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2927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0.92KB
政治学原理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
《政治学原理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
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部分群众的支持。
大多数政党都在努力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而且对于先进的政党来说,完全可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力量。
群众是政党生存的基础,如果政党脱离群众,就必然会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资产阶级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在于争取选票和对其纲领与政策的支持。
因此,为了选举获胜、执掌政权,它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争取群众也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同盟者的重要性。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
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会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在维护其阶级利益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这点上是一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其政党的作用就是反映本阶级的利益和意愿,制定自己的纲领政策。
通过竞选活动来验证一个政党能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整个阶级的意志。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但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各种矛盾。
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形成统一的意志。
无产阶级政党在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政党不仅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政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在西方国家,政权机构通常都是由政党组织的。
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
党对社会的领导通常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现的。
党对各类国家机关的领导是国家机关正确执行其职能的根本保证。
因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机关起着领导、监督和保证作用。
5、政治领导的核心()。
A.政治管理
B.政治统治
C.政治决策
D.政治规范
C
6、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B
7政治的研究对象以()为核心。
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
8试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就是资产阶级政党通过议会选举和总统竞选,各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从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综合考察,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1)两党制
两党制的概念:
所谓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两党制的类型:
两党制最初产生于英国,后传入英国的殖民地和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
在目前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有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两种典型。
两党制的特点:
英、美两党制都是与本国具体的政治制度相协调并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但作为两党制又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第二,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第三,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第一,政党的阶级基础日益趋向一致。
第二,两党政策与立法思想的趋同。
(2)多党制
多党制的概念:
所谓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是党派林立的内在原因。
多党制的类型:
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因政党结构的差异执政方式亦有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3)一党制
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一党制的要害,是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类型主要有:
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和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9、法国思想家()曾经指出:
在政治生活中,共同的敌意几乎总是友谊的基础。
A.洛克
B.托克维尔
C.卢梭
D.孟德斯鸠
10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
西欧中世纪绵延1200余年,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君临一切,政治学沦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
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变革时期。
11、政治参与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关键原因在于()。
A.政治参与的无秩序性
B.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C.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低之间的矛盾
D.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高之间的矛盾
12试述政治团体的定义
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
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
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13、()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自由主义
B.福利社会主义
C.保守主义
D.“第三条道路”
14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产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
第五,《宣言》系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制度学说。
15、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是典型的()。
A.内生型
B.应激型
C.混合型
D.传统型
16试述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集团政治的出现,对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集团政治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下,比较典型的政治决策机制是:
相互竞争的政党在选举过程中发表本党的竞选纲领,表达各党的政策趋向,获得选民票数最多的政党成为执政党,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化的程序将其政策纲领化为具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
其中,公民是通过政党的组织来参与或组织政府的活动,由政府代表公民来行使政治权力。
公民是通过政党间接地同政府发生联系,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间接民主模式。
同时,参与政策过程的基本角色乃是政党和国家机关,政党组织通过他们在议会里的代表提出政策建议,然后由相关的机关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公民则很少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然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
公民一方面通过参与选举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同时也通过压力集团政治途径直接地参与政策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当然,公民也通过政党而对政府的组成发挥作用,这是一种间接地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
第二,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时期,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间断的、有限的,主要形式就是定期地参加选举投票。
而到了当代,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的形式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三,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集团政治是传统的西方民主政治权力制约机制的补充和发展。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政治之下,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原则主要体现为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和责任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20世纪以来,传统的主要以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权力制约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而集团政治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利益集团通过对政治决策的直接参与,客观上制约和平衡了扩张了的国家权力。
17氏族
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原始共产制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
18、把政权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还没提出制衡问题的是()。
A.波里比阿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19、()指出“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
A.密尔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20试述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基本观点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1978)一书中提出: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
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政治体系文化,即“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
二是过程文化,即“对于政治过程的一系列倾向”;
三是政策文化,即“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
同时,他还把个人对政治的态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
其一是认识性因素,即个人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认识。
这些认识有正确的,也可能有错误的,它本身就反映了认识主体的政治态度。
由于人们的政治行为源于这些认识,因而无论这些认识是否正确,都应予以关注。
其二是感情性因素,即个人对政治体系的热爱、忠诚、怀疑、疏远等情绪的反映,这些感情因素决定了人们对政治当局的要求的反应。
其三是评价性因素,即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政治体系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最后,阿尔蒙德还指出,政治倾向的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并以各种方式相互发生影响和作用。
政治认识可能受到政治感情的影响,也可能影响政治感情;
政治认识和政治感情决定了政治主体对政治的价值判断,但它们又都会受到个人政治态度形成过程中诸种因素的影响。
2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系统阐述直接参与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民主权”学说被认为是直接的或参与制式的民主理论的典型代表。
A.托克维尔
B.卢梭
C.孟德斯鸠
D.洛克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22、()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变量。
A.政府
B.国家
C.权力
D.利益
23简述恩格斯关于阶级国家的三点论。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24、第一个真正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近代理论家是()
D
25、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认为这四大政治价值高于其他任何价值,维护这些价值是国家的根本任务,反对任何激进的社会改革,这属于()。
A.社会民主主义
B.自由民主主义
D.社群主义
2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区分不同政治文化的标准,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它的经济基础,二是它的阶级性质,划分政治文化类型的根据亦在于此。
(-)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在奴隶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奴隶主阶级以它们的伦理和政治相结合的、维护他们政治统治和社会等级的国家观和等级现,来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
在封建制社会中,封建主、地主阶级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维护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
被统治阶级则以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与封建主义相抗争。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具有革命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就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文化,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往往是披着超阶级的外衣,以普遍性的形式和面貌出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剥削阶级政治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迈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不断传播,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27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它有三层含义: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组织;
国家是阶级统治;
国家是个机器。
第一,国家是的阶级社会的组织,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灭了;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
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
第三,国家是个实体是社会组织,是机器,是工具。
28、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A.西塞罗
C.柏拉图
29、最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是()。
A.强制性权力
B.操纵性权力
C.人格型权力
30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人类政治学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的。
第二,提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结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是人类从有政治社会到无政治社会的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观点。
第五,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论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则,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共产党宣言》之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以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31试述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第二,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三,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第四,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最后,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32国家的本质
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33、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
A.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
C.政治社会学
D.政治经济学
[判断题]
34、政治法治化的首先一条便是依宪治国,即宪政。
对
35国家权力
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是,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6、法国思想家()曾经指出:
民主国家的一个非常自然、但又非常危险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
多数享有无限的权威,不仅容易使个人的意志受到征服而造成思想的专制,而且也容易造就“巴结大多数”的国民心理。
37试述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根据与条件及其方式
(1)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叫做政治改革。
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特征应当在同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之中来把握。
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不仅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且是部分的质变。
它是对现有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系统、全面、深刻的革新。
但同政治革命相对照,政治改革谋求和带来的质变,仅仅是部分的,而不是全局的和整体的。
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由政治领导层组织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实际上是一个使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政治秩序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的过程。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改革的条件包括:
文化氛围和思想条件——进步的社会力量的革新要求占据上风,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
主观条件——出现了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政治领导层;
社会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社会动荡降到最低限度。
(3)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种是激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它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的阵痛期,但却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阵痛的强度。
因此,只有在社会格局和政治格局相当稳定、广大民众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这种改革方式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它既有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
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阵痛。
38、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则是以阶级的政治统治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前提的。
39、()精辟地论述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40论述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一书中奠定了西方政治学两千多年发展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被一致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因此捍卫了西方政治学“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作为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从上帝的意旨来解释一切,极力鼓吹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理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期。
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伦理观念对于政治学的束缚。
自此以后,西方政治学说的发展呈现出两条基本线索:
一条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君主论》一书完成了政治与伦理的彻底分离,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同一时期,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也在猛烈地抨击私有制的基础上开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 原理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