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2429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4.93KB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文档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7.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没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9.《中华文化史》一书写到“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去趋向新启蒙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11.17—18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现象,儒学家们经常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相抗衡。
这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家们
A.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B.借鉴了道家和法家思想
C.对近代民主理论的探索D.对西方民权思想的宣传
12.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说明抑商主要是抑私商,官商继续发展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
D.“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等思想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13.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
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
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14.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15.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6.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7.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
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8.有学者认为,晚清西学东渐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811—1842年;
1842—1860年;
1860—1900年;
1900—1911年。
下列西学传播的特点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A.传播于沿海的通商口岸 B.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理论
C.开始译介西方史地书籍 D.开始介绍近代西方各国律例
19.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
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
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倾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20.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21.1931年秋,毛泽东将红色政权比喻为金字塔,塔基为红色政权的基层组织城乡苏维埃,选民参加城乡苏维埃的选举,选出自己信任的代表,管理苏维埃,就是用磐石建立坚固的塔基。
这主要表明
A.土地革命取得了显著成就B.中共在探索苏维埃政权建设
C.农村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D.苏维埃选举迎合了民众要求
22.苏联……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工农红军与苏维埃区域又英勇的冲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第三次的围剿,……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占领满洲中国的领土。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揭露了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展的必然B.苏联建设的成就加速了日本的侵略
C.国共两党的内战为日本提供了时机D.国民政府“保护伞”的作用减弱
23.《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写道:
苏格拉底“抨击智者冒充热爱民众,实际上却是阿谀奉迎,反复无常。
而伯里克利等政治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是在满足公民的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关注兴趣从自然转向社会B.主张由哲学家执政
C.对雅典民主政治丧失信心D.力图重建道德价值
2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
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25.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先定论提出的直接影响是
A.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D.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26.据《资本论》: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这表明
A.早期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
B.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化是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
C.国家中央权力强化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D.早期资本主义实质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27.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
“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
”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
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8.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
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
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
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
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B.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C.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D.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
29.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
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得到了完善B.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C.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D.垄断组织加强与政府间联系
30.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31.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32.以下是苏俄(联)《农民的上地问题委托书》部分摘录
据此判断,该委托书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十月革命展开B.新经济政策实施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
3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34.有学者认为:
“罗斯福是站在胡佛的肩膀上成功的,新政时期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
”以下胡佛采取的措施中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等提供贷款B.坚持金本位制
C.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D.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
35.图5是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单位:
%)示意图。
据此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B.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
C.经济危机前物价指数运行基本平稳D.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36.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7题12分,第38题16分,第39题18分,共46分)
3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2分)
38.(16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
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商品的净出口从1931元猛降到1934年的5.35亿元,棉纱出口从1929年的34担降到193524万担,生丝从42万担降到18叶从94万担降到63万担。
出口萎缩首先影响到农产品价格,1934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农业产值竟下降了47%,农村一片哀鸿萧条。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
新政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新政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三: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
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
“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
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xx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
共派遣xx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
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
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体现了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4分)
3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黄仲舒答曰: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走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
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徽,最终失去主流、统冶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徽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徽。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8分)
西安中学高xx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
1-5DCAAC6-10ABCAA11-15ADCDA15-20CDBBB
21-25BADDA26-30AABCA31-36DBCBAA
37.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分)
变动表现:
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
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
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4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不变表现:
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
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
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38.
(1)国内:
内战不息,政局动荡(如答到军阀混战或国共战争可以给分)(2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剥削;
(2分,僚资本主义的膨胀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更为明显,可改为“民族工业的落后”)
国际:
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打击;
外国列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如答到日本侵占东三省可给2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
本题只要从国内政局、民族工业和经济危机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2)特点:
阶段上,应急措施和长期改革相结合;
目的上,经济复兴和缓和阶级矛盾(关注民生)相结合;
手段上,立法和行政相结合;
理念上,维护自由制度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苏联:
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技术、人才,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使苏联发展成世界工业强国。
39.
(1)君权观:
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
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大理.去人欲”。
源由:
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
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
(2)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载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8分,任答4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历史试题 答案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