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社会发展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2608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2.65KB
基础社会发展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基础社会发展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社会发展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二级)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
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
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
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联觉:
我们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
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二、听觉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
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的特点:
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先高后低再中间)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八、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痛觉最难于适应。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基本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
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和活动,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四、错觉
✧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进程
✧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种类(5种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过程(3环节):
1.2.保持3.回忆(再现)和再认
✧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
记忆材料为无意义音节;
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第二单元表象
✧表象:
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形象性、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三个系统的差别:
容量
时间
编码
是否能被意识到
瞬时记忆
9~20比特
<4s
图象、声象
否
短时记忆
7±
2
组块可扩大容量
<1分钟
听觉、形象、
语义
是
长时记忆
无限(相对)
>1分钟
形象、语义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系列位置效应:
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第五节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
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
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
✧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和外延:
概念的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
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
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后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2.启发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区别: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运动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也称布洛卡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还能认字,这种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也称威尔尼克中枢):
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听觉器官正常,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叫视觉性言语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叫书写性言语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了,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第五单元想象
✧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
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2.梦: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
2,即5~9个。
✧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分散:
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
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2.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3.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
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五单元意志
✧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注:
意志是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不同)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
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
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
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九节
✧人格: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
✧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5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个转向)
✧荀子提出“性恶说”。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郭念锋)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社会化:
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
①性;
②性别;
③性别角色。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
4种形式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主我:
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
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
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生理自我(8个月~3岁);
2.社会自我(3岁~13、14岁);
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需10年左右)。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
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
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也称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
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
(二级:
专栏2-6)
第三单元归因
✧归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原则:
协变原则
特异性
共同性
一致性
归因
高
刺激客体
低
主体
情境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合:
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
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侵犯的原因:
挫折—侵犯学说()
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
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利他行为:
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社会发展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