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3030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4.69KB
杨凤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杨凤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凤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2、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
三、反馈与小结(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
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作业设计
1、集体动手作业:
8个小圆片,平均分成4份
2、口头作业:
8只足球平均放在2个篮内,每个篮子有几只?
3、动脑筋:
12瓶矿泉水,平均分分给一些小朋友,可以怎么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2块。
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4、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
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学具、主题图等。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
瞧!
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练习设计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
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引导学生思考:
有几个小动物就餐?
一双筷子是几根?
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
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
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
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反馈与小结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如果15个方木块,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设计: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法:
尝试法:
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学法:
⒈归纳法:
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
”,读作:
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
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
“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除法,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计算?
18÷
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板书设计:
除法
12÷
4=3
表示:
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小组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3、归纳法:
4、观察法:
5、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6、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7、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练习设计,加深理解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
除号前面的数叫什么?
除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什么?
(1)、练习四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
20÷
4﹦5
·
·
被除数除数商
||
第五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
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
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用多种方法求商。
根据本课的创设意图,我创设了“自主探究—提升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灵活运用”的认知发展规律。
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优化方法的选择。
情景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
小猴摘了几个桃子?
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
3的商是几?
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4×
2=
4×
3=
5×
2=
8÷
10÷
5=
4=
4=
2.
3÷
4÷
8÷
4=
12÷
6=
9÷
9=
6÷
2=
9÷
6=
3.
24÷
30÷
5=
16÷
3×
6×
25÷
36÷
4.
①24里面有几个4?
②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多少?
③18除以6等于多少?
④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3=4
2、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4=3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主题图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
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
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列式计算。
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几?
16除以2得多少?
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
24÷
4=6(行)
24棵树,栽6行,每行栽几棵?
6=4(棵)
第七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是怎么玩的?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1、教学例3
(1)、看看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
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
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
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
你是怎么算的?
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
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练习设计,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1、一只猴子能吃6个桃子,30个桃子够分给几只猴子?
2、20个同学做手工艺品,每组5人,分成几组?
一共有多少学生?
3×
5=15(人)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15÷
3=5(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5=3(组)
又来了3人,现在每组平均有几人?
(15+3)÷
3=6(人)
第八课时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发现法”的原理激发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主题图或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
出示例4的主题图。
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
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
,应该付多少钱?
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1辆小汽车多少钱?
3=4(元)
知道了一辆小汽车多少钱,那么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5=20(元)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
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好,那么谁能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共同总结出: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最后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
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红2小时走了1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买一辆小汽车要多少钱?
12÷
3=4(元)
2、买5辆小汽车要多少钱?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凤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