
谁看懂了他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用小棒把“凑十”的过程演示一遍。
为什么拿1根呢?
2根行吗?
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9和1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
这样算很简单。
这种方法多方便呀!
你们想把这种方法学到手吗?
下面咱们就通过摆小棒来学习这种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一边摆一边问:
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
(1盒)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
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
(3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所以9+4等于多少?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
师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
(板书:
凑十法)
要学会“凑十法”,就要熟记10的组成。
请大家闭眼回忆“凑十”的过程,然后和同桌的小伙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
学生汇报用“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谁来说说想到方法4的同学的思路?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明确:
其实这也是“凑十法”的思路,把9看成10来计算,最后再减去多算的1,相当于从4里面拿走了1,和9凑成1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形成了“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示,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这种由动手操作到不借助实物的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1题。
请你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
学生根据算式摆小棒,并填写方框里的数,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把5拆成1和4,把7拆成1和6,学生能说出9和1可以凑成10,使计算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2.归纳算法。
教师指着黑板上板书的3道算式。
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都是怎样算的?
说一说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后讨论,集体汇报交流。
计算9加几的加法,见到9就想“借”1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解成1和几,用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也就是将9加几转化成10加几,这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新问题。
【设计意图】对比观察几道9加几算式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其算法,在说一说中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情预设】第2题:
学生完成后,再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第3题: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随着变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达到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目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出一道9加几的题考考同桌吗?
让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学生出题,同桌计算并说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把具体的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有效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凑十法”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由于有些学生之前就会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只是表达算理时,思路不够清晰,故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充分、正确地表达。
一、kà
n看tú
图,xiān先quān圈chū出10gè
个,zà
i再tiá
n填yī一tiá
n填。
三、zà
i在○lǐ里tiá
n填shà
ng上“>”“<”huò
或“=”。
四、xiǎng想yì
一xiǎng想,tiá
参考答案
一、图略。
三、<
<
<>
=>
四、9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角分的认识 宣化县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分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 宣化县 中心小学 一年级 数学 下册 元角分 认识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