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514651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61KB
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年,全国免费开放场馆达500余家。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激发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凡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观众人数均比免费开放前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加了数十倍。
人们普遍认为,博物馆社会贡献率明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明显拓展。
1978年全国只有博物馆349座,2008年达1722座;
1978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为4.4亿元,2007年达到198.7亿元。
(记者点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求。
“民心工程”的赞誉充分反映民意。
小泽征尔·
茉莉花·
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世界
(历史镜头)1979年3月,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
这是“文革”后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
2001年6月,当代著名的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放歌紫禁城。
(今日镜头)2002年起至2006年,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回荡着宋祖英等中国歌唱家演唱的《茉莉花》等中国歌曲的美妙旋律;
2003年、2007年“中国文化年”登场法国、俄罗斯,引起轰动,“中国热”兴起。
据统计,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为194起、3035人次;
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
30年来我国共有近500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在世界电影中越来越具品牌影响力;
中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2004年转企改制以来,向海外派出演出项目290多个,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1000多场;
落户海外的孔子学院已达200所。
(记者点评)呼应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向世界敞开巨大的舞台。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影响力,扩大中国国际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中,中国文化进一步呈现出勃勃生机。
“文物保护法”·
“非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历史镜头)1982年实施的文物保护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体系。
(今日镜头)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出现。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30年来,我国展开多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先后公布了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28项;
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初步建立,确定并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先后设立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即刻赶赴灾区了解各类文物受损情况,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
如今,刺绣、皮影、蜡染、剪纸等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和生活,并获珍视。
作家冯骥才以“民族基因”解读“非遗”,获得广泛共鸣。
(记者点评)政府及社会大众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基于十年浩劫破坏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教训。
“文化遗产日”,让匆匆行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民众静心回望自己的脚步和精神家园,树立民族文化骄傲和认同。
文化要发展,首先须继承。
“云南映象”·
“吉林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喜结硕果
(历史镜头)1979年、1980年,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国播映,万人空巷。
(今日镜头)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象》轰动中外。
吉林省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二人转等获得成功,电视剧热映中国荧屏,誉为文化产业“吉林现象”。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影视剧近千部,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
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近50万场次,观众约4.6亿人次;
剧场、影剧院年演出、放映近60万场次,观众逾两亿人次;
杂技芭蕾《天鹅湖》、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舞蹈《杨贵妃》、舞剧《风中少林》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文化品牌逐渐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30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2003年起,改革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环节进行,成效显著。
(记者点评)“回顾30年来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文化部部长蔡武的概括可谓精到。
改革开放的实践成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源泉,为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
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
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
这一切,有力推动着新时期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强健着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0年前,当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发展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文革”浩劫带来的经济濒临崩溃、政治濒临亡党亡国的严峻形势。
1978年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作为“
文革”的重灾区,文化领域也逐步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的转变。
经过“文革"
后短暂的徘徊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文化行业获得了飞跃式发展的机遇。
统观我国文化发展和体制变革30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市场需求拉动式发展和挑战——应对型体制变革历程(1978—2002)
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规模空前扩大,供给空前丰富。
市场取向的改革从需求端对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报业在这一时期的两次大发展,是这一特点的生动写照:
第一次办报高潮,发生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至1986年。
报纸总数由1978年的186家增加到1984年的104l家、1985年的1445家、1986年1574家,其中经济类报纸增加最快,l979年为5家,1986年发展到112家。
第二次办报高潮发生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后至1993年底。
两年间共净增报纸439种,其突出特点是各级党政机关报比例下降,投资、金融、房地产、证券、高科技等行业报增长较快,在全国报业中的比例直线上升。
各类市场主体广告投放需求的迅速膨胀,则从资源供给端为文化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1979年1月28日15时05分,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的第一条电视广告——上海市药材公司做的“参桂补酒”广告。
三个月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肯定了这一做法,并且在1980年1月又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允许刊播外国商品广告,使传媒业的支柱性“经济来源”有了政策保证。
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报纸广告经营总额连年高速增长。
1982年全国报纸广告总额不到5000万元,六年后的1988年达到5亿元。
经过第二次大发展,到1994年突破50亿元大关,1996年又超过了70亿元。
随着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商品属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肯定,文化行业市场化发展获得了合法地位。
1988年2月,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规定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
在1992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文化产业”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市场机制强劲拉动了文化业的发展。
有关资料显示,1990至2002年,我国报纸数量由1576种增至2111种,增长34%,总印数达351亿份;
各种期刊由6078种增至8899种,增长了46%;
图书从74973种增长至l54526种,全国建成了一批大型书城,建成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000多家,图书网点7万多个,图书销售额增长了l2倍;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000个增加到1988个,广播节目套数由645套增加到1777套,电视节目套数由512套增加到1047套,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从73%和80%增加到90%以上;
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全国用户达到9000多万。
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对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适应性的变革:
(一)市场化挑战下的“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文化娱乐市场、演出穴头和演员走穴等现象的出现,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在文艺演出行业最早凸现出来,促使文艺演出院团最先探索在不改变事业单位性质前提下的经营机制变革。
1981年,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承包北京京剧团为发轫,“承包制”在全国许多院团中推行开来。
随后,在电影界,1984年7月,《街上流行红裙子》摄制组首先向长影厂提出了承包方案。
到l985年底,大部分电影制片厂都实行了承包责任制。
新闻出版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报刊社、出版社的各项开支随行就市、节节上升,各出版单位亏损严重,不胜负荷。
在旧体制下,这些亏损最终都由国家财政负担。
1987年,国家财政仅对新闻纸差价这一个项目的补贴已达到700万元。
为摆脱财政困境,增强出版单位活力,1988年3月16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正式规定报社等出版实体可以兼营广告,可以利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律、卫生、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在出版领域正式推开。
(二)信息化挑战下的文化传播社会化变革。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多媒体登堂人室,给人类既有传播秩序带来颠覆性冲击。
为赶上世界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对新媒体采取了积极扶持、善加利用的态度。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第291号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明确将互联网业务归类到增值电信业务中,确立了“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动互联网经营主体的全面商业化竞争。
在内容管理上,由于网络等新媒体运营主体在构成成分上的复杂化,不可能再以党和政府的喉舌一概而论,而只能对之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办法。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推行的是非常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
(三)全球化挑战下的组织结构集团化变革。
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我国“人世”有关承诺只直接关系到文化行业的一小部分。
但是,从更宽广的眼界看,“人世”意味着我国文化发展步人一个有着崭新游戏规则的、复杂的环境。
中宣部等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对此抱有高度的警觉,认为“随着我国承诺的兑现,国外媒体集团将进入报刊分销发行业,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国内市场的竞争,市
场争夺将更为激烈。
市场决定生产,市场一旦被控制,生产、制作就会受制于人,必然会影响宣传导向”、“国外媒体将千方百计地利用有关规则,进行资本渗透,直接投资不允许,就通过迂回渠道进入,目前已出现外资以多种形式违规参与我媒体经营活动的现象。
资本的渗透必须会影响我新闻舆论阵地的建设”。
这一判断,使加快做强做大国内文化传媒成为战略选择。
2001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若干意见》,提出要从组织结构调整人手,积极推进文化行业集团化建设,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文化集团,实行多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市场整合力度,迅速提高文化企事业的竞争力。
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72家,其中报业集团38家、出版集团10家、发行集团5家、广电集团12家、电影集团5家。
总的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这一时间跨度的文化体制变革尚处在初级阶段,改革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而非主动的推进,改革举措往往肇始于基层而后为决策层认可,全行业的改革规划、综合配套的改革举措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尚未破题。
此外,改革发展中也出现诸多新问题,如“事业单位,企业经营”中的事企职能边界不清、事业企业好处两头沾问题,集团化建设中的行政捏合问题,传媒竞争中的过度市场化问题,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等等,迫切需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综合创新带动式发展和试点——推广型体制改革历程(2002年起至今)
文化领域改革发展走过20多年,到新世纪初,对于走出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之路己经有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文化体制改革到这个时期,已经由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换,由主要模仿经济体制改革向把握文化体制改革自身规律转换。
从发展理念创新到组织体系创新,从市场准人创新到文化业态创新,综合创新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通过理念创新,初步奠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化力量说”和“四位一体论”。
2002年,十六大以专门章节沦述“义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怍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七大明确把文化建设列入“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二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提出了“文化权益说”。
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近年来,党和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较多使用“文化权益”概念。
十七大正式确认这一提法,将之歹0人文化发展“三个使”目标之一,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文化分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两分法”的提出,肯定了现代公共财政理沦在文化领域的适用性,明确了公益产品和私益产品的不同提供主体和各自的职责边界,奠定了文化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
四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提出了“两个格局说”。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十六大“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工作要求,为文化领域产权制度创新和深化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通过方法创新,明确了整体设汁、综合配套,试点先行、循序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路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深圳、沈阳、西安、丽江九地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35家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扩大到除西藏、新疆之外的所有省(区、市)。
2006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我国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领域改革发展进程。
(三)通过组织创新,推动了市场竞争主体涌现和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组织的分化,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化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造传统的文化组织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事一体化的旧体制模式。
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为合格的市场三{三体。
在转制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对重要媒体的经营性部分剥离转制,二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三是对具备条件的文化单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
到2007年底,29个省(区、市)的新华书店注册为企业,122家图书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1000多种非时政类报刊、27家国有影视制作单位、32家国有电影(发行)公司、29家一股艺术院团转企改制。
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4年7月,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改革试点地区地市以下原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实行“三局合一”,并把各自设立的执法机构和“扫黄”“打非”队伍调整归并,组建新的按属地管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北京、上海、广东等九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多数如期完成政府管理机构组织创新任务,初步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
(四)通过市场准人制度创新,加快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
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场准人制度创新方面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04年4月,来自山东淄博的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首次同时获得“出版物国内,营、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以此为标志,民营书业开始享受与国有新华书店完全平等的政策空间和竞争平台。
2004年10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一次提出社会资本可以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
200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7月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定了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和原则,引导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发展迅速。
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民营出版物总发行企业达13家,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出版物发行网点已占全国发行网点总数的69%,占全国一般图书市场50%的份额。
全国参与拍摄电影的民营影视公司达140余家,社会资本参与拍摄的影片数量占总数的75%。
(五)通过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快速崛起。
文化业在这一时期,加快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步伐,培育出新的文化业态,创造了新的增长极。
2003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经过两年试验后开始全面推广。
到2007年底,全国有53个城市和地区启动了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31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
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687万户。
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占据了65%的市场份额,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达126家,原创网络游戏出口28款,累计创汇5500万美元。
2007年完成国产动画片186部,比2006年增长23%,一举扭转了外国动画片占领国内动画市场的不利局面。
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到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5%。
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
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占GDP的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以出版业为例,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引进输出比例由10年前的15:
l缩小到2007年的5:
l,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14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
2005年以来,“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已经推出1400多种中国精品图书,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受到西方主流社会欢迎。
可以说,十六大以来的探索,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五年多时间的努力,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新型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们已开始找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30 文化建设