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51694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0.67KB
部编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图书往往
粗制滥造,胡拼乱凑,错误百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片段事迹,书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
B.政府不断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事业,如关注教育均衡、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C.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实则是知识改变了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从而对每一件事的态度。
D.在第26届“汤姆斯杯”羽毛球锦标赛上,中国男队折戟沉沙,其原因是队伍青黄不接的缘故。
5.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也有一些差异。
①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②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③然而,拐杖不是腿。
④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
A.④③①②B.④②③①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巘写作:
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选自《水经注》)
[乙]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
上承诸陂①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
瀑布乘②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
雷赴之声,震动山谷。
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③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南峰北岭多结禅栖④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⑤。
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⑥;
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
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溪曰瑶溪,又曰瑶涧。
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
(郦道元《清水之源》,选自《水经注》)
[注:
①陂(bēi):
山坡。
②乘(ché
nɡ):
凌越。
③隍(huá
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
④禅栖:
修禅隐居。
⑤刹(chà
)灵之图:
有旛(fān)柱的佛塔。
⑥神心:
神灵之心。
妙远:
高远。
6.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B.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C.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D.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水襄陵襄:
漫上B.积以成川川:
河流
C.属引凄异属:
延长D.共山水效深效:
一样
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甲文中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作结,表达了作者触景伤情,忧时伤怀的思想。
C.乙文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地写出了清水的源头是由数股散泉汇聚而成,形成瀑布飞泻而下,声如奔雷,震山动谷的场面。
D.从两段文言可以窥见《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可谓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分)
(2)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0—11题。
山行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②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
①青枥lì
:
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②缲丝qiāo:
煮蚕茧抽丝。
10.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
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
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D.末句的“不惜”是抒情的关键:
山村风景已然如此明丽,那么山中的景色应该更为迷人吧!
这样的结尾使感情更加深蕴而隽永。
11.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这两句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赏析诗句的美妙之处。
(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自康乐以来,。
(《答谢中书书》)
②树树皆秋色,。
(《野望》)
③,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④,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
⑤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融情于景。
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
珠峰,作为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山峰,它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过了8848米。
能够登顶自然之巔是无上的荣誉,这代表着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敢与坚韧。
登珠峰更是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精神追求,他们纷纷踏上这条朝圣之路。
然而这座神秘巍峨的高山,不只成就了一个个奇迹,在它寒冷的角落里,还掩埋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但这类极限运动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它有更高的死亡倾向,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收获一些东西,比如对自然的理解、对别样景色的向往、对运动极限的追求等。
1953年,夏尔巴人诺盖和新西兰人希拉里,实现了人类历史对珠峰的首次征服。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此后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梦想用脚步丈量这座世界最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现在,已经有超过6000多人登上了峰顶。
同时至少有300人葬身于风雪中。
几十年下来,珠峰上曝尸遍野。
在8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带,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四分之一,加上陡峭的悬崖、变化莫测的气候,被称为“死亡地带”,这里是死亡最高发的地方。
材料二:
两条路线的选择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上,北坡是青藏高原,也就是西藏,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所以关于尼泊尔还是中国登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就是南坡登陆还是北坡登陆的问题了。
接着再来看一下南坡和北坡的区别:
南坡降水丰富,1000米以下为热带季雨林,1000至2000米为亚热带常绿林,2000米以上为温带森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
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
这样其实你就会发现:
南坡是渐进式的气候,有个适应的过程,北坡的整体状况要比南坡更为恶劣。
从北坡出发的难点:
从北坡登顶的难度主要在于从6500米再往上登,接近北坳时地面开始出现冰裂缝,同时还要翻越将近70度的数百米陡坡。
然后在登到7790米的四号营地时会有大量的冰陡坡,天气最好时也会刮起6、7级的大风。
因而在过去物质装备较差的年代,登山队员的各种冻伤大多发生在此地。
而在五六十年代,位于8680米处的第二台阶也是登顶的难度之一,想翻越过去,经常要搭人梯。
不仅费时,而且消耗体力,容易发生冻伤,但在1975年我国登山队员在此架起金属梯后,攀越第二台阶的难度也相对减小。
从南坡出发的难点:
而对于从南坡登顶的来说,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6000米左右,在前往一号营地的路途中需要经过非常危险的“孔布冰瀑”。
随时会有冰塔从登山队员的头顶坠下,脚下的冰裂缝也是纵横交错,是攀登南坡中最危险的路段。
材料三:
神奇的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
现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
他们被我们熟知主要是因为珠穆朗玛峰,而夏尔巴人就是攀登珠峰的向导,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协助,人们想靠徒步登顶珠峰几乎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夏尔巴人在协助登山者攀登珠峰的时候要背很多行李,而且他们在8000米海拔上背着行李行走,是不用吸氧气的!
难道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
不是的,只是他们的身体比较特殊而已。
首先,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独特的体貌特征:
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比普通人要大,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
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
其次,很多人到藏区后都会产生高原反应,这个高原反应跟人的体格、身高、年龄等都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这个血红蛋白含量,含量越低的人越容易高反,而夏尔巴人的含量则是非常高,所以他们对缺氧的耐力也很强!
另外夏尔巴人在生理上有更突出的耗氧经济性,可以使用较少的氧气获得较多能量。
这种“少氧高能”的特性体现在了他们的DNA里。
两个刚生下来的小孩,夏尔巴人的后代先天可能就要比低海拔地区的后代更适合高原环境。
材料四:
13.下面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珠峰作为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山峰,能够登上珠峰之顶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B.登顶珠峰一方面成为成功人士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敢与坚韧。
C.登顶珠峰是一些登山爱好者想逞一己之能,梦想用脚步丈量世界最高峰作为向世人炫耀的资本。
D.登珠峰这类极限运动可以让登山爱好者收获对自然的理解、对别样景色的向往、对运动极限的追求。
14.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是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山峰,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也是死亡最高发的地方。
B.夏尔巴人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马拉雅山脉两侧,他们有着独特的体貌特征,比低海拔地区的人更适合高原环境,是担任人们攀登珠峰的向导的最佳人选。
C.如果从北坡登顶,位于8680米处的第二台阶是登顶的难度之一,但1975年后,攀登的难度已经相对减小。
D.根据“材料四”可知,攀登珠峰的遇难者大量集中在8000米以上,因为8000米以上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四分之一,另外,遇难者大多是普通登山者,也有部分夏尔巴人。
15.请你用阅读材料二中的知识来解释登珠峰“北坡难,南坡易”的说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齐聚眉山话东坡
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分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林茂春)10月24日,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分论坛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眉山,聚焦“苏轼书法与绘画”,深入研究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东坡文化,推进东坡文化
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向世界,实现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让东坡文化“活”起来。
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以空间、时间、人物关系等为线索,围绕《三马图赞》、苏轼齐州真相院铭碑、《赤壁斌》等苏轼的代表性作品,探讨了苏轼书法绘画作品的历史文学价值;
以不同时期苏轼书法绘画作品为例,研究了苏轼在出知定州、密州,贬
谪惠州等时期的创作特点,以及苏轼作品在嘉祐时期、清代前中期等时期的传承轨迹;
论述了传世苏轼存疑书迹、苏轼“德有邻堂”砚真伪驳议、苏米关系与米芾《紫金研帖》、吴宽对苏轼书法的继承及开拓、苏轼书法批评特色、苏轼书法绘画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等;
并对苏轼作品和东坡文化在韩国、日本等地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整场论坛从历史上的苏东坡讲到了东坡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从中国的苏东坡讲到了东坡文化走向世界,专业性、学术性强,办出了效果、办出了水平。
据了解,这是眉山连续第三年举办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每年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三苏文化、怀念三苏,力争通过每年以东坡文化中的方面为主题开展研究,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东坡文化研究体系。
(选自《眉山日报》)
16.请结合新闻的内容,将新闻的主标题补充完整。
(字数7个字,力争对仗工整)(3分)
齐聚眉山话东坡,
17.下列对这则新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文加粗部分的“本报(眉山日报)”和“记者林春茂”点明了新闻发表的单位及新闻的撰写者,目的是为了表明材料来源的真实可靠。
B.文中划线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
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C.新闻主体部分重点介绍了此次东坡文化学术论坛的形式及东坡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D.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则新闻严格遵循了以上原则,不片面化、绝对化。
18.一则新闻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关键取决于新闻素材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请结合新闻内容简要分析这则新闻的价值所在。
19.在“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分论坛”举行前,“分论坛”组委会在10月20日组织召开了活动宣传新闻发布会,作为眉山本地的一名校园记者你应邀参会,请你将采访前拟写的采访提纲为我们做一展示。
(采访重点关注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
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
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
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
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
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
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
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
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
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
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
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
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
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
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
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
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
“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
”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
“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
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
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
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
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
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
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
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
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
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
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
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装简从,有的负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
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
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⑪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月刊,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C.第五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
D.第六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
21.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赏析第4段中划横线语句。
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
(2)文章划波浪线句子三处描写天空的亮,有何用意
?
“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天空越来越明亮了”“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22.文章的题目是“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可是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母亲?
23.请结合文本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认真”二字的理解。
四、名著阅读(6分)
24.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红军的军事策略;
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5.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那些十二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为“
”。
孔子云:
“勇者无惧。
”请结合你对书中“这些少年”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3分)
五、写作(60分)
26.小作文:
(10分)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
请你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
不少于200字。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
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
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
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在“细品____”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6)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9——201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D2、B3、B4、A5、C6、C7、C8、B
9、
(1)这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重点词:
自、略无,一词1分,意思接近,文从句顺2分,共4分)
(2)清河水又向南流,与小瑶水相会合,水从西北流出后渐渐穷尽成小溪,向东南流淌其中又注入清水。
合,穷,一词1分,意思接近,文从句顺2分,共4分)
10、B
11、动静结合(1分),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1分),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1分)(意思接近,表述准确,答题规范即可给3分,表述不准确,答题不规范扣1分)(3分)
12、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山山唯落晖③征蓬出汉塞④柴门何萧条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1句1分,错字、别字、添字、漏字、错句均不得分,共6分)
13、C14、A
15、①南坡是渐进式的气候,有个适应的过程,北坡天气最好时也会刮起6、7级大风,整体天气状况要比南坡更恶劣。
(2分)②南坡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6000米左右,北坡难度主要在于6500米再往上登。
(2分)(1点2分,2点4分,意思接近,表述准确,答题规范即可给4分,表述不准确,答题不规范扣1分))
16、共襄盛会促发展(字数7字,对仗较工整,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3分)
17、B
18、
(1)这则新闻报道的事件是“眉山东坡文化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学年 年级 上学 语文 期中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